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影音

|

试听间

|
发布: 7:00am 28/10/2024

大马人

林佚

歌词创作

填词文化

大马人

林佚

歌词创作

填词文化

林佚/大马人如何看待歌词创作?

作者:林佚

林佚/大马人如何看待歌词创作?

总觉得,外国的月亮真的比较圆。

ADVERTISEMENT

10年前,我读大三时在书局看到黄志华《香港词人词话》、《香港歌词八十谈》和《粤语谈》3本书,翻了几页,发现正是在马来西亚寻不得的,旨在阐述歌词创作技巧,一方面论说粤语流行曲的发展概况,另一方面又可展现香港社会文化变迁的论著,我如获至宝,立即收入囊中。随后,我顺着书里的文章按图索骥,发现不只是职业词人的作品,作者也介绍了不少业余爱好者的事迹和作品,令我觉得香港确实有一班人在持续不懈地创作歌词,虽然写出来的歌词不一定有机会灌成唱片,可是依然认真从事,毫不苟且。

意外在几年前搜寻资料时,发现一个名为“香港歌词研究小组”的部落格,主要目标为写作、收集、评论与发表香港歌词研究文章,主要是一群中文系师生,希望通过研究粤语歌词,可以帮助记录香港的文学与文化的成绩。这网志成立至今,发表的文章已达四百多篇,涉及词人包括何秀萍、周博贤、林振强、潘源良、郑国江、林夕、周耀辉、黄伟文等人作品,不拘年代、形式与风格。可惜自2017年至今,这部落格再无新文章,但部落格还在,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留意。后来,香港电台制作了一系列学术性清谈节目《五夜讲场》,当中“文学放得开”和“哲学有偈倾”两个单元曾讨论歌词,主题有《今夕林夕》、《腹语夏宇》和《夕爷无限好》。由于相关政局翻天覆地变化,香港电台管理层和处长要求将节目制作暂停。

探索香港

我还想再提一提歌词著作。相关书籍买了《卢国沾词评选》、《向雪怀·爱在纸上游》、《香港词人系列·黄霑》、《李焯雄·同名同姓的人》等,作词人自己谈文学,谈歌词的同时,也谈歌词怎么写,分享一些创作心法,细腻到各种技巧和一字一句的斟酌,像极了一本“武林秘笈”。此外,在香港报章还可以时不时看到词评。早年,卢国沾和太太合办的《歌星与歌》杂志里开设专栏,谈填词之道,也接受读者投稿歌词,后来他出版的《歌词的背后》,接着与黄志华合写《说话填词》,是为粤语流行歌坛最早集结成书的词学书籍。时至今日,香港出版的粤语流行歌词书籍,已将近100本。

“香港音乐创作人协会”成立后,月刊《词汇》随即诞生。当年林夕曾在月刊发表过词作,并有专栏《九流十家集谈》,然而他商业出道后,就很少谈论歌词,但一些与歌词相关的文章,都收录在他出版的《别人的歌》里。不止如此,“香港博群书节2013”和香港书展曾邀请名家谈论歌词创作,有两个主题令我印象深刻,一是“词人的书单”,二是“三代词人话写词”。连在台湾都有Instagram/Podcast相关内容出现,比如我在两年前追踪的“韦杰的歌词本”,他大多将歌词与音乐分离,从文化影响、社会潮流、历史脉络、内容主题或文学修辞等多角度分析,也有少数的声韵和韵脚研究及讨论。他的研究报告《从语法结构与音韵和谐来分析填词写作技术,以姚若龙之歌词文本为范例》可在网上找得到。词人葛大为的广播节目《同行相记》也邀请不少词人对谈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

填词文化的反思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问“为什么这里没人在做?”

反观马来西亚,就很少有这样的氛围,偶有零星几篇,但都没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别说期盼有心人会致力于此。周若鹏做过歌词专题,标题是《不拜林夕了,改拜黄伟文》,但内容没聚焦在本地词,而且这类型的学术性讨论往往会集中在“社会面知识向”和“文学面情感向”,“音乐面技能向”的讨论反而较少,比如遣词用字、倚声协韵的基本功、产业生态等等,也许就可以磨出有益于精进歌词创作。若换个角度去想,倘若作者在这方面做尽做足,读者会不会在意识流文字里随意解读,甚至不求甚解,只是随意抓住文章个中感觉,没有与作者心意相通的效果?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最有条件推动填词文化的机构选择置身事外,比如电台、电视台和唱片公司只重视商业利益,把歌词视为文化商品,自然不会贡献。我上中学时,记得EPOP杂志除了附上流行歌词,也会邀请读者踊跃参与“修改歌词”单元,算是一种推动歌词文化的方式,如今已不复在。

除了歌词著作,还要提一下“歌词创作能在哪里学”这个现象。在新加坡,词人小寒常在社交平台分享并讲解自己的词作,也开班授课,分别是“基础作词班”和“进阶作词班”,受到热烈反应。中国、香港和台湾从不缺这方面的资源。远在香港的词人周耀辉在大学开歌词班,为词坛尽一份力。在马来西亚,若要学习写词,在我的年代,从来没有科班可读,没有课程能买,没有网站好逛,没有老师在教,完全只能靠自己摸索,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前辈的词作,从中偷东西。网络普及后,一切变得比较方便,也知道一些大专生在大学音乐社团会分享创作心得。最近瑞业老师难得在马来西亚开写词班,但在不同的地区,其反应不一。

给的解释那么多了,最实际的是始终要有人踏出第一步,香港应该是最值得参考的范本,如果没人想做,我们只能在有限资源下,为自己谋福利了。

更多文章:

林佚/在新加坡发现的小惊喜
Tom Phan/在太阳找不到我们的地方
林佚/从南海走出国际的姑娘 
林佚/想当全职音乐家的打工仔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