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7:00am 28/10/2024

传统

传承

家具

藤艺

编织

技艺

守艺

守艺人

匠师

黄国山

黄维杰

优美藤器家私

藤制

【守藝人間/03】老傢俱新生命,傳統藤藝風華再現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林晓慧

在七八十年代,幾乎每戶人家都能找到手工編織的藤製傢俱或日常用品。但時代演變,悄然改變了藤藝的命運。本地業者推出款式精美多元的新式傢俱,工業化的藤製品又以低廉價格湧入市場,導致傳統藤藝日漸式微,失去昔日光彩。

優美藤器傢俬第二代傳人黃國山繼承家業時,深知傳統藤藝逐漸失去優勢,萌生轉型念頭。自兒子黃維傑在10年前接手後,父子倆開始將傳統藤藝與現代設計風格結合,在保留傳統精髓之餘,融入現代審美元素,讓古老的藤製品煥發新生,重新走入當代人的生活空間。

ADVERTISEMENT

 【守艺人间/03】老家具新生命,传统藤艺风华再现

“當然也沒有講忽然一夜之間就轉型啦!”黃維傑笑著說,整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逐步向市場推出新品。當我走進優美藤器傢俬工作坊,看到員工耐心地一編一織,各種細藤在他們手中交錯成型,化作造型精巧的藤製品。“如果你編得好,是看不到接口的。這是我父親一世人在做的功夫。”

黃國山雖已74歲高齡,卻老當益壯,對許多陳年往事的細節依然歷歷在目。從小學開始,他與大哥就跟隨父親學習藤藝,掌握各種製作竅門。他回憶道,父親早年是在中國從事藤藝工作,“後來他一路從中國下南洋,開始先去香港,因為香港有我父親的兄弟。待了一段時間再下到泰國,(逗留)很短時間,過後又去居林,最後才定居檳城。”

 【守艺人间/03】老家具新生命,传统藤艺风华再现
這些是黃國山父親早年製作的藤製躺椅、床架、木馬、懶人椅等等。

與父親一同來到檳城的同鄉,大多數在牛幹冬街工作。在那個年代,藤製傢俱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各種款式、尺寸、造型、功能的藤製品俯拾皆是。直至市場上出現外觀時髦且精美的塑料傢俱,許多人開始摒棄傳統藤製品,轉而購買更為時尚的傢俱用品。

黃國山父親的老店則位於漆木街(Bishop Street),是一條繁華的購物街。“(記者:當時生意非常好?)做是有得做,講很好就沒有啦!畢竟那個時候,牛幹冬街有好幾間賣藤製品的店鋪。”

不過,他倒是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當年北海空軍基地有澳洲駐馬空軍,由於漆木街銷售很多外國商品,每逢星期六,澳洲駐軍會攜帶家眷去購物。

“一些人要回去時,他們會購買藤製品帶回澳洲。他們很喜歡這些東西,因為澳洲很少(看到)。”

 【守艺人间/03】老家具新生命,传统藤艺风华再现
黃維傑說,他們使用的藤條皆來自檳島,由中介向原住民收購,經過加工後再賣給商家。
好機遇帶來轉型契機

絕大部分傳統行業會沒落,是因為未能抓住機遇和轉型,無法應付新時代的市場需求。再加上缺乏創新和多樣化的產品線,最終被淘汰。

年輕時,黃國山有幸接觸到外資工廠的藤製工藝,這段經歷給了他深刻的啟發。他說,當年有一位丹麥人與他的瑞典夥伴在北賴設立工廠,正好需要一位“頭手”。年僅二十多歲的黃國山把握良機前往學習新技術,接觸不同的藤製工藝。他尤其記得工廠裡的蒸汽爐,是用來軟化原藤,再將原藤放入模型,塑造出想要的傢俱造型。

在工廠工作了兩年多,剛好工廠擴張業務,決定搬遷到居林。湊巧黃國山有位從事木材業的朋友想要進軍藤製品市場,而吉蘭丹當時擁有豐富的原藤資源。他希望黃國山能過來助他一臂之力,就這樣他順利地“無縫”換工,遠赴吉蘭丹工作。

3年後因業績並不理想,黃國山選擇辭職回到檳城老家。他嘆道,“我們可以製造產品,但(當地)沒有市場。”

 【守艺人间/03】老家具新生命,传统藤艺风华再现
如果有重新選擇的機會,黃國山還會繼續選擇繼承家業嗎?他毫不猶豫地說“會”。
 【守艺人间/03】老家具新生命,传统藤艺风华再现
黃維傑說,他們會負責製作一些獨特造型的藤製品,至於藤籃或箱子則由其他供應商提供。

市場──轉型的鑰匙

黃國山很感謝父親願意讓他去開眼界,才有機會學習到新事物。但他並沒有急於轉型,反而腳踏實地,依據市場需求製作產品。“不過後期我們不可能每樣東西都做,(有些)就從中國進口。”

“市場”是轉型的關鍵因素。10年前,28歲的黃維傑恰好完成了電腦視覺系碩士學位,他選擇跟隨內心的聲音,投身父親的事業。“我發覺天分不在那邊,這裡倒是有機會就嘗試走下去。”

對於孩子的決定,作為父親的黃國山有些擔憂,但黃維傑卻不這麼想,“(那時)剛好我們碰到一個時機,那就是(檳城)經濟很好。然後我們去中國考察,進貨回來,那時候的生意還不錯。”

接手後黃維傑重新審視利潤與成本,決定只專注做獨特的傢俱,而一些常見的藤椅和藤籃則交由其他藤藝師傅來供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馬第二家園計劃也為他們帶來了良好的機遇,推動銷售增長。“從我父親年輕的時候到我現在,至少三分之一的訂單都是外國顧客。以前是駐軍,現在是第二家園的住戶。”他補充道,這些外國住戶意識到市面上有很多塑料藤製品(Polyethylene ,俗稱PE藤),但他們卻想尋找傳統的原藤產品,最後就找上門。

 【守艺人间/03】老家具新生命,传统藤艺风华再现

 【守艺人间/03】老家具新生命,传统藤艺风华再现
這些是黃維傑與父親一起製作的新式傢俱。
真正的轉型是從它開始……

在講解原藤質感時,黃維傑說,真藤表面略顯粗糙,彷彿在撫摸植物的莖幹;PE藤表面很光滑,彈性十足,適合製作戶外傢俱,更無需特別維護。近年來,許多廠家為了讓PE藤的外觀質感接近真藤,刻意將表面弄得很粗糙。

他也提到,從森林砍伐的原藤其實是帶皮的。在製作藤製傢俱時,許多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很喜歡用帶皮的原藤,因為比較耐用,缺點是很醜,無法上色。唯有將外皮剝開,才能上色和做造型設計。

他坦言,第一次轉型便是將原藤的外皮剝開,以製作出更多樣化的造型。第二次轉型則是引進PE藤,開拓更廣闊的消費市場。

“除了進口藤製傢俱,我們也有提供修復服務。許多人在購買藤製傢俱後,過了5年就出現損壞,我們可以修復。無論是真藤或PE藤都沒問題,這是我們的長處之一。”

 【守艺人间/03】老家具新生命,传统藤艺风华再现
黃國山的大哥正在重新編織英殖民時代的藤椅,名為“planter chair”,這類造型躺椅通風且柔軟,坐上去很舒服。
 【守艺人间/03】老家具新生命,传统藤艺风华再现
對許多老一輩的人而言,藤製傢俱是時代印記。

沒有熱銷品,什麼都做──是優勢也是劣勢

那麼店內有哪些熱銷品?黃維傑微笑地答,並沒有真正的暢銷品。只要有訂單,他們就可以製作出來。

“我們的優勢其實也是我們最大的劣勢。正如你所問有哪些東西是最暢銷的,我們沒有東西是暢銷的,我們什麼都做,變成會花更長的時間來做。”這也正是他們現今生存的方式,他們不可能僅專注於一兩樣產品。

身為第三代傳人,黃維傑又有哪些未來規劃?“回到來這裡,繼續做下去是件好事,至少能將手藝傳下去。雖然講我做的不是最古老的方式,但歸根結底,這仍然是傳統手藝。”

感到慶幸的是,還可以聘請到外籍員工來製作藤製品,但他內心更希望有本地年輕人來學習這門手藝。然而他也明白,藤藝是耗時耗力的體力活,編織過程需要有高度的專注力和耐性,這並不容易。

“失傳是不會失傳,因為現在有YouTube了,很多手藝都可以找到。你要學的話,上網也可以學到。不會一夕之間,沒有人做就全部不見。”有了網絡傳播,在世界某個角落總會找到愛好者。

至於未來會不會考慮拍攝短視頻,記錄這些傳統手藝的過程?他猶豫了一下道,“還沒下定決心投放時間去做。我們力量有限,打理日常東西已經消耗很多精神。”

 【守艺人间/03】老家具新生命,传统藤艺风华再现

 【守艺人间/03】老家具新生命,传统藤艺风华再现
黃維傑近期承接了一家酒店訂單,和員工正在製作竹製天花板,作為酒店天花板的裝飾品。
後記:如何為守藝人“破圈”?

許多人視傳統手藝為歲月的遺物,缺乏創新元素,難以獲得新消費者的青睞。這次專題並非緬懷傳統手藝,而是與大家共同思考,要如何讓擁有質樸風貌的守藝人“破圈”,給古老手藝迸發出新活力。採訪之後,我寫下了幾個關鍵詞:文旅體驗?短視頻傳播?入校成課外活動?政策輔助?但對於這些問題,我並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

相關報道:
【守藝人間/01】牌匾守藝人,一鑿一雕守住老技藝
【守藝人間/02】三輪車最後的守護者,堅守工匠精神到最後一刻

延伸閱讀:
【舊物修繥/01】舊鞋復新,再續前緣,帶你走得更遠
【舊物修繥/02】修復舊傢俱,留住祖先的生命記憶
【舊物修繥/03】搶救修復老文件老照片,還原歷史延續生命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