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3:16pm 24/10/2024

卫生部

林猷荃

医疗体系

2025年财政预算案

VIP独享

付费医疗

卫生部之友

林猷荃 | 卫生部付费医疗,需平衡素质与平等

以及政府必须理解,付费病人计划的初衷:留住专科医生,以及提升卫生部经济资源。做到这两点,公立医疗的素质就得以维系,甚至提升,进而惠及一般病人。

卫生部发职场霸凌指南 卫长:决不妥协(56728052) 20241023181359 (1)

,成功塑造一个印象:安华政府想要 “劫富济贫” 。

ADVERTISEMENT

在贫富悬殊的社会,“劫富济贫”被人们视为社会纠正“不公”的一个手段,立意良好。

更为激进的左派,甚至认定“劫富济贫”就是政府的首要职能,展现压制“万恶”资本主义的基本精神。

预算案被视为“劫富济贫”的部分,包括:政府将对超过十万令吉的股息收入,征收2%股息税。

此外,正如安华早前宣布,富裕家庭的孩子要就读全寄宿学校,以及公立大学,将必须缴付较高的学费。

以上手段,涉及面相对小。虽整体上促成人们对预算案“劫富济贫”的印象,但也不足引发更大的反弹。

人们比较关注的是,政府宣布将在2025年中落实的RON95汽油津贴重组计划。

安华提出,全国85%的人民,将依旧享有现有的汽油津贴。只有T15才需要缴付不被津贴的汽油费用。舆论关注的是,所谓的T15,如何界定?

倘若界定不当,一些虽然看似收入较高,但却面临高生活费用的家庭,就可能不公平面对津贴被撤销的状况。

麻玻区国会议员赛沙迪更抨击政府,在没有清楚界定T15定义的情况下,就仓促宣布汽油津贴重组的计划。

其实,政府较早提出,重组的方向与思维,反而允许人们预先对可能的架构有所检验。

政府虽有专业的经济专才规划补贴重组的细节,但他们往往从“宏观”视角出发,对真正受计划影响的利益相关方,未必能感同身受。

政府这次预先透露汽油重组细节,极可能不是要刻意引发议论。但这却是人民积极加入重组计划讨论的契机,远比在落实后,米已成炊的情况下才来抗议,来得有效。

财政预算案当中,一个相对被忽略的宣布,就是政府将在2025年拨款2500万令吉,推动“卫生部之友”计划。

“卫生部之友”是在卫生部体系之下,设立部门,为愿意付费的病人诊病。结合上述教育、交通领域之外,“卫生部之友”容易被误认为在健康领域也撤除富人津贴的一个例子。

然而,“卫生部之友”与其他撤除津贴的例子有根本不同,也并非崭新的计划。卫生部早在2007年,就推行 “全付费病人” 计划,让部分医院提供全付费服务。

此外,“卫生部之友”与其他津贴重组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各方参与此计划都属志愿性质。

汽油重组计划落实后,富人没有选择,必须缴付更高的燃油费用。然而,富人到政府医院就医,还是可以不选择“卫生部之友”计划,与一般民众享有政府大力津贴的低廉医药费。

根据卫生部的资料,“卫生部之友”的首要目的,乃是遏制政府专科医生外流至私人领域。这与“全付费病人”计划的目标,基本一致。

这个目标,虽然看似没有什么高大尚,但对维持政府运作却有重大的影响。

近年来,政府无法吸纳新进医生,必须以没有保障的合约方式聘用。观感上,公立医疗体系,医生过剩。

即使非专科医生出现过剩,专科医生也肯定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专科医生数目对公立体系的服务素质,起着关键的影响。

卫生部强化“全付费病人”计划,意图扭转专科医生流失,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计划无需全面扭转大势,但只要足够影响那些有意奉献,却基于经济因素,犹豫是否要转战私立医院的部分专科医生,就已值得。

那么,“卫生部之友”是否仅是“全付费病人”计划的再包装?

卫生部的解释是,“全付费病人”的费用,主要付给负责治疗的专科医生,但“卫生部之友”则是让其他医护人员也从病人的给付分得一杯羹。

非专科医生、护士、助理等等,如果也加入付费病人的照护,原本就应该享受付费的相应报酬。

如果专科医生维持之前计划的收入,提供给其他医护人员的费用,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额外的费用,就会来自付费病人。

卫生部提出,“卫生部之友”的收费,将会低于私立医院的费用。因此,即使费用比原有的全付费计划来得高,病人却还是获得了私立、公立体系以外的第三选择。

此外,通过“卫生部之友”,病人可以先通过特定领域的顶尖专家,迅速确诊病情。

诊断的延误,往往导致恰当的治疗无法及时展开。因此,“卫生部之友”就可以让部分病人得到更快获得准确诊断的管道。

确诊过后,倘若不愿在同一计划下进入花费更高的治疗环节,病人还是可以要求转诊,进入公共医药体系。

“卫生部之友”可成为善于利用系统病人们的“旋转门”。这“旋转门”甚至可以是双向的。

比如,原本在公立医院体系的病人,有些需要进行昂贵的

扫描(如电磁共振),但基于病人量过多,扫描预约等待期可能太久。

此时,倘若愿意给付扫描费用,病人可以选择到“卫生部之友”计划之下,付费进行更快的扫描。扫描过后,病人还可以重回公立医疗体系,尽快进行治疗。

“旋转门”概念,几乎肯定引发部分人士的攻击。倘若得以付费的病人可以选择特定的专科医生,而其他公立医院的病人却不能选择,这是否公平?

此外,如上所述,病人可以利用“卫生部之友”先让特定专科尽快确诊,然后更快重回公立医院开启治疗,这是否等于用钱就可以插队治疗?

卫生部显然明了这些可能的质疑,所以确立了医护人员不得在一般工作时间内,提供“卫生部之友”的服务。卫生部也承诺,不会将公共资源转入“卫生部之友”计划。

这种承诺,原则上确实对付费与一般病人更公平。然而,这也会大大削弱计划对于医护以及付费病人的吸引力。

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不仅是薪资待遇不高,工作时间过长,也是形成生活压力的主因。倘若在提供“卫生部之友”计划的时间不具伸缩性,医护人员未必有兴趣加入。

对付费病人而言,倘若在运用医疗设施方面与一般病人一样,需要面对冗长的等待,那也会对焦急的病人欠缺吸引力。

卫生部以及政府必须理解,付费病人计划的初衷:留住专科医生,以及提升卫生部经济资源。做到这两点,公立医疗的素质就得以维系,甚至提升,进而惠及一般病人。

医疗的优先顺序,应该是以病情的急迫性为大前提。倘若属于非紧急的疾病,付费病人获得更大的医疗优先权,确实非常政治不正确。

但如果局部的不平等,能换得整个医疗体系的素质提升,更多一般病人就会间接受惠。

素质与平等的平衡拿捏得当,“卫生部之友”就可能进一步发展其潜能,更大的优化我国医疗体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