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学者观点

|
发布: 10:00pm 22/10/2024

中国

学者观点

安华

南中国海

区域策略研究所(CROSS)

中国

学者观点

安华

南中国海

区域策略研究所(CROSS)

潘金明博士.全球南方(中國)海動態中的“務實突破”

区域策略研究所(CROSS)专业委员

中國和馬來西亞不會因外部挑撥而成為下一對對抗的對象;兩國可以向全球南方和北方證明,只要各方有足夠的政治意願,棘手的問題是可以得到緩解的。

鮮為人知的是,儘管日本和韓國對中國稱其為東海沒有異議,但兩國及其盟友卻常常對南海問題表示擔憂,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不過,這個問題是否被過度渲染了呢?現在是時候釐清《南華早報》在2024年10月17日報道中關於南海“務實突破”的真正含義了。

ADVERTISEMENT

首先,該報報道中國和馬來西亞一致認為,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應該繼續在南中國海運營。

報道缺乏細節,文章並未提供有關此次雙方同意的具體位置。正如北京長期以來對南中國海所提出的籠統主張,這些主張基於可追溯至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依據。

雖然瞭解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但學習扭曲的歷史版本則可能帶來致命的後果,因為這會使一個國家變得極端民族主義,進而產生擴張或修正主義的目標。

就連毛主席在20世紀70年代初對日本高級代表團所說:“日本應該停止向中國道歉。”他接著說道:“畢竟你們是一個民族國家,過度道歉對自己也沒有好處。”換句話說,是時候讓日本和中國共同向前,邁向更高的價值鏈了。

正如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所言,創造一個繁榮的中國是一項不可或缺的任務,這在1982年的國家發展計劃中有所體現,被稱為“小康社會”,即“實現一定程度繁榮的國家”。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在2023年6月與中國最高領導層會談時,曾解釋過這一目標與中國的願景有相似之處。不過,安華將其稱為“昌明大馬”,即一個具有文明意識和認知的國家。他強調,單靠智力不足以推動一個國家前進,任何邏輯推導的經濟、科學和戰略計劃中都必須包含人文精神。

在深入探討安華之前,有必要快速思考一下,為什麼安華會擁有如此獨特的信仰體系?雖然莫哈末哈山才是正式的外交部長,但安華實際上是馬來西亞的“真正外交部長”,這符合馬來西亞外交政策的一貫傳統。

畢竟,安華在2024年2月訪問澳洲悉尼時提到,馬來西亞願意與中國“談判”,儘管後來他糾正了自己,將其改為“討論”,即馬來西亞和中國將通過對話和外交方式處理南中國海的雙邊問題。因此,安華作為馬來西亞第十任首相,被反對派媒體《Malaysia Now》批評為接近背叛國家。

實際上,馬來西亞前首相慕尤丁發起了對安華的無休止攻擊,慕尤丁在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短暫擔任第七任首相,僅有17個月,其任期全程因國家封鎖而未能在下議院通過議會授權。因此,慕尤丁對安華的攻擊幾乎毫無合理依據,只是指責他是國家的叛徒。

自1957年獨立以來,馬來西亞(當時稱為“馬來亞”)一貫以“既靜且動”的方式處理所有邊界問題,這是其外交政策的傳統,亦是外交遺產。在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成立聯邦,納入新加坡、沙巴和砂拉越。儘管在22個月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分離,過程雖然痛苦但依舊和平。從那時起,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間從未發生過任何軍事衝突,這一記錄令人欽佩,尤其考慮到馬來西亞的面積是新加坡的640倍。

對於少數知情者來說,馬來西亞曾與文萊、泰國、菲律賓,甚至印尼之間存在邊界問題。

在1967年8月8日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時,馬來西亞是五個創始成員國中唯一一個與其他四個成員國都存在某種邊界問題的國家。2024年10月11日,馬來西亞正式接任東盟及其相關峰會的主席國,為期一年,儘管這一任期可能延續至2025年11月底甚至12月,以便讓菲律賓接任。

安華和他的特別談判代表Raja Nurshiwan之所以能夠取得“突破”,正是因為安華早已從瑞典哥德堡大學的著名思想家Parvez Manzoor那裡理解到,邏輯推向極端往往是荒謬的。為什麼呢?

歷史告訴我們,當人類開始問諸如“誰”或“什麼”先來的問題,並試圖解決它時,無論這種智力探討如何系統化,最終都會陷入自我設限並被囚禁於極權主義的意識形態之中。

舉例來說,一些國家認為,既然伊斯蘭教是整體而全面的,那麼所有有部分或全部穆斯林的國家,按邏輯推導就必須是“伊斯蘭國家”或擁有“伊斯蘭政府”。

對Parvez Manzoor和安華來說,這種觀念是不可接受的。安華自從在被譽為“東方伊頓公學”的江沙馬來學院(MCKK)求學以來,一直是個博學的人。Parvez Manzoor在1992年《未來》雜誌中寫道,儘管伊斯蘭教是“整體性”的,他接受這一點,但他拒絕任何擁有部分或全部穆斯林的國家必須成為“伊斯蘭政體”的觀點。

這種要求無異於將這一構想,無論是國家、地區還是其他形式,變為一種極權主義的項目。後者對於任何常識而言都是一種致命的打擊,而常識在任何形式的社會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都是必需的。

從觀察“務實突破”可以看出,中國和馬來西亞正在共同嘗試解開世界上最被炒作的戈爾迪烏姆之結(Gordian knot)之一:南中國海困局。

人們常說,中國在所有主權問題上的立場不可妥協。學者們經常提到中國對臺灣、西藏的強硬態度,乃至香港“天安門式”的人權問題,批評者認為中國在這些方面的立場無法妥協。

然而,也有許多極具影響力的學術觀點,比如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政府系的Alistair Iain Johnston和Michael Taylor所提出的觀點,儘管麻省理工學院更喜歡稱其為政治學系。多次證明,現代中國自75年前成立以來,傾向於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儘管它通常也會採取強硬的談判立場。但考慮到中國過去150年裡,幾乎是其獨立的兩倍時間,都因“炮艦外交”等手段被外國強權強迫割讓領土,誰又能真正責怪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呢?

的確,山東的面積相當於法國,已故的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喜歡提醒他的聽眾。從1789年(法國第一共和國建立之年)以來,山東的人口從未少於法國的人口。

山東是孔子的誕生地(公元前250年),因此這個省份擁有時間和人口優勢,再加上語言和領土的連續性,使得山東在思想影響力方面對周邊國家和其他大國形成了深遠影響。然而,在過去的2500年中,無論何時提到儒家思想,人們總是將它等同於“紳士”或“有禮的女士”。

儒家的核心是禮貌與體貼,這成為了韓國、日本、越南乃至整個華人社區的社會基礎,除非他們中有些人放棄了“涵養”的概念,或者像北京大學杜維明教授所說的“內涵”(內在修養)。這種修養包括如何保持正確的姿勢、說話方式,甚至如何呼吸和使用筷子等方面的細節。

儘管我們可以毫無疑問地期待更多關於“中馬關係突破”的細節和披露,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一突破正值兩國建交50週年之際。馬來西亞在1974年成為東南亞第一個正式承認中國的國家,當時馬來西亞境內仍有共產主義叛亂,距離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還有15年之久。香港的《南華早報》對此進行了報道,中國允許發表這一聲明,這本身就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實際上,中馬之間的合作模式遠不止於此。

首先,馬來西亞和中國一致認為,雙方沒有必要在南海進行拖船對抗或派遣海岸警衛隊,更不需要互相對武裝或非武裝的船隻噴射水流。這種行為自2024年6月以來在中菲關係中成為一個顯著現象,頻繁登上全球頭條,甚至超過了烏克蘭和加沙的事件。許多評論家對中國聲稱通過對話和外交解決問題的善意感到懷疑,認為這只是虛張聲勢,甚至是為了完全主導其他聲索國的前奏。

其次,通過同意務實合作,中國理解到,或者至少開始理解到,它不能採取完全霸道的方式而不冒失去全球南方70億人民信任的風險。

第三,鑽探區域位於中國的專屬經濟區(EEZ)內,因此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和馬來西亞政府承諾在沙巴和砂拉越沿海開採石油和其他資源。然而,考慮到海南島(中國最南端)的海岸線距離馬來西亞專屬經濟區約2000公里,馬來西亞和東盟國家不禁質疑中國海洋主張的基礎。如果中國對馬來西亞的深海技術感興趣,那麼沒有理由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不能在南海或全球範圍內與中國石化進行合作。

第四,“南中國海”這一名稱似乎賦予了中國某種權利,但這種說法也是不成立的,因為印度也並不能因此聲索整個印度洋。實際上,中國大陸稱其南部海域為“南海”,“南中國海”這個詞只是歷史上水手和製圖師的一個用詞巧合而已。

目前,沒有必要深入探討雙方到底說了什麼、同意了什麼。如果中國希望贏得全球南方的善意,它的路徑確實需要經過“南”中國海,因為這片半封閉的海域承載著高達6萬億美元的海上貿易。如果中國堅持對馬來西亞施壓,而馬來西亞又缺乏足夠的海軍實力,那麼雙方將同時失去全球南方的信任,這將是一個雙輸的局面。為什麼呢?

首先,安華將無法展示他在國家治理中的智慧,尤其是在當前充滿“大大小小的野蠻行為和戰爭”的全球環境中,這種智慧是體現最高文明水平的外交方式。

其次,中國的政治和企業領導層也將無法說服世界相信他們的行動是以和平為目的,而不是逐塊奪取地理版圖,無論是否動用武力。

儘管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第七任校長奧斯曼巴卡教授尚未對任何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問題發表看法,但必須記住,安華委託他主持儒學-伊斯蘭對話,不僅在全國範圍內,而且在地區和全球範圍內推廣。

這一對話的模板完全符合習近平主席三大全球文明倡議(GCI)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全球安全倡議(GSI)和全球經濟倡議(GEI)。

與此同時,安華再次委託奧斯曼巴卡教授,安華和他曾是江沙馬來學院的同學。這所著名的寄宿學校位於霹靂州,毗鄰馬六甲海峽,附近有一個戰略性的海軍造船廠。而馬來西亞國油大學距離紅土坎不遠,邦咯島也離紅土坎不遠,紅土坎是安華的幸運堡壘,最終幫助他推翻了國內聯合起來阻止他成為首相的各種勢力——而這一職位本可以在1999年大選中輕鬆贏得。若非當時的馬來西亞華人選民輕信了當權者的恐懼宣傳:選安華意味著一個霍布斯式的“馬來人打敗華人”的未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恐懼觀念深深植入馬來西亞華人集體心理的背後推手正是已故的林國榮,這位沒有任何學術資質卻創立了一所大學的創始人。

這個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馬哈迪的支持。這位99歲的政治家剛剛又一次從馬來西亞國家心臟病研究所出院。彭博社不準確地報道安華與中國取得突破時,是在搞報復政治,這是真的嗎?

不是的。在2024年10月初,美國CNBC的JP Ong採訪安華時,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彭博社報道稱,您是否在尋求對馬哈迪的報復?”安華平靜地回答:“JP,當首相本身就是一種成就,不需要其他。”安華是正確的。2022年11月24日,他在全國82%以上選民踴躍投票的支持下,以公平和榮譽的方式上臺,擔任馬來西亞首相。

甚至馬來西亞的統治者會議——組建政府的重要關卡之一——九位蘇丹也一致同意任命安華為首相。

然而,很多人,包括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的詹運豪(他的專業是砂拉越研究,而不是南中國海研究或馬來西亞研究)常常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影響馬來西亞和中國的問題,實際上可以變成戰略性的機會。

正如著名的奧斯曼巴卡教授所說的,基於“Wasatiyah”——一個阿拉伯-伊斯蘭術語,與儒家所定義的“中庸之道”同根,代表一種在兩個或多個極端之間取得平衡的方式。

現在沒人認為中馬關係會從此毫無障礙地持續發展下去。

在馬來西亞國家安全委員會總監帶領與中方進行的談判中,雙方都付出了極大的謹慎和深思熟慮,以確保實現一個三贏的局面。

中國和馬來西亞不會因外部挑撥而成為下一對對抗的對象;兩國可以向全球南方和北方證明,只要各方有足夠的政治意願,棘手的問題是可以得到緩解的;世界也不必每天早上醒來時擔心下一次世界大戰是否會從南中國海而非中東或東歐爆發,這正是許多西方評論家曾一致認同的觀點。

安華是否錯過了諾貝爾和平獎?不。他正在爭取“橋樑獎”,旨在將南方與北方聯繫在一起,這與他在馬來西亞的努力類似——將被南中國海分隔的東西兩部分重新緊密相連。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