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财经

|

焦点财经

|
发布: 2:54pm 28/10/2024

选民

内群体偏见

选民

内群体偏见

廖志成博士 | 內群體與外群體的較量:多元社會中的選民行為分析

廖志成博士 | 内群体与外群体的较量:多元社会中的选民行为分析

在政治環境中,內群體偏見(In-group Bias)對選民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內群體偏見指的是人們對屬於自己群體的人或組織有更強的認同感,並傾向於支持這些內群體的利益。與此相對,外群體成員則往往被排除在外,甚至受到貶低。這種心理機制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中的決策,也對選民的政治選擇和投票行為產生重大作用。

ADVERTISEMENT

在投票過程中,選民通常會根據對某一特定群體的歸屬感來決定支持的候選人或政黨。選民的歸屬感往往與種族、宗教、語言、職業和社會地位等因素密切相關,這些內群體認同感讓選民更加傾向於支持能夠代表他們群體利益的候選人或政黨,而不僅僅是依據政策的優劣。

本文將探討內群體偏見如何在選民行為中發揮作用,並舉出實際的例子來說明這一現象在馬來西亞多元社會中的具體表現。

●歸屬感與群體認同:選民支持背後的動力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內群體認同感在選舉行為中的影響尤其明顯。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的國家,主要由巫裔、華裔、印裔及其他少數民族構成。在這種背景下,種族、宗教和文化認同是決定選民支持哪位候選人的關鍵因素。選民往往會對那些與自己同屬一個族群、宗教或文化背景的候選人產生天然的歸屬感,傾向於相信這些候選人更能代表他們的群體利益。

種族宗教和文化認同
成支持候選人關鍵因素

例如,在馬來西亞的選舉中,巫裔選民通常傾向於支持以巫裔為主的政黨,如巫統或伊斯蘭黨(伊黨),因為這些政黨和候選人通常主張捍衛馬來人和穆斯林的利益。類似的,華裔選民則傾向於支持如民主行動黨等較能代表華裔權益的政黨。即使有時候這些政黨的政策未必能完全解決所有族群的實際問題,選民仍會因為內群體歸屬感而給予支持。

舉個具體例子,在2018年的馬來西亞大選中,前首相納吉領導的巫統在馬來選民中的支持依然很強,儘管他受到了一系列貪腐指控。原因在於許多馬來選民認為,巫統仍然是最能夠捍衛馬來人利益的政黨。即使反對派強調納吉的貪汙問題,這部分選民仍然選擇支持他和巫統,因為他們覺得這與維護自己的種族和宗教地位有直接關係。

●宗教認同與投票行為:信仰連接的力量

宗教在馬來西亞選舉中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由於馬來西亞是一個宗教多元的社會,宗教信仰的內群體認同感對選民行為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穆斯林選民可能會傾向於支持那些明確主張維護伊斯蘭教義和價值觀的候選人和政黨,而非穆斯林選民則可能支持更加世俗化的政黨。

例如,伊黨在馬來西亞的馬來穆斯林選民中擁有穩定的支持基礎。儘管伊黨的政策主張較為保守,強調伊斯蘭法律的實施,但對於那些深具宗教信仰的選民而言,支持伊黨是因為它能夠捍衛伊斯蘭教在馬來西亞的地位,而不僅僅是出於對政策或經濟的考慮。伊黨通過這種宗教內群體偏見,成功地將其政治影響力延伸到了馬來穆斯林社區。

另一方面,非穆斯林選民通常傾向於支持那些主張多元化、世俗化的政黨。例如,在2018年的馬來西亞大選中,民主行動黨吸引了大量華裔和印度裔選民的支持,因為這些選民希望通過投票反對宗教保守主義政策,並支持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政治環境。

儘管民主行動黨的政策也未必完全符合每個少數族群的需求,但這種內群體的宗教和文化認同使得選民認為,支持民主行動黨更有利於捍衛他們的利益。

●語言與文化認同:多元社會中的內群體偏見

除了種族和宗教,語言和文化在馬來西亞選民行為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馬來西亞的多元語言環境使得不同語言群體之間形成了強烈的文化認同感。例如,華裔選民可能會因為語言和文化認同而更加支持那些在競選中強調中文教育和華人文化保護的政黨。

比方說,民主行動黨在華裔選民中的支持率一直很高,部分原因在於該黨長期以來支持中文教育和華文學校的發展。許多華裔選民認為,民主行動黨能夠更好地代表他們的文化和語言利益,儘管該黨的整體政策主張並不僅限於文化和語言問題。這種文化認同強化了華裔選民對該黨的歸屬感,使得他們更傾向於將選票投給民主行動黨,而非其他政黨。

同樣,馬來裔選民可能會更加支持那些強調馬來文化和語言優越性的政黨。巫統在多年的政治活動中,始終強調馬來語作為國家語言的重要性,以及馬來文化在國家中的核心地位。通過這種語言和文化認同,巫統成功將自己定位為馬來裔選民的“內群體”,從而獲得了長期的政治支持。

●營銷與政治:競選團隊如何利用內群體偏見

政治營銷團隊在設計競選策略時,深知內群體偏見對選民行為的影響。為了贏得更多選票,候選人及其團隊會刻意強化與選民之間的群體連接。

使用“我們”等措辭拉近心理距離

例如,候選人在競選活動中會使用諸如“我們” “我們社區”或“我們人民”這樣的措辭,刻意拉近與選民的心理距離。通過這樣的語言,候選人試圖讓選民感到自己是被代表的一部分,使選民認為,投票支持這位候選人就是在為自己的群體發聲。

在馬來西亞,競選團隊也經常通過強調共同的種族和宗教認同來激發內群體偏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馬來西亞政客在農村地區的競選演講中,經常會引用伊斯蘭教教義或馬來傳統價值觀。這種策略通過強調候選人與選民的共同信仰和文化,讓選民產生一種歸屬感,從而更傾向於投票支持這些候選人。

競選廣告和宣傳材料也通常圍繞內群體認同展開。比如,在選舉期間,巫統的競選廣告常常突出其為馬來人爭取權益的歷史,以及保護伊斯蘭教和馬來文化的承諾。這些廣告通過強化選民的內群體認同感,使得他們更願意支持巫統,而非其他政黨。

●利用“外群體”製造對立:負面競選策略

內群體偏見不僅通過正面手段影響選民行為,也可以通過製造外群體對立來強化內群體認同。競選團隊有時會通過描繪“外群體”來強化選民對內群體的依賴和支持。例如,某些政黨會通過攻擊對手,描繪他們為“外來者”或“不代表本地人民”的形象,從而強化選民對內群體的認同。

通過製造恐懼感拉票

在馬來西亞的政治環境中,這種負面競選策略同樣普遍存在。某些政黨會通過強調“外來者”的威脅來強化馬來選民的危機感。例如,在關於移民政策的討論中,某些政黨通過反對接納更多移民,特別是非穆斯林移民,來贏得馬來選民的支持。通過這種方式,競選團隊利用了內群體偏見,強化了選民對外群體的排斥感,並增加了對內群體利益的依賴。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種族和宗教問題上。競選團隊常常通過突出競爭對手政黨中外群體成員的存在,來激發選民對“我們”和“他們”的區分。這種策略通過製造恐懼感,讓選民感到他們的群體利益可能受到威脅,從而更加團結和依賴內群體代表。

●社交媒體與信息極化:內群體的自我強化

在現代信息傳播環境中,內群體偏見通過社交媒體得到進一步強化。馬來西亞的選民常常通過社交網絡獲取政治信息,而這些平臺通過算法傾向於推送符合用戶既有觀點的內容。選民通過社交媒體與同群體的成員互動,分享信息,逐漸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迴音室(Echo Chamber),強化他們對內群體的認同和對外群體的排斥。

假設支持某特定政黨的選民可能會加入支持該黨的社交媒體群組或粉絲頁。這些平臺不僅推送與該政黨相關的正面信息,還可能通過傳播負面消息抨擊對手政黨。這種信息傳播方式進一步強化了選民的內群體認同,使得他們更加堅定地支持所屬的政治陣營。

此外,社交媒體上的群體互動常常會排斥異見,強化內群體的偏見。例如,當某位候選人被爆出負面新聞時,支持者可能會通過社交媒體發起反擊,強調外群體的“錯誤” 或“威脅”,從而使得內群體更加團結。這樣的信息流動模式加劇了選民行為的極化,使得不同政治陣營之間的對立更加尖銳。

●內群體偏見與選舉策略:抓住選民心理

內群體偏見不僅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還為競選團隊提供了制定戰略的有效途徑。通過準確識別並利用選民的內群體認同感,政黨和候選人可以更有效地爭取選票。例如,馬來西亞的政黨在競選過程中通常會將重點放在強化選民的種族或宗教歸屬感上,以此鞏固其核心選民基礎。

在一些競選活動中,政黨甚至會通過發放印有種族或宗教標誌的物品來加強選民的歸屬感。這些策略看似簡單,卻在強化內群體認同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當選民感到他們的群體得到了候選人的特別關注時,他們更有可能對該候選人產生好感,並願意為其投票。

內群體偏見在人類的社會行為中無處不在,而在選民行為中尤為突出。它不僅讓選民傾向於支持與自己群體歸屬感更強的候選人,還通過媒體和政治營銷的強化作用,加劇了政治極化。競選團隊若能準確抓住這一心理機制,將內群體歸屬感與候選人形象相結合,便能在選舉中佔據有利位置。

在馬來西亞這樣一個種族、宗教、語言和文化多元的國家,內群體偏見對選民行為的影響尤為顯著。通過理解並利用這一現象,政黨可以制定更具針對性的競選策略,選民則需要意識到這一偏見的存在,從而做出更加理性和公平的投票決定。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