編按:知名中國短視頻平臺“一條”,9月到香港拜訪了李歐梵夫婦,這幾天終於發佈了視頻,看了有些感動。本期【讀家文匯】也趁機介紹他夫妻倆合著的一本書——《一起看海的日子》,一起感受他們“看海”的閒適豁達吧。
ADVERTISEMENT
二魚文化出版的《一起看海的日子》,作者是一對夫妻——李歐梵與李玉瑩。我購得此書時,書已經出版4年,封面看起來有點舊,還有點髒,換作較年輕一些的自己,也許就會嫌棄不買。所幸買書那年,我已能明白書的核心價值來自於其內容,而非其外觀,書角一點摺痕,封面一點汙漬,其實一點都不影響讀書。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必需求上進,否則會落後他人,一輩子像趕集那樣,趕著去完成世俗認為我們該做的事,例如上大學、畢業、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等數之不盡。然而,並非每個人的際遇都一樣,許多事沒有前後順序,究竟要先做哪件事,不是由別人說了算,有時就連自己也做不了主。記得有一次在大學監考,一個平時表現不賴的學生缺席,後來聽說另一門課的考試他同樣缺席,結果很可能會延畢。延畢又如何呢?誰能保證如期畢業的話,就不會在職場上磕磕碰碰?
書名《一起看海的日子》是現實寫照,作者夫妻住在港大的教職員宿舍時,宿舍陽臺面對西環海面,當時他們在《明報月刊》寫專欄,專欄名稱就叫“一起看海的日子”。隔年,他們搬進科技大學的教職員宿舍,地點又恰巧位於九龍的清水灣畔,因此他們繼續過一起看海的日子。此書大部分的文章記錄了兩人在香港的生活,也有兩人在美國劍橋生活的篇章和一些關於旅遊的書寫。
讀此書時,對比作者的閒逸豁達,自己則處於人生低潮,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似乎無法靠努力拉近,命運根本不由自己掌控,加上人在異鄉,內心孤獨,不禁對作者夫婦神仙眷侶般的生活由衷羨慕,暗自許願以後也要靠海而居,過無事掛心頭的日子。
◢瘟疫與戰爭,永無法消滅?
2003年3月,李歐梵與李玉瑩在香港碰上了非典型肺炎(SARS),學校停課,收音機每天報告感染及死亡人數,大家減少外出,出門一定戴口罩和勤洗手,同年還發生了伊拉克戰爭,可謂天災人禍不斷。沒想到時隔多年,自己竟遇上冠病暴發,近20年前的那套防疫措施,例如隔離和檢疫又被搬了出來應對,只是隨著疫情肆虐不受控,防疫標準作業程序比當年又更繁複嚴格。除了瘟疫,連戰爭也來湊上一腳,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許多無辜生命犧牲。難道真的就像李歐梵說的那樣,瘟疫與戰爭是世界上永遠無法消滅的符咒,就算這次結束了,下次還會以其他名義捲土重來,防不勝防。
我向來擅長計劃,總以為這樣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卻還是發生了許多我沒能掌控的事,除了升學和求職,還有結婚和生子,這些人生中的大事都和我原定的計劃不太一樣。擅長計劃的人經常會過度依賴計劃,一旦有突發狀況就會失序慌亂,什麼事都做不了,脾氣還因此變得暴躁討人厭。所幸隨著年歲增長,智慧也隨之增長,終於學會接受人生本就無法預估,既然改變不了就試著沉著應對,即使計劃擱置暫緩也無有不可。
李玉瑩的母親在非典期間離世,去世之前曾住進沙田醫院,當時候醫院是禁止探病的,即使病人家屬再怎麼擔心焦慮,也無法聯繫住院的親人,為此她一連寫下好幾篇關於母親的文章。多年以後,我竟有了相似的經歷,父親在冠病疫情期間因高血壓入院治療,他住院時也嚴禁探病,後來他不幸染疫,直到火化成灰,我們都沒有見過一面。
◢讀書旅行,過更多人生
記得詹宏志在《旅行與讀書》的自序中說:“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讀書時,你固然要融入情景,因而有了另一種人生的感受;旅行時,我們也要想盡辦法糾纏地,假裝另一種文化與生活的短暫化身……”詹宏志讀書是不滿足於只有一個人生,而我讀書其實是為了不想搞砸了唯一的人生,所以我不僅僅是一個讀者,也是一個追隨者,貪婪的吸取各種知識之餘,並且以作者真實的經驗作為借鑑,儘可能避開人生旅途中的一些陷阱與彎路,如同行山,挑一條前者走過的路來走,要比自己開拓一條全新的路徑容易許多。
當初讀《一起看海的日子》,就很是嚮往作者夫妻那種閒暇安穩的平常日子,多半由丈夫早起做早餐,閒來無事重看老電影或重讀經典名著,偶爾吹吹海風散散步,沒有沉重累贅的計劃,反正真正的人生根本計劃不來。後來在行管令期間重讀此書,那種只想過平常日子的決心,比以往更堅定,經歷大難不死,似乎又活得更通透了。
相關文章: 【讀家投稿】張尤蕊 / 老派讀者談蔡老闆 張尤蕊/味覺與心靈的交疊感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