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政府促成了巫統和行動黨的共識合作,讓民族和民主共同推進民主化,既能持續保護馬來民族利益,也能推動去威權化的改革,無疑是成功的政府模式。
ADVERTISEMENT
團結政府即將邁入第三個年頭,希盟和國陣的共事也越來越熟練,如行動黨秘書長陸兆福的形容“最初尷尬,現今終見曙光”。原不被看好的聯盟關係,在6州選舉和幾場補選之中沒有構成“票房毒藥”,團結政府將現象解讀為馬來選民接受非馬來人分享政權,非馬來群體也將團結政府視作擊退國盟和綠潮的“利劍”。故此,開始有人看好2026年或下一屆大選延續團結政府的模式。
團結政府促成民族和民主派兩股勢力的結合,互補了國陣和希盟各自的劣勢和缺點,讓兩邊各取所需,不僅如此,還讓巫統透過馬哥打和能吉里的補選贏回議席。現在來看阿末扎希當初強制國陣成員黨支持希盟,算是押對寶了,巫統如今是獲利最多的政黨,繼續支撐了國陣,不過,其它的成員黨尤其馬華公會在原地踏步,不思進取與受限於利益重合的原因皆有。國陣未來是否繼續與希盟合作,巫統應該會將衡量點放在巫統與公正黨的選區分配,而不是成員黨的的難處。
巫統看上去是滿血復活,但細思引以為傲的那兩場補選,未見得團結政府已經打退國盟。巫統在馬哥打補選的勝利僅說明基本盤未變,不存在巫裔迴流的理據,在能吉里補選的勝利僅說明選民開始支持和信任,但吉蘭丹州還是伊斯蘭黨治下,不至於撼動基本盤。如此來看,巫統和伊斯蘭黨的基本盤變化並不大,不足以小觀大。
再談希盟,與國陣不同的是,成員黨平起平坐並且集體意識驅使下的行動黨願意屈就於公正黨的領導。自從與國陣聯盟,最受爭議的當屬靠著華裔選票穩站國會第二大黨位置的行動黨,有點像娛樂圈的偶像團體,既靠流量製造頂流,也能被流量反噬,行動黨與華裔選民的關係就是如此。若華裔真能接受巫統,就不會一天一天的離棄馬華公會,而若巫統補選勝利能說明馬來選民接受團結政府,那麼華裔選民投票率偏低也就說明行動黨的未來不樂觀。然而,行動黨的處境似乎沒有促使希盟檢討應否與國陣繼續手挽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