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層階級,仍以簡單的種族來劃分和定義我國社會,殊不知底層的結構正逐漸消除種族主義,所以他們活在以為操弄種族課題就可以撈取政治資本的世界裡。
ADVERTISEMENT
政壇不時出現狹隘的種族偏見,如果針對性強,言論一發表往往成為舉國注目的議題。一時之間,大馬似乎永遠沒有進步,仍然卡在過去的種族主義泥沼中,無可自拔。難道我們的社會,在獨立了60多年後,依然在族群關係這一方面毫無進展嗎?
日前看到一張關於全馬各州在華小就讀的土著學生人數圖表,屢次被社會意見領袖和學者轉貼。原來在2023年,有高達23.7%的土著生接受華小教育。而在2024年更提高到25.52%。這個數據顯示華小已經是多元族群的教育體系,而土著家長認可華小的教育,對那些發表華小阻礙團結言論的政客而言,是有力的一巴掌。
我認為,我國的族群關係已經悄悄地出現結構性的變化。這從基層開始的改變,將持續影響政治、經濟和文化。
在族群人口比例的大幅減少下,華人人口下滑已經是難以逆轉的現實。這個遠比預測來得快的下降,主要是結婚率和嬰兒出生率之低落,再加上跨族群婚姻的增加,華人人口將逐年式微。此事並非不受關注,然而當意見領袖發出早結婚和多生育的呼籲時,普羅大眾的反應卻非常淡漠。對於結婚和生小孩,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一代對建立家庭的價值觀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觀察身邊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一代,不是不婚,就是遲婚,或者只打算生一個,不然是婚後不生小孩,享受優質生活。華社年輕人的冷漠,其實是無可奈何之事,個人人生的重點不一樣了。
除了人口結構變化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見到跨族群的交集。十多年前有個很流行的研究,驚訝嘛嘛檔作為不同族群一起共餐的場所。如今,類似的空間,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城市地區。
職場是一個很重要的跨族群場域。除了單一種族佔絕對大多數的州屬,一般的工作環境員工都來自多元族群,工作範圍也會接觸到其他族群。因此,每一天花8個小時的接觸,也建立工作以外的情感關係。不少人成為了好朋友,並促進了彼此對宗教、文化和個人世界觀的理解。
職場的跨族群交流是直接和日常的,而社交媒體作為另一個場域的公共互動中,允許了很多正式或非正式、公開或暗地裡、表面或深入的交流。一些交友軟件也讓合法或非法的情感關係出現併成為常態。
在城市生活依賴公共交通的國人,每一天也處在跨族群的場域中相互接觸,但這只是日常且表面的擦肩而過。雖然從個人的角度,不具有深入的情感交集,不過在集體社會意識中,此現象的意義是公共空間的共處,提供家鄉的歸屬感和熟悉場景。來自外國的訪客,尤其單一族群佔絕對多數的國家,一般會驚歎我國街上多元種族共存的景象。
政治上層階級,仍以簡單的種族來劃分和定義我國社會,殊不知底層的結構正逐漸消除種族主義,所以他們活在以為操弄種族課題就可以撈取政治資本的世界裡。在這一個過程中,我們見證了國陣倒臺,馬來人政治更分化。
其實,除了種族的利益,還有其他更關鍵的國家課題,“團結起來對抗其他種族”這類言論有時候已起不了共鳴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