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5的分類標準看似合理,但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忽視區域差異和家庭具體狀況的複雜性,使得部分中等收入家庭面臨更大的財務壓力。
ADVERTISEMENT
作為中等收入家庭的一員,我非常關心此次財政預算案對這個群體的影響。在當前國際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從美中貿易關係的變化、中東局勢的動盪,到國際油價的波動,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成本。政府將如何幫助我們應對這些挑戰,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儘管政府增加了許多補貼和援助,但這些措施依然主要面向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很難受惠。例如,針對單身人士的愛心援助金(Sumbangan Tunai Ramah,STR)補貼為600令吉,2024年的申請條件要求收入在2500令吉以下。根據2022年的家庭收入數據,只有最低收入的20%家庭可能符合條件(假設視為一個家庭單位)。
對中等收入家庭更相關的變化在於教育和醫療保險支出的稅務減免,額度從原先的3000令吉提高到4000令吉。此外,醫療支出的1萬令吉稅務減免現在也涵蓋了共同保險(co-insurance)的費用。在我國醫療費用持續攀升的背景下,這一調整雖有限但仍有幫助。
今年7月,國家銀行發佈了一份報告,指出2023年我國的醫療通脹率高達12.6%,遠超全球平均的5.6%。這一高昂的醫療通脹率大幅推高了保險費,使許多家庭不得不在這方面投入更多資源。因此,從今年9月起,國家銀行要求保險公司必須提供共同保險選項,以便消費者選擇更低保費的方案。報告估計,這一選項可使保費降低約19%至68%。
對於可徵稅收入(taxable income)在7萬至10萬之間的家庭,2023年的最高稅率為19%。如果其相關保險支出達到至少4000令吉,那麼新增的1000令吉稅務減免可節省190令吉的稅款。此外,如果有共同保險支出,這部分費用也可享受稅務減免。這些調整對中等收入家庭來說,確實是較為積極的變化。
除此之外,我更擔心此次預算案對中等收入家庭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無論是汽油補貼的調整,還是公共醫療和高等教育的費用變化,政府都提出了一個“85:15”的標準。前者的補貼變動聲稱不會影響85%的用戶,而後者費用的提高則只針對收入最高的15%群體(T15)。
乍一看,中等收入群體似乎不會受到影響,因為M40(中等收入40%群體)不應該屬於這15%,而是劃歸在85%之中。然而,問題在於政府如何定義這15%(T15)。根據我國統計局的家庭收入調查,最新的數據來自2022年,上一份數據則是2019年,按照這一更新頻率,預計2025年的調查結果將在2026年公佈。因此,很可能政府會參考2022年的數據。根據全國收入十分位(decile)的中位數估算,T15家庭的月收入應在1萬3475令吉以上。
然而,某些州屬較高的生活成本使得家庭收入水平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以雪蘭莪和吉隆坡為例,T15的門檻分別為1萬7849令吉和1萬9005令吉。換句話說,一個生活在雪蘭莪、月收入1萬4000令吉的家庭,在州屬數據中屬於M40,但在全國數據中卻被歸為T15。那麼,在實施“85:15”的分類時,政府會考慮這種地區差異嗎?如果考慮,將會涉及複雜的行政管理,政府是否具備執行的能力令人懷疑。而如果不考慮,那麼生活在高生活成本地區的中等收入家庭可能會面臨一個困境:收入屬於中等,但卻要承擔高收入群體的公共開銷。
此外,家庭收入作為參考標準還有一個很大的侷限,即忽略了家庭的實際負擔。一名單身人士的月收入1萬4000令吉,和一個四口之家的月收入1萬4000令吉,雖然在收入數據上看似相同,但實際生活質量差距巨大。將他們都歸類為T15,並視為可以承擔更多公共開銷的群體,顯然不公平。政府在此前建立主要數據庫(PADU)時也提出過這一問題,但在完成數據收集後,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改善這方面的問題至今仍缺乏詳細說明。在此次預算案中,相關信息也不明確,政府能否有效應對這些侷限性,令人擔憂。
總的來說,儘管預算案中對中等收入家庭提供了一些稅務減免和援助政策,但對高生活成本地區的家庭和不同家庭負擔情況的考慮卻明顯不足。85:15的分類標準看似合理,但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忽視區域差異和家庭具體狀況的複雜性,使得部分中等收入家庭面臨更大的財務壓力。要真正提升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政府需要進一步細化分類標準,並在政策執行時充分考慮地區差異和家庭實際負擔,確保援助措施更具針對性,從而更好地滿足中等收入家庭的需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