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5的分类标准看似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忽视区域差异和家庭具体状况的复杂性,使得部分中等收入家庭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
ADVERTISEMENT
作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一员,我非常关心此次财政预算案对这个群体的影响。在当前国际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从美中贸易关系的变化、中东局势的动荡,到国际油价的波动,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成本。政府将如何帮助我们应对这些挑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尽管政府增加了许多补贴和援助,但这些措施依然主要面向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很难受惠。例如,针对单身人士的爱心援助金(Sumbangan Tunai Ramah,STR)补贴为600令吉,2024年的申请条件要求收入在2500令吉以下。根据2022年的家庭收入数据,只有最低收入的20%家庭可能符合条件(假设视为一个家庭单位)。
对中等收入家庭更相关的变化在于教育和医疗保险支出的税务减免,额度从原先的3000令吉提高到4000令吉。此外,医疗支出的1万令吉税务减免现在也涵盖了共同保险(co-insurance)的费用。在我国医疗费用持续攀升的背景下,这一调整虽有限但仍有帮助。
今年7月,国家银行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的医疗通胀率高达12.6%,远超全球平均的5.6%。这一高昂的医疗通胀率大幅推高了保险费,使许多家庭不得不在这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因此,从今年9月起,国家银行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提供共同保险选项,以便消费者选择更低保费的方案。报告估计,这一选项可使保费降低约19%至68%。
对于可征税收入(taxable income)在7万至10万之间的家庭,2023年的最高税率为19%。如果其相关保险支出达到至少4000令吉,那么新增的1000令吉税务减免可节省190令吉的税款。此外,如果有共同保险支出,这部分费用也可享受税务减免。这些调整对中等收入家庭来说,确实是较为积极的变化。
除此之外,我更担心此次预算案对中等收入家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无论是汽油补贴的调整,还是公共医疗和高等教育的费用变化,政府都提出了一个“85:15”的标准。前者的补贴变动声称不会影响85%的用户,而后者费用的提高则只针对收入最高的15%群体(T15)。
乍一看,中等收入群体似乎不会受到影响,因为M40(中等收入40%群体)不应该属于这15%,而是划归在85%之中。然而,问题在于政府如何定义这15%(T15)。根据我国统计局的家庭收入调查,最新的数据来自2022年,上一份数据则是2019年,按照这一更新频率,预计2025年的调查结果将在2026年公布。因此,很可能政府会参考2022年的数据。根据全国收入十分位(decile)的中位数估算,T15家庭的月收入应在1万3475令吉以上。
然而,某些州属较高的生活成本使得家庭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雪兰莪和吉隆坡为例,T15的门槛分别为1万7849令吉和1万9005令吉。换句话说,一个生活在雪兰莪、月收入1万4000令吉的家庭,在州属数据中属于M40,但在全国数据中却被归为T15。那么,在实施“85:15”的分类时,政府会考虑这种地区差异吗?如果考虑,将会涉及复杂的行政管理,政府是否具备执行的能力令人怀疑。而如果不考虑,那么生活在高生活成本地区的中等收入家庭可能会面临一个困境:收入属于中等,但却要承担高收入群体的公共开销。
此外,家庭收入作为参考标准还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即忽略了家庭的实际负担。一名单身人士的月收入1万4000令吉,和一个四口之家的月收入1万4000令吉,虽然在收入数据上看似相同,但实际生活质量差距巨大。将他们都归类为T15,并视为可以承担更多公共开销的群体,显然不公平。政府在此前建立主要数据库(PADU)时也提出过这一问题,但在完成数据收集后,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改善这方面的问题至今仍缺乏详细说明。在此次预算案中,相关信息也不明确,政府能否有效应对这些局限性,令人担忧。
总的来说,尽管预算案中对中等收入家庭提供了一些税务减免和援助政策,但对高生活成本地区的家庭和不同家庭负担情况的考虑却明显不足。85:15的分类标准看似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忽视区域差异和家庭具体状况的复杂性,使得部分中等收入家庭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要真正提升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政府需要进一步细化分类标准,并在政策执行时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家庭实际负担,确保援助措施更具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中等收入家庭的需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