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7:00am 21/10/2024

客家文化

客语新闻主播

消亡

Meeki

客语

客家话

语言环境

吴德娴

方言

新媒体

传承

美锜

华语

沟通

马来西亚

【客家话传承/03】化身客语新闻主播“吴德娴”,趣味客家话掀起学习热潮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启基、受访者提供

疫情期间,在大家陷入深深的无奈和焦虑时,化着夸张妆容、梳着浮夸发型,口操半咸不淡的一本正经播报新闻,调侃讽刺时事的客家主播“”闯入人们的视线。

搞笑又逗趣的视频传遍社交媒体,不仅为当时人们的苦闷生活带来一丝趣味,甚至还吸引一些观众自发学习客家话。

ADVERTISEMENT

然而,不管是成为客家语Icon,又或者让客家话看起来很有趣好玩,进而促使人们学客家话,实际上源自于的无心之举。

【客家话传承/03】化身客语新闻主播“吴德娴”,趣味客家话掀起学习热潮
“吴德娴”以各种搞怪的形象走进人们的视野。

美锜生于1988年,7岁前与婆婆住在森美兰州瓜拉格拉旺(Kuala Klawang),虽然身处客家语围绕的地方,但当时多讲运动在推行,考虑到孙儿7岁要到柔佛上学,婆婆便有意用华语跟孙儿交谈。

“她不跟我们讲客家话,但在耳濡目染下我们都听得懂。一直到MCO的时候,才正式讲客家话。”

既然客家话从未在其常用语名单内,何故拾起并且作为节目内容的语言“为难”自己?

她笑说,学客家话的其中一个契机是在数年前,婆婆让她帮忙主持一场客家会馆的乡亲活动,当她站在台上怀抱着歉意表示自己不会客家话后,台下一名长辈对此感到不满,甚至在报章专栏点名抨击,对于客家话的问题深表失望和难过。

“婆婆超级生气,她说是她没有跟孙女讲客家话,孙女又怎么会学到客家话?觉得对我不公平,还去跟该长辈理论。”

这段插曲在她心里埋下种子,让她誓言有一天要学会客家话,再回到舞台上主持节目。

而这颗种子就在2021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客家话传承/03】化身客语新闻主播“吴德娴”,趣味客家话掀起学习热潮
美锜笑说,学客家话的其中一个契机是在数年前,婆婆让她帮忙主持一场客家会馆的乡亲活动,由于不会说客家话被长辈抨击,变相激发了她的斗志。
因为“太得闲”,创造出“吴德娴”

2021年7月,疫情还在蔓延中。

彼时美锜赋闲在家无所事事,那段时间看新闻,对于某些政治人物发表的言论感到无语。就在确诊人数破万那一天,和同住的妹妹交谈时灵机一动,从衣橱里扒拉出主播的服装,自己化妆造型,挂好绿幕、开机录制。

从清闲不已的美锜,到客家新闻搞笑主播“吴德娴”(客家语“不得空”之意),全程只花了4小时。

“真的很突然,就是一睡醒就想到‘吴德娴’这个名字。”

“因为新闻全部都不开心的,我想要用另外一种方法,让大家看了虽然是事实,但感觉会轻松一点点。所以我就想到可以尝试用客家话。”

凌晨12时上传好视频,隔天睡醒收到友人的信息,惊觉她的视频已经大规模扩散和转发,大受观众好评,“吴德娴”一夜爆红。

【客家话传承/03】化身客语新闻主播“吴德娴”,趣味客家话掀起学习热潮
美锜塑造的另一个角色客家话记者“吴德恭”(意即不能讲),登上台湾《客新闻》。

从最初的几个视频能看出,她的客家话并不熟练,随后渐入佳境,进步非常显著,这就不得不提背后功臣──她的婆婆“阿兰姐”。

“一开始不太会讲,只会最基本的‘吃饭’、‘做什么’,要用客家话来播报新闻是有难度的。”

她借助线上客家语词典《薪典》查询发音以外,还有婆婆这强而有力的外援,堪称“会行走的客家语词典”。

“比如像一些所谓的俚语是词典没有的,我就会马上打电话给婆婆。”

在这过程中,她发现来到后会融入本地元素,比如“大家”(Tai Ga),她询问婆婆时得到的答案是“Sama Yin”(即全部人之意),但实际上“Sama”是马来语“Semua”的变调。

“这是本地客家内容的精髓,因为本地客家人听了就觉得很有亲切感。”

她做内容的原则是避免使用粗口,因此部分词汇如“博雅太郎”(Bo Nya Tai Lang),在未厘清语义之前绝不敢使用。

后来她从一名马大语言研究所的研究生,也就是她的客家话顾问处得知,原来“博”是生病之意,“雅”即你,“太郎”是冷到极致的意思,总的而言,是诅咒对方生病发冷。

虽非脏话,却也非好话,慎用哦!

【客家话传承/03】化身客语新闻主播“吴德娴”,趣味客家话掀起学习热潮

【客家话传承/03】化身客语新闻主播“吴德娴”,趣味客家话掀起学习热潮
美锜(右二)受邀参与2024年全球客家文化会议。
学方言不能太苛刻,只会浇灭学习热情

原本抱着好玩心态的无心之作火爆后,如同电影《蜘蛛侠》里的经典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她被动地成为“客家Icon”,有人看她的视频图个乐呵,那就有人认真看待。

“我会遇到两类人,一类人会觉得很有趣,即使听到我讲错了,会发私信给我纠正读音,就是一种互相学习的过程,因为我的脸书比较多年长的粉丝嘛。”

“另外一群就像老师一样,把我视为真正的主播,对我每一个字都非常讲究。他会觉得我承担客家传承的任务,所以发音必须标准。”

甚至有的观众会将她念错的每个字一一罗列出来私信她,认为她做内容应该考究,确认无误才去做,这让她倍感无奈和些许委屈。

“我真的非常不认同这种想法,我觉得自己是客家话初学者,我在学一门语言的同时刚巧想做一个内容而已。”

她坦言,当下她的初衷并非传承客家语,或把客家语年轻化,只是纯粹觉得客家话很亲切。“我当时又很想家嘛,觉得讲客家话亲切又好笑,有一种喜感。”

“所以我就跟那个老师对话,表示我知道他也讲得对,但也希望他不要对我太苛刻,因为我觉得现在年轻人不太想学方言,最大原因是一旦说错就会挨骂。”

她感叹,若是幼童说方言发音不标准,可获得长辈宽容以待,但二十多岁至30岁才刚开始学方言的成年人,往往一张嘴就遭到无情打击,屡屡收获“不会讲就不要讲”,“讲不准就不要讲”等回应。

这一盆盆冷水很容易浇灭掉年轻人想讲方言的热情。

“可能长辈只是无心开个玩笑,但就很扫兴,让对方变得不敢讲。”

【客家话传承/03】化身客语新闻主播“吴德娴”,趣味客家话掀起学习热潮
疫情期间,由于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仅用4小时塑造出来的客家新闻主播“吴德娴”大受欢迎。

客家话的分支众多,她的婆婆是梅县客,但为什么她选择惠州客作内容的语言?

“我比较听得懂惠州客,而且我接触到的惠州客比较多,因此吸收得很快。”

巧合的是,如今她住在沙登,亦是以客家话为主要语言之地,她笑言大概是祖先的安排,从老家到吉隆坡仍离不开客家人聚居的环境。

“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是那种初次见面说什么语言,之后就会跟对方说什么语言的人,所以我尽量认识新的人。”

“如果(沙登)那些叔叔阿姨先跟我说客家话,我一定会以客家话回复。就算讲不准,他们也不会嘲笑我。”

她认为,有时候要是想学会一种语言,比起熟人教导,不如与陌生人学习的成果来得好,因为陌生人反而比较宽容。

【客家话传承/03】化身客语新闻主播“吴德娴”,趣味客家话掀起学习热潮
“吴德娴”以搞怪逗趣的风格播报新闻,一夜走红。你看过“吴德娴”吗?
多语言是我们的骄傲,用推广

虽然再三强调她的初衷并非推广客家文化,但最终仍被动地成为“客家Icon”。

许多客家文化相关的活动向她发出邀请,无意塑造出来的“吴德娴”为她带来许多商机,有粉丝反映因为看了她的视频开始学习客家话等等,这让她认真思考能利用新媒体为推广客家文化做些什么?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觉得很可惜,我跟客家公会没有联系,不然我可以做更多东西。”

她的内容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亦颇为受落,因此她给自己定位并非教育者,而是启蒙者。比如她经常将流行歌曲改成客家版,当年轻人看到时,进而对她所用的语言产生好奇。

“就好像小孩,如果看英语内容较多,就会讲英语一样。我想我会比较想往这个方向去做。”

一直是马来西亚人的优势,也是我们的骄傲,如果就此失去掌握多一门语言的机会岂不可惜?

无论是哪一门方言,不妨大胆地学起来吧!

相关报道:
【客家话传承/01】从沙登新村看客家话的生死存亡!
【客家话传承/02】抢救客家话──共创客语环境,让下一代开口说!

延伸阅读:
马来西亚式华语,像一道独特又多料的Rojak
标准华语vs口语式华语,大众传播的语言演化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