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悯”又团结的基础上,照理说,应该照顾每个人,不遗漏全民福利,才是真正的慈悯社会。劫富济贫,只是在假定“为富不仁”的基础上,劫富才显得具备正义。
“偏见无法被辩论推翻,因为它没有逻辑可循,自然无法被事实与道理摧毁。”来说说劫富济贫,这个成语自古以来很正义,看起来一股侠气,道德感、崇敬感油然而生。
ADVERTISEMENT
人们会向往劫富济贫的社会,不外乎认为自己是较弱势的一方,无论什么阶层,再往上爬的时候,只要不是爬到食物链最顶端的位置,永远往上看都会看到屁股。于是,永不满足,永远认为自己是那个需要被援助的对象。就像社会底层固然需要直接援助,中层则认为需要更多减免和更优生活素质,上层就着眼在那些更大的格局,比如更好的税务配套,能让企业保有更多利润的亲商政策等等。
在“慈悯”又团结的基础上,照理说,应该照顾每个人,不遗漏全民福利,才是真正的慈悯社会。劫富济贫,只是在假定“为富不仁”的基础上,劫富才显得具备正义。济贫是行善,是社会公益,是企业社会责任,或简单说,赚到大钱的企业在善款可以合法避税的情况下,自愿对社会的回馈。反正钱都是要交出去,倒不如为企业博个好名声,在市场上留个好印象。这些都是在自愿的前提,才会显得社会有温情。
非自愿的“劫富济贫”则是社会不健康的现象。施政者认定富裕者取得的成就加剧财富不均的鸿沟,以及加重社会分裂,也认定贫穷者不能翻身是因为富人对资源的掠夺,于是才会祭出政策劫富济贫,好让社会资源变得更公平。
但是啊,除了继承家业的那群,富豪也不是天生富豪,目前的富裕阶层也是打拼过来,只能说努力过也抓得住机遇比一般人走得更顺,除了顶尖的T5,那些家庭收入T15列为“富裕”,并不见得是真正的富裕。人人都说月入过万,想都不敢想,但是没人想过刚过门槛万余的月入在预扣税和公积金社险后到手只有四位数。这个阶层往往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家债贷款多了,生活负担自然更重,被定义为富裕阶层,再加上有的没的那些税,真心没让人感觉到有多富裕。
官爷说得对,国家需要发展,人民需要体面的收入,于是,最低薪金加到1700令吉。为生活挣扎,需要更高薪水的那些人,薪水早就超过这个怜悯数字,至于其他,要么是靠加班费和佣金挣钱,1700令吉,造惠哪些群体?连短短几天换三五份工作的奥客网红,上班一天帮服装店“加持”的工资都有80块。不禁让人疑惑,最低工资的意义是在造福外籍厂工?
一边厢说要让国民收入“体面”,与此同时,又有数据显示2万专业人士找不到工作。经济要进步,少不了专业领域长足发展。除非我国有着数以十亿计的人口基础,否则密集劳动力无法真正提升国家的地位。简单来说,无法享受人口红利的国家,只能提升专业程度,用科技和智能取代人海战术,用精良器械更有效率完成那些需要人手作业的工作。
我们真的在劫富济贫?还是沿用“为你好”的思维模式来制定政策?爸爸觉得吃糖不好,加糖税,爸爸觉得烟酒不健康,加税,爸爸觉得三文鱼和牛油果是富人吃的,加税。最后应该会觉得衣食住行只能保持最简朴,否则还是要加税。赚的那些体面工资,不配提升生活素质,赚来干什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