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八十年代,几乎每户人家都能找到手工编织的藤制家具或日常用品。但时代演变,悄然改变了藤艺的命运。本地业者推出款式精美多元的新式家具,工业化的藤制品又以低廉价格涌入市场,导致传统藤艺日渐式微,失去昔日光彩。
优美藤器家私第二代传人黄国山继承家业时,深知传统藤艺逐渐失去优势,萌生转型念头。自儿子黄维杰在10年前接手后,父子俩开始将传统藤艺与现代设计风格结合,在保留传统精髓之余,融入现代审美元素,让古老的藤制品焕发新生,重新走入当代人的生活空间。
ADVERTISEMENT
“当然也没有讲忽然一夜之间就转型啦!”黄维杰笑着说,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逐步向市场推出新品。当我走进优美藤器家私工作坊,看到员工耐心地一编一织,各种细藤在他们手中交错成型,化作造型精巧的藤制品。“如果你编得好,是看不到接口的。这是我父亲一世人在做的功夫。”
黄国山虽已74岁高龄,却老当益壮,对许多陈年往事的细节依然历历在目。从小学开始,他与大哥就跟随父亲学习藤艺,掌握各种制作窍门。他回忆道,父亲早年是在中国从事藤艺工作,“后来他一路从中国下南洋,开始先去香港,因为香港有我父亲的兄弟。待了一段时间再下到泰国,(逗留)很短时间,过后又去居林,最后才定居槟城。”
与父亲一同来到槟城的同乡,大多数在牛干冬街工作。在那个年代,藤制家具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各种款式、尺寸、造型、功能的藤制品俯拾皆是。直至市场上出现外观时髦且精美的塑料家具,许多人开始摒弃传统藤制品,转而购买更为时尚的家具用品。
黄国山父亲的老店则位于漆木街(Bishop Street),是一条繁华的购物街。“(记者:当时生意非常好?)做是有得做,讲很好就没有啦!毕竟那个时候,牛干冬街有好几间卖藤制品的店铺。”
不过,他倒是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当年北海空军基地有澳洲驻马空军,由于漆木街销售很多外国商品,每逢星期六,澳洲驻军会携带家眷去购物。
“一些人要回去时,他们会购买藤制品带回澳洲。他们很喜欢这些东西,因为澳洲很少(看到)。”
好机遇带来转型契机
绝大部分传统行业会没落,是因为未能抓住机遇和转型,无法应付新时代的市场需求。再加上缺乏创新和多样化的产品线,最终被淘汰。
年轻时,黄国山有幸接触到外资工厂的藤制工艺,这段经历给了他深刻的启发。他说,当年有一位丹麦人与他的瑞典伙伴在北赖设立工厂,正好需要一位“头手”。年仅二十多岁的黄国山把握良机前往学习新技术,接触不同的藤制工艺。他尤其记得工厂里的蒸汽炉,是用来软化原藤,再将原藤放入模型,塑造出想要的家具造型。
在工厂工作了两年多,刚好工厂扩张业务,决定搬迁到居林。凑巧黄国山有位从事木材业的朋友想要进军藤制品市场,而吉兰丹当时拥有丰富的原藤资源。他希望黄国山能过来助他一臂之力,就这样他顺利地“无缝”换工,远赴吉兰丹工作。
3年后因业绩并不理想,黄国山选择辞职回到槟城老家。他叹道,“我们可以制造产品,但(当地)没有市场。”
市场──转型的钥匙
黄国山很感谢父亲愿意让他去开眼界,才有机会学习到新事物。但他并没有急于转型,反而脚踏实地,依据市场需求制作产品。“不过后期我们不可能每样东西都做,(有些)就从中国进口。”
“市场”是转型的关键因素。10年前,28岁的黄维杰恰好完成了电脑视觉系硕士学位,他选择跟随内心的声音,投身父亲的事业。“我发觉天分不在那边,这里倒是有机会就尝试走下去。”
对于孩子的决定,作为父亲的黄国山有些担忧,但黄维杰却不这么想,“(那时)刚好我们碰到一个时机,那就是(槟城)经济很好。然后我们去中国考察,进货回来,那时候的生意还不错。”
接手后黄维杰重新审视利润与成本,决定只专注做独特的家具,而一些常见的藤椅和藤篮则交由其他藤艺师傅来供应。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马第二家园计划也为他们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推动销售增长。“从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到我现在,至少三分之一的订单都是外国顾客。以前是驻军,现在是第二家园的住户。”他补充道,这些外国住户意识到市面上有很多塑料藤制品(Polyethylene ,俗称PE藤),但他们却想寻找传统的原藤产品,最后就找上门。
真正的转型是从它开始……
在讲解原藤质感时,黄维杰说,真藤表面略显粗糙,仿佛在抚摸植物的茎干;PE藤表面很光滑,弹性十足,适合制作户外家具,更无需特别维护。近年来,许多厂家为了让PE藤的外观质感接近真藤,刻意将表面弄得很粗糙。
他也提到,从森林砍伐的原藤其实是带皮的。在制作藤制家具时,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很喜欢用带皮的原藤,因为比较耐用,缺点是很丑,无法上色。唯有将外皮剥开,才能上色和做造型设计。
他坦言,第一次转型便是将原藤的外皮剥开,以制作出更多样化的造型。第二次转型则是引进PE藤,开拓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除了进口藤制家具,我们也有提供修复服务。许多人在购买藤制家具后,过了5年就出现损坏,我们可以修复。无论是真藤或PE藤都没问题,这是我们的长处之一。”
没有热销品,什么都做──是优势也是劣势
那么店内有哪些热销品?黄维杰微笑地答,并没有真正的畅销品。只要有订单,他们就可以制作出来。
“我们的优势其实也是我们最大的劣势。正如你所问有哪些东西是最畅销的,我们没有东西是畅销的,我们什么都做,变成会花更长的时间来做。”这也正是他们现今生存的方式,他们不可能仅专注于一两样产品。
身为第三代传人,黄维杰又有哪些未来规划?“回到来这里,继续做下去是件好事,至少能将手艺传下去。虽然讲我做的不是最古老的方式,但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传统手艺。”
感到庆幸的是,还可以聘请到外籍员工来制作藤制品,但他内心更希望有本地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手艺。然而他也明白,藤艺是耗时耗力的体力活,编织过程需要有高度的专注力和耐性,这并不容易。
“失传是不会失传,因为现在有YouTube了,很多手艺都可以找到。你要学的话,上网也可以学到。不会一夕之间,没有人做就全部不见。”有了网络传播,在世界某个角落总会找到爱好者。
至于未来会不会考虑拍摄短视频,记录这些传统手艺的过程?他犹豫了一下道,“还没下定决心投放时间去做。我们力量有限,打理日常东西已经消耗很多精神。”
后记:如何为守艺人“破圈”?
许多人视传统手艺为岁月的遗物,缺乏创新元素,难以获得新消费者的青睐。这次专题并非缅怀传统手艺,而是与大家共同思考,要如何让拥有质朴风貌的守艺人“破圈”,给古老手艺迸发出新活力。采访之后,我写下了几个关键词:文旅体验?短视频传播?入校成课外活动?政策辅助?但对于这些问题,我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相关报道: 【守艺人间/01】牌匾守艺人,一凿一雕守住老技艺 【守艺人间/02】三轮车最后的守护者,坚守工匠精神到最后一刻 延伸阅读: 【旧物修繥/01】旧鞋复新,再续前缘,带你走得更远 【旧物修繥/02】修复旧家具,留住祖先的生命记忆 【旧物修繥/03】抢救修复老文件老照片,还原历史延续生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