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花蹤

發佈: 9:19am 25/10/2024

決審會議記錄

花蹤17

楊川

楊宗翰

陳志銳

馬華新詩獎

決審會議記錄

花蹤17

楊川

楊宗翰

陳志銳

馬華新詩獎

【花蹤17.馬華新詩獎決審會議記錄】詩以婉轉取勝,唯須留足夠線索讓人跟進(下)

記錄:李淑儀

【花蹤17.馬華新詩獎決審會議記錄】詩以婉轉取勝,唯須留
足夠線索讓人跟進(上)

前文提要:
評〈屎記〉:其實這首詩作,為什麼我剛剛講分數不會給最高,很簡單,因為這個寫法並不是獨創……

ADVERTISEMENT

● 續談〈屎記〉

川:對於馬華在地人來說,這些國家社會議題其實沒什麼新鮮感,而且林耀德寫過一個〈馬桶〉,所以他寫法也不是……他的想法是很新鮮,我一看的時候,覺得他寫得不錯,文字都很不錯,整個概念很完整,內容有反映客觀現實。剛才我再看了一下,這首詩的反諷意味很強,在反諷之上又好像沒有什麼希望,都是整個國家走向廢墟一樣,所以覺得好像很悲觀,如果以內容來說。可是如果以詩歌來說,它層層遞進,層次分明,所以一看我挺喜歡的。

這首詩的文字可以輻射出作者的內涵,供我們深思,結構、意象、節奏都不錯。作者企圖心很強,看法非常清醒,也有合理的現實性,雖說我認為他是挺消極的,沒什麼積極向上的意識,但他的文字可以反映客觀現實,也與他思想感情的抒發緊密結合,我挺喜歡。

陳:我們閱讀的營養都差不多,都看過林耀德的〈馬桶〉。林耀德的〈馬桶〉後來有影響新加坡寫作人,有個年輕作家照著這個情況寫了散文,得到新加坡扶輪社文學獎,我還記得那時大家覺得很驚喜,但其實我們知道已經有林耀德寫過。現在再看這個〈屎記〉,首先當然它是一個吸睛的題目,因為作者想要出奇。但是這個有好有壞,因為當你無法維持我這個高度的好奇心,那你就不行了,可能會有反效果,還好的是,這整首詩層層的遞進,把日常對政治的批評,甚至對人生的反思,作者能夠融在一起,基本上我還是肯定的。

這首詩是以小見大,俗中見雅,甚至是屎中見史,從日常到宏大的一種敘述,作者都能娓娓道來。文字相當精確,也有一些漂亮的警句,在過程中融入了作者對整個政治(的看法),比如“腐蝕”、“汙水”,你看得出他在批評整個大環境。當然包括一些特有所指的“豔麗的大紅花”,馬來西亞這樣的一個符號,很清楚地把它表現出來。

但作者確實有嘗試詩化,把人跟屎結合——“屎們排著隊伍”,有些刻意的這種黑色幽默,整個形式相當生動,後面加上一點文白夾雜的敘述方式,所以是相當多元的表示。最後結尾“流去,一坨坨,書寫出了祖先們一部偉大的史記”,在最後一個字才回到歷史的“史”字,完成一圈,非常完整。

總體而言,我覺得近年來,我們新加坡作家會特別關注到,有相當多的馬華作家會寫,而且敢寫跟政治相關的,寫得很白,或者是願意批評,新加坡像這樣的(作品)你可能沒有這麼容易讀到,所以我們會覺得讀了很過癮。但是我因為這幾年來已讀到相當多類似的詩,這一首主要是因為剛才我講的優點和強項,所以我們會關注他,要不然如果只是單獨看他的內容和主題,還不夠出位。

●〈投票站接吻〉

翰:這首詩我比較喜歡,因為相較於〈阿爾茨海默的霧〉和〈屎記〉,其實這兩首的詩意都夠,題材清楚,語言相對直入。〈投票站接吻〉呢,題材就有一點有趣,投票是一個民主行為,當然民主過往的一些不堪歷史,也許是暴力的階級,這個暴力可能是多數的暴力,人多就一定贏?正義只能給人多的一方嗎?可以討論的東西非常非常多。

身為臺灣讀者,讀這首大馬作品,這首詩相當有意思。投票的意義,作者並不是以一種非常直入的(方式表達),譬如剛剛的〈屎記〉,一樣是講社會反思,我會比較喜歡〈投票站接吻〉正是因為它不是那麼直接,它有一點婉轉取勝,有點隱晦,用各種方式去繞圈圈談,這反而吸引我的目光。

比如第一段提到“校牆的汙潔”,有“鴿與貓的散聚(就是沒有狗)”,因為狗在馬來這邊被視為不潔之物,當然在地讀者更能讀出來,那對我們臺灣讀者來說也是一種知識的理解,是歷史。再來說宗教,作者貫穿其中的是“老校工”這個身分,從第二段“他總惦記老校工,每天每天/挖地的身子彎成了土丘”,到最後一段“他早已站到老校工的位置,每天每天/挖土的身子彎成了墳丘”,這裡面的呼應有一些設計的感受,我覺得蠻有意思。

詩裡提到幾個意象,像“愛國者”、“幽靈”,對我來說都有吸引力。這首詩以投票這個行為跟作者講的東西,並不是這麼直接地披露,如果不是因為最後有一些暗示,你會覺得這首詩到底跟政治有什麼關係,如果你知道狗在馬來那邊是不潔之物,才會知道它有所指涉,所以我想讀者必須對大馬有些瞭解,應該會有像我這樣的讀者因此被吸引。也許因為兩位評審來自馬新,我猜可能反而覺得好像沒什麼特別。

可是我投它正是因為,它一樣在寫一種對社會、政治的看法、批評,它並不是用非常清楚、明確,而是透過間接婉轉、暗示的方式來寫,這很吸引我。

川:我挺喜歡這首詩,比如第一段說到“過往的幽靈都已驅逐”,中間出現“過往的幽靈被驅逐”,最後又出現“過往的幽靈已被驅逐”,這三句我非常喜歡。剛才宗翰說的優點我都同意。可是作為馬來西亞人,我跟〈屎記〉一起看的時候,我就排除了它。兩篇同樣反映客觀現實和國族議題,雖然各種優點都在,可是我不喜歡它的文字,因為不能有效傳達作者所要交代的東西,有時候我也有點混亂。雖然我有找到好的地方,但它運用意象的創意、選擇,有時不大明確,我認為不大特出,最後我沒投它一票。我認為,不管在主題、文字,還是節奏方面,都需要再精準一點。因為〈屎記〉寫得太好了,層層遞進,這首有點混亂。

陳:題目“投票站”與“接吻”是一個很大的反差,作者刻意用非常正式的、政治的,跟一個非常浪漫的、愛情的,這兩個之間形成極大的反差,吸引你進去,我覺得題目不錯。當然也因為這樣,你知道它跟政治有關,這很明顯,一開始“五年一度”,你就立刻知道是指投票,然後作者用了“返校”,我不是很確定,是不是馬來西亞投票站很多都是在學校?(川:對,多是在學校裡面。)所以我是從這個角度進入這首詩,是可以的。

但是,我覺得這首詩經常在遊移,有時你看不出它跟投票的關係,有時又很直接,比如很明顯的像“改變總是好的”、“下一個五年”、“迎來新的幽靈”,這些你看得出,你可以理解,但是相當大部分其實無法跟投票、政治有較明顯的關係,甚至你會覺得何必放這些,有時把整個情緒或主題淡化了。當然我也可以明白,作者可能不要太刻意、太濃墨地只講政治,但是當你淡化或你講其他東西時,可能還是要有一些目的,或許我讀的時候並沒感受出來。而且作者用滿50行,從這個角度我就覺得比較遊移,我沒有辦法贊同全首,我是喜歡好多句子的,分數打得也相當高,但後來跟〈屎記〉比較,〈屎記〉幾乎是圍繞著主題,沒有遊移的感覺,因此我就選了那一篇。

【第二輪投票】

評審為3篇得票作品評分,3分最高,1分最低,積分最高者為勝。

〈阿爾茨海默的霧〉9分(翰3分、陳3分、川3分)

〈屎記〉5分(翰1分、陳2分、川2分)

〈投票站接吻〉4分(翰2分、陳1分、川1分)

3位評審達成共識,第17屆花蹤文學獎馬華新詩首獎為〈阿爾茨海默的霧〉,評審獎為〈屎記〉。

【給參賽者的話】

陳:當然是大力鼓勵。因為你們其實已擁有文字的利器,但接下來怎樣運用這個武器,耍出更精彩漂亮且獨一無二的武功,以及詩歌的招數,我其實是羨慕的。因為你看,我在新加坡做評審,也在馬來西亞花蹤做評審,我看到這10篇,還有其他沒有進入決審的那些,可能都非常精彩。現在這10篇文字都很成熟,所謂的武功招數都已具備,現在就是如何在運用、在書寫題材,甚至在選擇取捨處多下功夫的話,那會出現非常令人難忘的作品。我非常羨慕馬華作家已做好這樣的準備。

川:10位參賽者水準都挺好,文字功力也強。因為我是教育工作者,還是中文教育的,所以我認為馬來西亞的中文教育是不錯的,這就是新馬的不同,馬來西亞中文教育的成功,才達成我們花蹤的參賽者中文能力非常強。

翰:8月份在臺北是文學獎旺季,這次的10首作品,拿到任何一個臺灣文學獎評比,我覺得都不見得遜色,所以創作者要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心,因為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絕對是成功的,相較於我曾在菲律賓馬尼拉教過兩年書,我真的很清楚知道,在東南亞之中,大馬朋友們華文教育的影響,還有現在做出來的結果,應該毫無疑問是領頭羊的位置。

相關文章:
【花蹤17.馬華新詩獎決審會議記錄】詩以婉轉取勝,唯須留足夠線索讓人跟進(上)
【花蹤17.馬華新詩評審獎】辛吟松/屎記
【花蹤17.馬華新詩首獎】丘亦斐/阿爾茨海默的霧

打開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9:00am 26/11/2024
【花踪17.马华小说奖决审会议记录】恰到好处的细节,让小说变成生命的寓言(下)

【花踪17.马华小说奖决审会议记录】恰到好处的细节,让小说变成生命的寓言(上)

前文提要:“我没选〈边界之外〉,主要是因为他的叙述方式冷静平实,比较接近散文。”——龚万辉
●〈初生戒疤〉

葛:我在〈初生戒疤〉和〈边界之外〉间选择。〈初生戒疤〉起码在题材上撞击了我,我更欣赏它的文字,它的文字更冷静、平实。

〈边界之外〉是比较清晰主观的文字,而〈初生戒疤〉相对来说还是有些意义上的留白,及叙事的复杂性,〈初生戒疤〉做得更好。因为有时在叙事视角,或说你去表达时间的切入感、体验感上,往往我们会执于一端,就是你以一个医生的角度,看到病人只是你工作的对象,甚至可能是你长年在这个职业里深耕会不自觉地去摒除这种情感。它讲到蛮多作为手术医生副手如何冰冷看待病人,小说力量来自于同时换位;当时他也把自己当作病人,非常自然及完整地把作品视角与小说结构换位,我读下来觉得这篇在类似题材中高人一等,所以它在我的三甲之内。

龚:〈初生戒疤〉我也蛮喜欢的,它在我的第四名。我喜欢它是因为它的笔触蛮冷静,写的东西其实还蛮血淋淋的,非常真实,也非常残酷。它的文字没太多问题,不太煽情,笔触就是不断拷问别人,不同的社会经验、不同的社会层次。我觉得那是站在女性角度所呈现的反思,或是一种抵抗。但以剖腹生产的那个疤作为没法抹除的疤痕,我又觉得这个疤痕其实是一个小孩的诞生。这种种的对比在小说里非常强烈有趣。

徐:这两篇的写法有点接近,都是在探讨某个问题,在执著地探讨某个关键词,〈边界之外〉探讨的是边界,〈初生戒疤〉探讨的是“第一次”的问题。〈初生戒疤〉的语言叙述的确比〈边界之外〉好,更有文学韵味,但中间游离的东西太多了。我看了一下字数,它在9900字,也就是说有意识地控制在1万字内,但中间有部分,就是医生那一块完全游离出去了。不同的医生对第一次不停的责问,不管干了多长时间,有时都会出于职业需要,出于手术需要,他都会质问“你是不是第一次”,有些纯粹是推卸责任,也有的是发泄结果,这些都没问题,但中间游离的东西有点多,多了以后造成一个断裂感,相互之间的张力反而小了。作为编辑,我可能会要求它修改,比如中间医院那部分实在太长,删掉1000或2000字主题会更加集中,现在反而因为横插一大片东西,整个小说有点失衡。

●〈一个饥饿的男人〉

龚:这是我选的,主要是觉得这篇最特别,叙述方法蛮有趣。它是好看的小说,里面有很多人物,它的故事是流动的,而我们刚才讨论的作品很多故事都不太流动,情节较少。

另一点我非常喜欢的是它的魔幻,像那个虫子的隐喻。虫子从他父亲死后跑出来,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还有胸口碎大石,有一只石头鸟从里面跑出来,有人死后忧伤的女人流泪,眼泪会变成植物等等,这些魔幻的情节都很吸引我。

但它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整个结构是不同的家庭,不断背弃原有家庭来到另一个,然后喜欢上另一个女生、生小孩等等。它似乎充满隐喻,因为提到很多历史事件,包括日本侵略,可能还有1969年的513,它似乎想用小说跟整个时代历史连接,这样想的话,整个故事是否就是华人的离散史?从父亲南来,背弃自己家庭去更好的地方,去的那个城市应该就是新加坡,因为他里面写的红头巾妈姐之类,不断离开,不断逃离身为父亲的身分认同,那是不是在隐喻南洋华人的离散史。他写得蛮隐晦,我也不确定,只是觉得他用这样的方法也可能是希望不把东西说得那么明白。当然有时我也觉得这样的连结太刻意、太明白了些,这是它的缺点。

我喜欢它人物之间的互动、人物个性的塑造,它的文字非常有活力,跟其他作品相比是比较活泼的一篇。

葛:它是决选作品谱系里,意志感较强的一篇,这是它有趣的地方。读的过程我会有所期待,因为它开头蛮好的,包括铺陈到3页左右,会让我感觉它像在向传统魔幻主义倾向的文本致敬。就是男主人公背后有个不知来处的家族,这个家族人和人之间关联也都带着非常有趣的魔幻意味。但读下来我渐渐不满足,就是它不断重复这样的手法,当它涉及历史,它也没有把这部分展开。有时这在一些成熟的文本铺陈中是有效的,叫“点到即止”,但这个作品中所谓的历史阴谋,处理得较浮光掠影。

我也考量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阅读感受。其实还有一个它自己内在事件的架构,就是一个男人犹豫于各个女人组建的家庭中,围绕着他的人生流转,而几个女人之间实际上还有一种情感的博弈,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最后的那种效果其实有一点点苟且。他最后回到了一个女人身边,故事结尾也表现出一种由衷的自我满足,甚至有种胜利感;特别是中间这种隐喻也非常明显,几个女人都用花来命名,所谓的四君子梅、竹、菊,我的感觉就是,它以男性中心视角,把这几个女性全部物化了,还要求她们要做君子,没有自我主动争取和博弈的过程,几个人都在争取这个男性。通俗一点讲,这个男性很大爷,他整个生命的铺展是在几个女性,以及相关家庭的选择过程。实际上他处在不怎么讲基本伦理的社会,没有真正把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贯彻到底,就是在现实主义层面出现了刚才我讲到的这种意蕴的割裂,所以初读和读到最后,心理反差蛮大的,这也是我没法把它放前面的原因。

龚:对,我读完就发现他似乎真的只有饥饿。就是他对欲望、对整个爱恋不断的背离,又不断的组建不同的家庭。

徐:前面一半都挺好,非常独特。因为我对马华文学有个期待,也是这么多年读马华文学的自然反应吧,希望语言或是日常生活里有些魔幻的东西,正好这篇小说满足了我这个期待。但可能这个作者前面还比较清楚,写到一半以后自己就乱了,有点找不到方向而乱来的感觉。因为他缺少逻辑上的说服力。这种逻辑不是现实逻辑,而是一种魔幻自身的逻辑,他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尤其到了后半部,整个戏码是写到哪算哪,很多东西无论是在现实逻辑上的理解,还是小说本身经营出来的魔幻逻辑,都缺少说服力,有点随便。

细挑每一段,我觉得特别好,整个想像力特别棒,但从整体上看是“有细节,无完整”。我读了两遍,特别想把它的微言大义给搞清楚,包括政治上的隐喻,但两遍以后依然很费解,我就在想是我的问题吗?后来反过来一想,没准也是作者的问题。他在写的时候本身就挺费解,这样一想我就把它给放弃了。

【第二轮讨论结果】

龚:6篇得票作品都大致聊过,那现应该在这6篇内投选我们的两个名次,好吗?就是心目中的首奖和评审奖。

徐:只能投两篇吗?我的首选是〈土〉。

葛:对,我也一样,这个我们比较有共识吧!

徐:剩下两篇,我就在〈云之国〉和〈边界之外〉里选,最后看你们两位,我可以服从你们的,就是两者之间哪一篇都行。

龚:那葛亮老师呢?

葛:第二篇会选〈云之国〉吧。

龚:我的话〈土〉会入选。然后考虑的是〈云之国〉和〈初生戒疤〉。以现在票数来看,〈土〉是一定得奖的啦,〈云之国〉在徐则臣老师的考虑之内,也在我考虑之内,葛亮老师也选它,那如果就让它得奖,老师们有没意见?

徐:我没意见。

龚:好,这样两篇得奖作品就产生啦:〈土〉和〈云之国〉。最终的评选就是首奖,该给〈土〉还是〈云之国〉?

葛:好像也蛮明确的,〈土〉得前面3票。

龚:好,那这样看起来〈土〉就是我们这一届华踪小说首奖。〈云之国〉是评审奖。

徐:认同。

【整体印象与结论】

龚:我常觉得文学奖入围靠实力,所以对这10篇并没预设一定要有怎样的主题,也不会说必须要有本土题材,或是必须要反映社会等等,这都不是我会考虑的,有的话是附带的价值。1万字的短篇小说,作为一个故事容器,它像个箱子,你可以在里面装什么东西?因为超过1万字就满出来,所以你必须控制到底要装什么。

这些小说作者的写作和叙述方法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用比较多的细节描写,堆叠出故事,它可能不是故事性很强的小说,但它营造的氛围或细节的建构,会让我觉得短篇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另一种是里头有很多情节的流动,给我们目不暇给的故事,这样感觉也不错。所以我没预设必须要选出怎样的作品。但今天选出来的也是我所喜欢的两篇。

这届也有一些东马的小说创作者,可能可以提一下。他们基本上已脱离了张贵兴或李永平那种东马作家擅长的雨林书写,但他们也一样有那种对故乡的幽微心理纠葛。这些都是期待之内的小说,但我反而希望有一些期待之外的小说。他们的语言和文字调度、技巧是好的,但题材选择还是比较守成。

葛:这次的花踪决选作品还蛮符合我对马华文学的期待。首先,题材精彩纷呈,它有马华文学独有的特质,就是稳中有齐。它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特别是几部有共识的作品,我们能看到非常丰沛的细节,包括仅在1万字的体量里呈现出难得的格局感,这都非常值得称道。

但万辉讲的我也心有戚戚,就是我提到的稳中有齐,从这角度上来说,我更想把着眼点或焦点放在“齐”。因为马华文学作为华语文学中气象鲜明的一支,已非常有成就,包括它的叙事体系也相当成熟和完善。但像万辉讲到的守成,作者也更倾向于向经典叙事靠拢,所以我也希望看到更多的突破与新意。

徐:整体而言它们特别的丰富且多样,拓宽了我过去对马华文学生态的了解。这里面既有对宏大问题的关切和探讨,也有很多幽微的个人经验呈现,比如女性或是同性的爱情,以及性别经验的挖掘。阅读这些作品,我觉得马华文学对华语的使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像契合一种新的语法和表达的经验,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与启发。它们保留了南方的入声字的表达,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一直传承下来的内容。跟马华文学相比,可能中国大陆的文学更口语化、更日常化,失掉了部分东西。

但评奖本身就是这么残酷,手背手心都是肉,也得做出选择。目前选的两篇我都非常满意,评奖结果很好地代表了马华文学当下的华语文学,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文学生态,所以这两篇非常有代表性。当然也有一些小建议,或不是特别满足的地方。就是有一批作品在整体感、评分感上稍弱,打磨还不够。

总之,这次评选,包括上届我也做过一次评选,马华文学虽像刚才两位老师说的有些守成、比较传统,但整体呈现出来的还是一直在拓宽写作题材,一直在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以及更深入地对很多生活现实问题的经验呈现。

相关文章:
【花踪17.马华小说奖决审会议记录】恰到好处的细节,让小说变成生命的寓言(上)
【花踪17.马华小说评审奖】赖威竣/云之国(上)
【花踪17.马华小说评审奖】赖威竣/云之国(下)
【花踪17.马华小说首奖】颜家升/土(上)
【花踪17.马华小说首奖】颜家升/土(下)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