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匾雕刻匠师李德才依然坚守这门即将消逝的手艺,试图在时代洪流为传统牌匾保留一席之地。他渴望寻得接班人,将牌匾雕刻手艺延续下去,可惜尚未遇到有缘人。

在讲究效率与标准的工业时代,传统匠人如同逆流而上的行者,以“慢活”的姿态诠释生活。他们用布满厚茧的双手,将继承的工艺发挥到极致,一刀一凿雕刻时光,把原始材料化作美学作品。
ADVERTISEMENT
每一件作品皆蕴藏着他们代代相传的故事与温度,更寄托着匠人对传统技艺的敬仰。尽管这些技艺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但终究难以与价廉物美的工业商品抗衡。匠人在“守艺”时,很常面临收益困境和技艺失传的风险。
究竟要如何让这些传统手艺融入当代生活?在面临“守艺”与“传承”的挑战时,这些匠人又怎样去应对和努力?

拐进槟城打石街,发现两旁建筑格调对比鲜明。左侧店屋色彩明亮、设计新颖,充满现代感;右侧是一排狭长老式店屋,墙面斑驳,古朴风貌,却为这条街区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第五代牌匾雕刻匠师李德才开设的“德财木器”就位于打石街7号,是一家坚持手工雕刻制作牌匾的老铺。或许你还记得,以前新村老厝门楣上,总会悬挂木质堂号牌匾。看到“西河”,便知是林姓人家,见到“江夏”则为黄姓、“颍川”属于陈姓人家。在制作商号或宗祠匾额时,祖辈更会谨慎挑选书法家或德高望重的名人题字,以示庄重。
牌匾作为独特的华族文化符号,融汇了书法之美、雕刻之术与深厚的历史底蕴。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充满创意字体和新潮设计的塑料招牌,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质匾额。
尽管如此,68岁的李德才依然坚守这门即将消逝的手艺,试图在时代洪流为传统牌匾保留一席之地。他渴望寻得接班人,将牌匾雕刻手艺延续下去,可惜尚未遇到有缘人。

跨界学艺,技多不压身
谈及为何对木工如此痴迷,李德才笑言,这大概是祖辈遗传的基因。在中国,他的祖先以建筑庙宇为生,父亲南下谋生后,为迎合市场需求,转而专注家具和木工制作。
李德才7岁跟随父亲学艺,由于就读下午班,他早上得帮忙父亲处理杂务。直至19岁那年步入社会工作,母亲叮嘱他年轻时要先学会吃苦。虽然尽得父亲真传,但还是要一直提升自己。“(她说)你要去跟别人的师傅学一点,因为再不好的师傅,都有一两招是你爸爸可能学不到的东西。”
他听从母亲的建议,决定跨界到建筑行业,凭借勤奋努力,在两年内掌握了建筑业所需的技巧。很快地,他投入到装修行业,积累大量的装修经验。22岁那年,他又跳进另一个新领域——修复古董家具和牌匾。此时他才正式接触到牌匾,钟情至今。
“我爸爸是懂(牌匾)的,不过并不拿手,他最拿手的是做家私,榫卯(结构)之类的。”他想起父亲曾说过公公擅长建庙、雕刻、制匾,便向他询问公公的事迹。
“我听了之后,就自己摸索出来。我去买木板,刻给爸爸看,看看是不是这样。那时没有真正的雕刻刀,就拿学生用的、一套6支的雕刻刀。”


修复难度高,费用昂贵
过去前人在制匾时很常忽略防蛀处理,导致有些牌匾被白蚁蛀蚀,变得面目全非。虽然李德才的修复技艺精湛,但并非所有牌匾都能抢救,且修复过程既费时又昂贵。如果严重损坏,他会建议顾客另制新匾。
在修复过程中,木粉是关键材料之一。他转身抓了一包褐色的粉末,指着它说,如果是浅浅的裂痕或洞口,只需添加木粉和白胶水即可。等到完全干透后,再用雕刻刀修饰瑕疵和喷漆。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很考验技艺的精准度和耐心。
他坦言,很多人低估了修复的难度,也不愿支付高额费用。“他们会认为修补罢了喔!其实,修复比做一个新的更难。”通常愿意找他修复牌匾的顾客,是因为觉得匾额承载的纪念价值大过金钱的意义。


制作一块牌匾,每个细节不能马虎
制作一块牌匾,从挑木到成品李德才亲力亲为。他坚持亲自挑选合适的原木,再亲手刨平、刨直和打磨,以达到他心目中的标准。
他会选用白蜡木来制作牌匾,因为硬度适中,适合雕刻。“我是跟霹雳或双溪大年的木坊买,价格不便宜,不过你买整个树桐会比较便宜。如果你买一块一块(板),价格就贵很多。”之后,他会请对方按照尺寸需求切割成木板。“不过表面是粗糙不平的,我要自己刨。”
木材运抵店铺后,他会持续喷洒防白蚁或蛀木虫的药,必须完全确保没有任何蛀虫危害。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想当然耳,牌匾师傅应该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他反而自嘲,“我书法很烂的。”上学期间,老师鲜少指点毛笔字要如何写得好,只能靠自己勤练。
为了避免贻笑大方,他每天晚上都在报纸上反复练习,但进度缓慢。后来他决定另辟途径,购买书法参考书,然后用马克笔临摹字体的外框(outline),慢慢摸索出写书法的要领。
从事这一行,最大的竞争者无疑是广告公司,无论是效率和速度都比传统雕刻来得快。如今,许多业者更倾向采用电子屏幕、充满艺术字体的塑料牌匾,以突出视觉效果。传统木质牌匾被视为不合时宜,难以彰显年轻业者的个性和创意。
“我们跟他们(业者)是竞争不了,但我们做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牌匾。”



雕刻飞白字体,挑战极限
10年前,他曾接过一单堪称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的任务。当时,吉打南部德教会希望将扶鸾者书写的“明里善社”4字制成一幅长达5呎的木牌匾。
然而,扶鸾者书写的字体大多是潇洒的草书,并非工整的楷书。“真的很美!而且有很多飞白(即笔画中留有拖丝或留白)。”这也是最考验雕刻匠人的难题。
“那个飞白我是刻不到100%。”对方接着问,最高多少巴仙?李德才斟酌后答九成左右。对方思考了一下便说没问题。
一般上,李德才雕刻一幅2呎x3呎的牌匾需要14天。但这个单子太紧迫,只有6天时间完成。为了按时交付,他必须日夜赶工才行。
“那时我跟一个助手做到半死,这边店又很暗,又是老电线,因为不敢装太多电线。老电线装太多,我就怕会超过负荷。所以每天回的时候,我是关掉那个总电闸,然后靠手机的灯光这样安(金)罢了。”
当顾客看到成品后,觉得十分满意,并说没有找错人。他才松了一口气。


接班人难寻,匠心难续
2020年,李德才获得乔治市世界遗产机构奖的大师技艺终身成就瑰宝奖,肯定了他在传统雕刻领域的贡献。
当问及为何没想过转型,他非常率直地回答,自己非常喜欢雕刻牌匾。“如果我不做牌匾、不修复家私,我会觉得很可惜。所以我一直坚持下来。”
“手工雕刻牌匾还是有发展空间。可能我不善于交际,所以没有这个(拓展)机会。不过,年轻人人面广,人缘好,又懂得交际,自然会有发展的空间。首先,懂得纯手工的人越来越少。雕得好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两个月前,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想跟他学艺。李德才自然欣喜,便问能不能每天来学习?她却回答每周只能来3天,还提出要领取工资的要求。这让李德才哭笑不得。
“我就笑笑跟她讲,那么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我也这样要求,你觉得如何?”她就沉默了。
李德才解释,在教导过程中,他需要牺牲材料、时间、精力去指导学徒的雕工,间中可能又会拖延交付顾客牌匾的时间,这样一来,这些时间成本、租金,又谁来买单呢?女孩最终提出以每个月200令吉的费用学习,他听后,只能苦笑摇头婉拒。
面对传承困境,他心里有很大感慨,担心这门技艺终有一天会被岁月埋没。
“找不找得到传承人,已经不是我能控制的了。”
相关报道: 【守艺人间/02】三轮车最后的守护者,坚守工匠精神到最后一刻 【守艺人间/03】老家具新生命,传统藤艺风华再现 延伸阅读: 传统戏曲【一】戏说大戏:传承戏曲,让戏演下去 传统戏曲【二】变与不变:传统戏曲,转型重生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阿姨没读几年书,年轻时在母亲的理发店帮忙,母亲出嫁,阿姨跟过来,就在爸爸的裁缝店里帮忙打点、烧饭煮菜,渐渐累积生活经验。
小时候,父母忙着做生意,阿姨负责照顾我们,阿姨清楚兄弟姐妹的口味,工作在外,回乡时,阿姨总会煮几道拿手小菜给我们解馋。
阿姨不会用现代科技电炉来烧饭煮菜,虽然方便省时,她依旧用木材燃火苗,加入煤炭使火旺起煲汤,只用瓦斯炉炒菜。买回来的电炉器具,她通通藏在壁橱里,原封不动。过去蹲在炉灶口用铁筒吹气,看着星星火苗窜动燃起,情浓炭烧或许是她老人家的执著吧。
阿姨的日常,除了烧菜煮饭做家务,就是看电视。
她每天早上6点半爬起床,在厨房里东摸西抹,开始烧开水,装满大中小3个热水壶。过滤器的水她总是不敢喝,老说喝了肚子不舒服,水一定要烧开才能杀菌。也曾考虑换个设有冷热双用的饮水过滤器,随时有热水泡杯咖啡,然而,始终不放心。
忙完烧开水,阿姨就准备早餐,或蒸面包、蒸包点,要不就来个干捞面、煎饼等。那刻,我们还卷在被窝里呢!
早餐还在胃里没等消化,阿姨已想着煮什么午餐了,她自言自语一番后,打开冰箱,把菜一一摆在洗手槽旁,肉更是提早拿出来解冻。有时真想不通,问起时,101个理由,脑筋可灵光了!
离不开旧时代观念
阿姨的生活离不开旧时代观念,时间的火没有在她思维里点燃。的确,不是每个老人家都能脱去过往的束缚,跟着时代的轮轴转。他们对新颖万变的发明缺乏信心,越方便快速的时代,宛如魔爪消耗他们的精力,然而,缓慢与等待是否成了现代人耐力的考验?是不是一把磨损耐心的刃?
午餐后,阿姨才稍感悠闲,躺在懒人椅上听听午间新闻,看看电视节目。阿姨习惯一边看电视一边操控波道。我们很少陪阿姨看电视,原因?每当广告一出现,阿姨就会转换波道,有趣的是她熟练遥控器的按钮。阿姨还会一边看一边说故事,细数情节,往往让你错过演员的某段对话。如果你想知道结局,阿姨能记上365天,一再重复也不厌。
阿姨习惯睡午觉,寂静的午后的确是她小憩的好时光。疫情防控期间,许多人认为午睡是养神静心的活动。其实,静也是动的前奏。
睡醒,正是阿姨准备晚餐之时。以前,一家十口,菜量大,碗盘多;如今,孩子们各奔东西南北,有的远在海外,不能每个农历年共餐团圆,视频祝福成了管道。父亲回天家后,母亲和阿姨早已习惯三两人一起吃饭,菜量虽然少了,但种类不缺。
阿姨的日常堆叠了平凡的生活,然而,一个快步入80的老妇,还能行动自如,煮菜烧饭打扫卫生,我想这是上天的恩泽与赐福。
岁月递嬗,时光荏苒,新一年好好与自己和他人相处,与老人家共处,更需多一分体谅与包容,珍惜彼此。愿——生活好好过,即使平凡也是莫大福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