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纳吉的言辞并不是妥协原则,而是一种韧性。它表明我们可以以坚定的姿态面对自己最黑暗的时刻,带着前行的勇气,既不被过去束缚,也不因过去而盲目行事。
ADVERTISEMENT
纳吉通过其子就1MDB案道歉,这标志着一个关键的时刻。这是前首相首次承认丑闻对马来西亚的影响,并表示:“每天想起1MDB案发生在我任财长和首相期间,我都感到痛苦。”一开始,他的话似乎像是政治人物精心策划的说辞。但随后,他令人震惊地说道:“对此,我想向马来西亚人民致以毫无保留的歉意。”一位与丑闻息息相关的领导人如此公开的表态是前所未有的,也引起不同反应。
在声明中,纳吉将1MDB案件描述为“卑劣且不合情理的恶行”,称其“深感震惊”。但他迅速将道歉与法律责任撇清,因为他的审讯仍在进行中。这种道歉却不认罪的举动,引发了人们对其意图的种种解读。反应呈两极分化,有人看到了真诚,有人认为是他试图借此扭转公众看法。前部长凯里在Instagram上发起投票,询问其粉丝是否接受纳吉的道歉,结果令人惊讶:50%的人选择接受,另一半则表示拒绝。
为何反应如此分化?要理解这种分裂的反应,我们需要重新审视1MDB案对马来西亚的意义。此案非同寻常,是全球最大金融诈骗案件之一,涉案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影响范围之广甚至波及好莱坞和华尔街。案件的影响深远,最终促成了2018年的首次政权更替,这是由公众对腐败的愤怒所驱动的转折点。从那时起,1MDB案在公共话语中居高不下,成为滥用权力和腐败的象征。
人民的首要诉求是公正。从一开始,民众希望主犯得到惩罚,涉案资金被追回,奢侈的豪宅、艺术品等资产归还国家。尽管这些目标,一些已经实现,但更深层的创伤仍未愈合,那便是被背叛的信任感。人们感到仅靠法律制裁是不够的。就像南非在种族隔离结束后,将真相与和解作为国家复原的支柱一样,我们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国家如何从这样的背叛中复原?
人们对纳吉的道歉反应不一也可以理解。对某些人来说,愤怒是唯一的反应。他们认为这道歉毫无诚意,只是为了在公众面前洗白形象或减轻处罚。纳吉的言辞似乎矛盾——所谓“毫无保留的道歉”却伴随着无罪的主张。对另一些人而言,他们愿意接受他的道歉,认为这是个人救赎的一步。他们相信,即使犯下重大错误的人也应得到宽恕,这种情感根植于精神信仰和对人类易犯错误的理解。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前者代表了一种原则立场:正义不能妥协,责任必须承担。后者则是一种更具同情心的看法,承认每个人都是人,甚至是那些犯了大错的人。但在这两种极端之间,有一个值得考虑的中间立场。
这个中间立场意味着接受道歉,但不轻易宽恕或忘记。这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我们认可纳吉的话语,但不是为了他,而是为了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愈合。接受他的道歉并不减轻他的罪责或法律责任。这并不意味着要减少他的刑罚,给予他特殊待遇,甚至不意味着要更加看重他的形象。这是关于不让1MDB丑闻永久占据我们国家。
正义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允许我们自己前行。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丑闻的影响,而是允许我们想象一个不再被1MDB阴影笼罩的未来。结构性改革——如加强反腐败措施、权力去中心化等——依然至关重要,而这些改革必须持续进行,无论任何道歉。但同样重要的是集体释放,那些因丑闻引发的愤怒、背叛和失望情绪也需要得到释放。
可以将此类过程相比于南非的和解过程,不仅是为了纠正法律上的错误,还要为情感上的释放创造空间。我们也必须面对集体创伤,若希望成长,就需要一个前行的出口。接受纳吉的道歉但不轻易宽恕或忘记,提供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它承认了痛苦,但没有忽视它,为国家的愈合留出了空间,同时确保不会再发生1MDB这样的弊案。
最终,道歉——无论多么不完美——仍然可以成为国家复原的一步。但宽恕和遗忘是另一个层面。它们并不是必须的,也不必强求。接受纳吉的言辞并不是妥协原则,而是一种韧性。它表明我们可以以坚定的姿态面对自己最黑暗的时刻,带着前行的勇气,既不被过去束缚,也不因过去而盲目行事。
这个选择最终属于我们,而不是纳吉。这是关于释放1MDB弊案对我们国家意识形态的禁锢,为未来的成长铺平道路。通过这样做,我们既尊重了历史的教训,也为国家未来的廉洁打下了坚实基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