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学海

|

后浪坊

|
发布: 5:58pm 01/11/2024

第17屆花踪文學獎

新秀散文奖决审会议记录

第17屆花踪文學獎

新秀散文奖决审会议记录

第17屆花踪文學獎 | 新秀散文獎評審记录

【花踪17】

日期:2024年9月1日

时间:晚上10时

形式:线上ZOOM会议

决审评委:黄子扬(以下简称“黄”)、蔡晓玲(以下简称“蔡〞)、赵晓彤(以下简称“赵”)

会议记录:本刊记者李依芳

       本届花踪新秀散文奖共收到114篇作品,经初审评委郑铂豫、陈凯宇、王晋恒筛选出25篇进入决审。决审评委黄子扬、蔡晓玲及赵晓彤,在进行决审之前,针对这25篇散文作品谈及总体印象及个人的评选标准。

黄:我也是上一届新秀散文的决审之一。对比上一届跟这一届的题材,上一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反映时代的文章,其中一个评审奖就是写香港运动。这一届入围决审的25篇作品,却几乎没有一个关乎大时代的书写,所以我把它们归纳成是一个小我的取向。

小我取向的意思就是,它除了没有大时代书写以外,聚焦在很多人、事、物的身上。比如写鱼、顾档口、祖先牌位、水灾、校园生活、实习,甚至包括K-pop等等。这些作品有的是纯粹的一些呓语,也有一些思考过的作者,懂得赋予文字更深层的哲理。如果我们要借由这些篇章来看这一群新生代,我觉得他们属于小我沦丧的一个世代。沦丧的意思不是说他们丧失了自我或很失败的一群人,而是这群年轻人处在高速、高压的生活底下。

我从这一群作品里面,读到很多关于噩梦、自残、失眠、头痛等等各种精神状况。对比起我以前读过,或者是上一届读过的那些年轻作者的题材,其实来得更为严重。所以我在读的时候,有一个隐忧或是担心,我希望这群年轻人可以透过写作,为他们带来稍微温暖的一个出口,这是在题材方面的想法。

另外,我想讲的就是文字能力。上一届的作品让我非常惊艳,有好几篇讨论到最后,前几位的作品其实都有得首奖的实力。但是这一届读下来,我发现整体而言他们的文字能力偏弱,然后出现了很多口语、网络流行用语,比如:OMG、废柴,这种比较口语的字眼,还有很多文句不通顺的地方。当作者连基本的文字经营都不太顺利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更好的去使用意象,还有譬喻,所以其实蛮多作品我自己读起来是苍白无力的。

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这一批作品有好读的点,在于它有情绪的渲染力,整篇叙事读起来也算是流畅的。但是他们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偏作文的状态,还没有真正进入到,让我看到它是一个散文的面貌。

这也带出了我对这一次评审的一个标准,就是散文的面貌到底是什么?它必须是要包括文字、意境、布局等等,各种技术层面的一个经营,然后才能够从作文跳脱到散文的境界。

蔡:我跟子扬不一样,我是第一次评花踪新秀散文组,其实反而是很惊喜的,看到很多题材,比我想象中的更多元。因为我们很常评文学奖比赛,都会知道亲情题材是散文“大宗”。可是这一次的25篇里面,我觉得题材非常多样化。

有写资优生的痛苦,有写身在异乡读书的心境、工地经验,写猫、写鱼、写水灾,及写自己的专辑收藏、收集品。即使是亲情的题材,也看到很多凸显情感的不同方式跟面向。一些篇章文字可能口语化,但我觉得其实很多都有流畅的表达,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出来。

所以我反而觉得作为一个读者,是可以很好的进入这个作者的世界,甚至让我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画面经营得不错,给我一种具当代写法的感觉。当然还是有一些文章,可以看到比较刻意的痕迹,尤其是有一些还是过度的雕琢,或者全篇都是修辞、形容词,内容比较空泛。再加上有一些因为处理比较私己、隐秘的事,会陷入自己的情绪,文章的情绪太满,比较耽溺,层次感可能会少一点。

说到评选标准,我比较在意的是,作者有没有点出一些自身经验里幽微的地方,并把握住这个细节。即使全篇读下来也许不完美,但若可以点出别人没有洞察到的,或者是增加我对这件事情的认识,甚至改变我的认知,对我而言就是一篇很好的散文了。

赵:可能是因为我平常的评审经验都是香港的作品,作者背景很可能是来自香港、中国、台湾的,我反倒在阅读这25篇文章的时候,觉得好有新鲜感哦!就是一些地区的差异、文化,让我觉得这地方上发生的移工、水灾、祖先牌位的题材,都没出现在我的生活经验里,也不是平常阅读文章时常有的题材。对你们来说是一些习以为常的经验,可是在我的眼中就觉得好新鲜!

那些地名我都不知道在哪里,但就是给了我一种陌生化的感觉,陌生化不一定是作者创造的,而是自然就让我这个海外读者感觉陌生。

有些文章可能是写台湾的,台湾我自己也很常去,也很熟悉这个地方,可是这些作品,带有一种“我是马来西亚留学生”的视角去看待台湾,有很多我没有想过的视角。我就让这些文章带我去看,这是我觉得最开心、最惊喜的地方。

阅读了这25篇文章后,我觉得整体来说,文字能力是不错,挺好的。25篇里有三分之二是不错的,三分之一挺普通,还有一些不太好,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评价,毕竟我只是看了25篇。

然后我就在想,如果这是最好的25篇,是不是应该对它的文字有一个更高的要求?这25篇文章是不是写得不好呢?我整体的感觉是,他们的写作技巧其实不错,很多篇文章的文字水平不差,甚至是挺好的。从文字里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中文的喜爱,看著他的文字甚至很有画面感,让人可以走进他的故事。他很仔细地用文字去描述内心一些细微的感受、细致的观察,就这个阶段来说,他们的文字是好的。

但我同时觉得在这批作品当中,或许有一半的文章,好的地方在于它的语言能力好,可是语言能力好,是不是等同于创作能力好呢?我又觉得不完全是。

当我看的时候,我会觉得这一段文字的描写能力很好,但是它是不是带有思辨、带有情感去回应主题的描写,我又觉得还未到点上。事实上就是当它文字的能力,和它的创作能力不一致的时候,我反而感觉它是在炫耀技巧,而不在于好看。但在这批作品里,我觉得文字好的作品还是挺多的。

至于我自己的评审标准,我在看的时候会有一个感受,就是在部分的文章里,不知道到底他们是觉得应该要戏剧化处理作品,还是其实不是很懂得如何区分小说和散文。所以在我评审的时候,会倾向写得很自然、舒适,让我在阅读时觉得它娓娓道来的散文,让我感觉好一点,也是我在评审时的审美取态。

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比喻,就是它戏剧性的叙事,有时会令我觉得我跟那个故事有距离。而那个距离就会令我思考,其实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发生的。这同时也让我反思,戏剧性小说的技巧是不是真的适合用在散文的写作上。

【第一轮投票结果】

〈工〉  3票(蔡、赵、黄)

〈团圆的祖先牌位〉  2票(蔡、赵)

〈那是一直以来平静的街道〉 2票(蔡、赵)

〈我们之间〉  2票(蔡、黄)

〈杀死那个优秀生  2票(蔡、赵)

〈葬猫〉  2票(赵、黄)

〈琐碎〉  1票(赵)

〈头痛〉 1票(蔡)

〈答问——给重逢的一封信〉  1票(黄)

(编按:蔡晓玲和赵晓彤投选6篇,黄子扬投选4篇)

●1票作品讨论

〈头痛〉

蔡:〈头痛〉是在台北读书的一个算是游子的心声,写得行云流水。他用高铁的动线来带出他的思绪,移动的路线跟著思绪走,这个部分我其实还蛮喜欢的。然后他写在台北读大学,很努力打工、过生活,家里人是扛着经济压力送他出国读书的。可是随着他离开家乡越久,他觉得自己跟家人和朋友的距离很远,不管是他的这个肉身的体验,还是心情的感受都变得越来越远,所以他很无奈又很感伤。

中间有一段,我喜欢他写坐高铁敲头,他说他放任那个头一直敲到高铁的玻璃窗。我觉得他有把一个人想要挣脱现实的困境表达出来。他写到家里的经济压力、破产,可是他一个人在那边,觉得跟大家距离很远。

所以这种心情,我觉得他有通过敲头来具象化,然后又跟这个文章的题目呼应。这个头痛其实不只是他所说的休息不够、操劳,也可以随著他一直在讲他在想什么事情──那些种种的压力,通过这个头痛带出来。

黄:我觉得这一篇算是文字不错的,但读起来感觉像青春呓语。文字不错,就是比较平铺直叙,所以我没有把它选进来。

〈答问——给重逢的一封信〉

黄:这篇排在我的前四,是一个文学少年或少女,对文学生命还有爱的思考。他写一封信,这封信有一个投递对象,就是“你”。这个“你”呢,是作者跟他相隔了四千多个日子之后再重逢,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他自己小时候的一个倾诉,或者是真的有这样的一个“你”,这个人物的存在,所进行的一封书信对话。

我圈选这篇作品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文字非常精炼而且适切。它有一种温暖的情谊穿透了纸面,向我这位阅读者传来,同时抒情及说理兼具,却不会俗气。

读完的时候不禁缅怀起,他文中写到的三个人物──李永平、杨牧和三毛。对我来说,这篇作品就是传统的美文,也融入了他身为新世代的一些经验和见解。像他写到“我们都不诞生于信笺世代”,就是他其实已经不是生在一个书信来往的时代了,但是他在新的这个世代里,还是要写一封信给过去的这些文学前辈们,再透过这些寄语去跟自己对话。我觉得从文字上,我是想肯定他的。

蔡:从文字上肯定他,这个我是认同的。但是我没有从他里面看到很私人,或独到的经验。我只是读到他对于文学,或文学家的一种致敬。所以我看他写得洋洋洒洒的,但是没有被什么很深刻的东西触碰到,所以我就没有选他。

赵:我读这封信的时候,就觉得入围的几篇文章,可能都是讨论一些关于文学、写作的想法。我想我跟晓玲的想法比较接近,觉得它既然是关乎文学观感的讨论,我会期待它有一些由“我”这个本人,作为一个创作者、作为一个出发点的独到的文学观,但是我又未见到一些很独特的思考能触动到我。

它和另一篇〈彻夜论文〉有点类似。我个人其实不是很喜欢他的思考方式,但客观来看,这篇文章写一个自身的文学观感,还有那种很想承受苦难的感觉,在作者这一边的立场,其实他是写得好的。

我为什么不选它?理由也一样,我觉得它没有再深刻一点的,关于写作的视角能触动到我。

蔡:我也补充说说〈彻夜论文〉,这种知识型路线,像我们读董桥,除非有很深的哲理,不然它很难──怎么讲呢,震慑到我们吧!

〈琐碎〉

赵:我选这一篇是因为我很喜欢它整个叙述,与其说是写他与爸爸之间的爱,更贴切地说,可能是他想表达他对爸爸的爱。而这个他对爸爸的爱,其实是展现在很多琐碎的叙述里,很琐碎而具体。好像一句都没提及「爱」这个字的一份爱,他对父亲的喜欢表现在他对爸爸的观察,连指甲、做事的方式都观察得很仔细。

他写一个爸爸,好像是一个很被动的爸爸,一切都琐琐碎碎。对爸爸的认识是一些琐碎的观察,爸爸和“我”的相处很琐碎,爸爸说的话很琐碎。在这些琐碎里,我看到爸爸是一个很内敛、不是很懂得表达自己,甚至不是很懂得主动去和“我”相处。

我看到一个争取机会和爸爸相处的人。我看到他一开始写“他的小指甲有一只是很长,其他都很圆润”,我好像在以一个小朋友的眼睛去看“为什么爸爸的指甲是这样的”,然后我就尝试去找这个答案。

写修鞋、补鞋,他的文字很仔细,但是那个仔细不是冗赘的仔细,让我读来很自然。我尤其喜欢他写的一口钉的段落,就是用这么细微的钉,我怎么去钉一颗钉的这件事,叙述爸爸对他的关心,因为这样学会了一些东西,再由这个叙述带出爸爸如何教他道理。我觉得整篇文章很自然、舒适,他对爸爸形象的描写,及“我”和爸爸之间的情感关系,拿捏得很好,这是我觉得他做得好的地方。

不足的是,他对父子的探讨不太深刻。但我想这一篇本身主题是琐碎,一切的观察和情感也是因琐碎而起的。

蔡:他的文章题目就叫〈琐碎〉,我其实也蛮喜欢这一篇,他的情感是很真挚的。只是读完后,我感觉他好像还可以开展更多。

黄:他才写了千六字啊!

蔡:很像一个很年轻的写作者,很纯粹的一种感觉。

黄:我有一句评语,觉得他有些部分有点潦乱、飘忽。但是他在经营句子时,有一些简短的句子是好读的。

赵:我觉得你可能说中了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千六字。

蔡:对!对!就是没有开展,因为他的篇幅太短小了。

黄:也不是说多字就一定会得奖,但是在一个三千字篇幅的散文里,你才写了一半,就像晓玲讲的,你没有开展来去写它,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蛮吃亏的。

●2票作品讨论

〈葬猫〉

黄:我蛮意外晓玲没有选。

蔡:对,要先听你们讲啊!

黄:其实我在25篇作品里面,最想争取让他得奖的就是〈葬猫〉。我一开始读的时候,他没有深刻打动我。但我把它放在一边,重读时,细细咀嚼里面写的东西。有些散文在你初读的时候,感觉很像有一根羽毛,在轻轻撩动着你,你觉得他没有挠到痛楚,或有太深刻的印象,但是就是会忍不住回来重读他。

我读了这篇散文很多遍后,觉得作者找到了自己叙述的腔调,或风格。他写的是“葬猫”,很多画面,他都是用一种近景,甚至是close up的方式,让读者看到死亡。比如说猫的死亡、亲人的死亡,虽然亲人的死亡描写不多,但是透过这些事件,我从画面品出来的,是一种离别的酸涩。

作者表面写的是事件,往往却借猫喻人,延伸出很多做人的哲理。我觉得作者高度和才情兼备。

这篇散文表面写的是“葬”,“葬”其实就是一种哀悼。它穿插的却是作者对于爱,或者是表现爱的方式的一个思考。他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不管是对亲人还是对猫,都选择了一种逃避的方式,他诚实地表达他在逃避,是让我非常尊重的。写散文可以坦诚,他直接地告诉你,“我还不擅长”、“我甚至不知道家里准备好要养猫了没有”,这些话都很打动我,它让我看见,散文可以包容人的脆弱,甚至人的孤傲。

在这篇散文里面,我自己看到的是,它有很多不同的点,像是在散发一种生命的幽光。我把它拼起来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星座。里头也有一些哲理,让我看到他思考过。我非常期待这个作者以后的创作,期待他的散文集。

赵:子扬说的我都很认同。我有一点补充,觉得这篇文章处理得很成熟。它有好的、成熟的散文叙事技巧。并不刻意营造戏剧效果,而是平缓地叙述,说死亡说得很好。

很多部分我都喜欢,喜欢他写猫的可爱,可能我自己有养猫,所以明白他说什么。很可爱的一点是,他透过一只新来的猫,写一家人之间的牵绊,我觉得这个做得很好。他后面说,不懂得面对亲人的死亡,其实他没有写他和其他亲人的相处,但是通过这一只很可爱的猫,他刚刚见到它,然后刚刚的离别,关于这个死亡,娓娓道来的一些事。例如:妈妈活在愧疚里,其实这些愧疚是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死亡,就是有这一丝丝的愧疚。

他好的地方在于,本身写猫已经写得很好,很好看,说家里已经变成了猫俱乐部,你不能说走就走,有猫的话,你不能走得那么潇洒。另一点,我喜欢他具体的去写一只猫的死亡,以及大家怎样看猫的死亡,如何处理这件事,去暗示我们怎样去处理亲人的死亡。我喜欢这种写法的那种不动声色,淡一点,但是它会带来大家的思考。

蔡:我说说为何没有选它。子扬说很意外,因为我从小都有养猫,就是跟猫很亲近。可能是这样,我反而在看的时候,觉得他没有写出猫那一些让我觉得会有特别观察到的东西。但是晓彤的另一点反而说服了我──她写猫其实没有打动我,反而是以此反映家庭关系,我倒是觉得处理得不错。

〈杀死那个优秀生〉

赵:我看的时候觉得很亮眼,题目很亮眼、整个叙述很亮眼,戏剧性处理得很好。散文有戏剧性,仍然可以是一篇很好的散文,这个处理得很好。

戏剧性的处理手法和散文,是怎样处理得平衡呢?它在前面是相对戏剧性,是很触到我们视线,很触动我们眼球的可爱写法。但是后来如何回到散文呢?其实就是写我,因为一个同学离世之后的抑郁,再慢慢转入内心的探讨。我喜欢他的写法,他的写作技巧很好。

另一点,我很喜欢他的题材,他一开始写的就是,大家都很不喜欢这间学校,然后他写他和R感情很好。最后由于一个学生死亡、自杀,变成了和R分道扬镳,后来探讨的是:到底是因为我不再优秀,所以我是被杀死的,还是一个人见证著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仍然好像没有撼动他的生命,才代表那个人的灵魂是死了?

我觉得整个题材很好,很喜欢这篇作品。

蔡:对,我也非常喜欢这篇,这篇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整篇很像电影镜头,就是画面感经营,它开头对话的带入感是很强的,作者讲话的腔调也很吸引人。这一篇散文写的是资优生对世界的呐喊,可以看到这个作者活在这个年龄阶段,他对于自己的处境,或他所身处的这个世界的一种思考。

身为名校的优秀生,他精神压力很大,随着同级有人自杀之后,他开始做噩梦。散文里的梦境处理,是要反映心理世界,他的恐怖和焦虑。他开始去想,为什么他要承受这些东西,为的是什么。

他去见辅导老师,辅导老师说,“我理解如今的教育制度对成绩差的学生不公平,但你并不差。”这一句处理得很好。别人会不理解这些优秀生。有什么好失落?有什么好痛苦?有什么好焦虑?因为你明明成绩很好,你是人生胜利组,你为什么需要医师?

只有他们知道,像他或者同样是优秀生的R,他们知道自己内心是痛苦的,所以才会一直讲要炸学校。我觉得这句话在散文里不断重复,值得思索。他说他去炸学校,不是说要去射杀谁,这个宣泄不是针对谁,而是针对一个体制。他们身处这样的困境,没有办法挣脱。这也算是一种催眠,催眠自己这一切是会结束的。

同级生自杀之后,R不去看,继续去考好成绩,可是「我」选择去挖掘去思考。题目本身也有思考空间,像刚刚晓彤说的,到底被杀死的是优秀生,还是谁?可以是自杀的人,可以是这个叙述者“我”,也可以是R,或所有失去灵魂、麻木遵循教育体制的人。所以我觉得他处理的非常好。

黄:这篇我大概排在第五名,但我只圈四篇,所以没有把它提进去。它在体现一个小我世代时,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尤其是优秀生、资优生这一群人,是我觉得在马华的创作里面,比较少见的一个题材。

我读的时候,从头至尾都被它吸引,可见作者说故事的能力非常强,也非常流畅,你几乎可以从头跟著他把整个故事看完。但我有一个疑惑,或一个思考吧,就是当散文处理得这么戏剧性的时候,我是不是用小说去处理会比较好。它没有一个对错,这是我卡著的一个点,我自己思考的一个点,所以最后我没有把它推到比较前面的位置。

蔡:戏剧性,你是说梦境的部分吗?还是?

黄:就是它整个事件,老实说这篇散文不美。

蔡:不需要美啊!散文不一定要美啊!

黄:我们追求如果阅读散文,就是美文的话,它不美,但是它有自己的风格。我会觉得我在读一个故事,而不像在读一篇散文。

赵:我要补充及回应子扬。我看的时候,觉得一些部分他写得很好,很真实,他说“我和他们只为哀悼而哀悼,转瞬他的痕迹便被琐碎的日常磨平,然后被我们彻底遗忘。”接著他再说“会不会被校方压下来?”,R就说“家属自然不希望传出去。”,“而且我们还是名校。”

他在这边处理得很好,我没有办法忘记这件事情,我不可以当作没事发生。但是R就是当作无事发生,那么到底真正被杀死的是哪一个典型的代表呢?如果“我”不是散文的话,我会视“我”为一个典型,R是另一边的典型。

回应子扬的问题,他的写作手法是很小说,但小说之余,我同时可以接受“我”其实是真实的。他用相对戏剧的手法去写“我”的经历,他将这个技巧应用在一篇散文里,这也是我觉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的原因。

蔡:就是用一种小说的技巧或手法,去写一个我觉得很真实的事情。一些细节也处理得很好,有人自杀后,学校让他填问卷,问他的心情。他填的本来是低于及格线,但是他担心这样会不会引来什么问题?然后他把它调整过来。这反映了人在群体里,害怕自己不一样、被当成一个异类,或因为不一样而被抓出来。这些细节都很可以说服我。

黄:我认同两位讲的,我没有说散文一定要美。我有被说服,其实我也不觉得这篇作品不好,只是卡在小说不小说那里,但我可以放下。

〈我们之间〉

蔡:这一篇写妹妹有轻微自闭症跟语言迟缓、发展迟缓,妈妈用医学、玄学、风水的方式,要治愈妹妹的病,可是无能为力。作者写他加入妈妈的队伍,三人一起往某处,这个部分我还蛮喜欢的。

想说三个人一起往某处,有可能是突破的地方、突破之道,又或者是回家之路。他这边其实就点出,虽然生病的是妹妹,可是一家人的命运难免会绑在一起。这个联系,我觉得扣得很紧密。但是也有一些没有那么好的地方。

这篇散文让我想起一位台湾作者李筱涵,有篇得奖作〈童仔仙〉,就是写她妹妹有罕见疾病,妈妈也依赖医学跟玄学,甚至归咎怀孕时可能触犯了风水禁忌。那篇散文借用了哪吒的形象来刻画妹妹,所以他妹妹的形象跟性格是很鲜明的。

回到这一篇散文,如果他妹妹同样是事情的核心,是这个写作的核心的话,那对于妹妹的刻画,我反而觉得不够多。

黄:我选这篇作品是因为他写的是轻微自闭症的孩子,就是“星星的孩子”,他的妹妹。但是我觉得他的好,反而在他没有聚焦这个主题去展开,而是结合了自闭症跟风水一起去写。我在读的过程当中,可以读到这个作者,他是在抵抗跟接受之间,不断地前进的。

题目是“我们之间”,这个“之间”指的是家门,家门是物理的隔阂,也指存在于作者、妹妹和母亲之间,心里的一个隔。作者将他自己置于隔开的一个空间,去写这一篇散文。

很多状况其实是暧昧的,比如说他有写妹妹有时是好的,重返日常,后面又提及未能找到解决之道。他其实一直处在这种暧昧又前进,好像没有解决的一个情况里。在信仰方面,他也是一时抗拒一时接受的。

所以,他这种游离、摆荡在“之间”,我觉得这个“之间”为这篇散文点题了。有一些句子也很漂亮,意象深邃。但有个缺点,在接近结尾的时候,开始讲一些道理,破坏了整篇散文的韵味,尤其是最后一句绊倒了我:“无论生命如何颠倒反转,漫漫长路,我们仍要好好地走。”

赵:它不是很打动我。我看到他写自闭症的妹妹,然后他轻轻提及,命运好像是先天安排好,然后它也会影响一家人。但他中间很多地方都是写风水,很快就走到讨论风水和命运,没看到自闭症小朋友的独特性。所以我会想,即使他最大的主题是“我们之间”、命运的影响,但是人的独特性还是需要的。

还有一点,我直观的感受是,虽然他写了很多家里的变化、风水、治疗师,但是我不太能走进他的内心。我不太能看到“我”的真实情感。原因可能跟很多文字都在讲治疗室和风水有关,太少文字叙述妹妹跟他之间的相处,或者一家人除了风水以外,他们面对的事情。

〈那是一直以来平静的街道〉

蔡:这一篇的文字是很简洁的,很自然、朴实,不会有任何用力过猛或刻意煽情的地方。他是写一场下了三天的大雨造成水灾,在这段时间他经历的或他思考的,他用一种平实的方式来叙述。

虽然水灾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却改变他对于一些人本来不好的看法。比如他的马来邻居,或提及借钱就会讲难听话的大舅。一场水灾改变了很多本来不太好的关系,包括居民之间的关系,也看到了很多人的善意,教会、政府、私人机构发起赈灾等等。

即使是这样,他还是觉得水灾带走了很多家里珍藏的小东西,他自己偷偷收藏,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还是让他很感伤。水灾的后遗症也包括,他开始对下雨这件事心神焦虑,心情不再平静。

赵:它有一种很平淡的感觉,是一篇很诚实的文章。我看的时候会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香港也有水灾,但是那种全村救济的情况,让我有在看一个异地经验的感觉。

中间有很多部份我觉得很“得意”,例如他说:我不想去舅舅家里住,因为觉得他贪钱,然后爸爸又很想用钱去撇清关系。后来他发现舅舅很好。还有本来他觉得很不开心,以为会很“大件事”,起初就是爸爸以为很小事,结果原来是很“大件事”,但是当他们都以为很“大件事”,原来其实也是很小事。

不过,如果只投三篇的话,相比其他,它不会是我三甲的选择。

蔡:但我们还是觉得想要讨论它,让它被看见。

黄:你们讲的“平淡”,就是我把它刷走的原因。

蔡:但它有它详实和有意思的地方。

黄:就是很小很小的讲完一件事情,就这样平淡讲完了的感觉。

蔡:但它还是会有一些平淡里面却有趣的地方,你觉得没有什么却有什么的地方。

〈团圆的祖先牌位〉

蔡:这篇用神主牌位来带出亲情,以女儿“我”的角度来看,奶奶要团圆,却拆散了她跟爸爸,他们这个家的团圆。奶奶要爸爸的神主牌供奉在祖屋,让她觉得是拆散父亲跟他们一家人。从这个角度切入,我觉得很新颖,题材也很独特。

文中有从祖先牌位看家族的发展,二战后爷爷到南洋的历史,以及牌位的种种学问和情感关系。

赵:我很喜欢它的题材,有新鲜感,语言驾驭得很好。但它整篇故事来来去去都是在说同一件事情,层次感不够。即使是这样,我觉得作者的语言能力很好。

我看的时候觉得伤感。文中的爸爸很早离世,大家都不舍得爸爸,奶奶很想念爸爸,“我”也很想念爸爸。“我”在他生前已经没什么跟他相处,连他的神主牌也想跟他相处多一点,是种很幽微的感受。所以我觉得这篇并不仅只题材独特,而是情感也有很细致的地方。“我”觉得爸爸和“我”的相处时间很少,所以可不可以和爸爸的神主牌相处多一点,这样也算是弥补遗憾。

黄:我认同它的题材非常特别。只是我读的时候,感受到的比较是,很多的叙述,却比较难感受到在叙述底下的这个作者,他的样子、他的感情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我看到的比较多是表面的,所以我没有选。

●3票作品讨论

〈工〉

黄:我没有想到他会有三票。这个题材也非常特别,写一个承包商的看工,写工地的流变。他是绕着被工地吃掉的人去写,他写的就是消失和变化。故事从猫尸起头,他写猫的尸体的样子,“那种四肢伸直趴在那里的姿势,也像是被孩子拖拽,一直到找到了更喜欢的玩具而放手遗弃在那里的。”,这句一下子把我抓着,很能够打动我,就是被遗弃的那种感觉,我觉得他写得很有童真,但是又一下把我带到那个情绪里面去。

在这篇散文里,他写梦、写人,虽然看起来有点散漫,但是他反照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凶残、自己的不甘,他所谓的不甘可能是没有去新加坡发展。我最喜欢这篇散文的地方,就是他题材非常特殊,有一种职人书写的感觉。像台湾这几年流行的,〈做工的人〉、〈伪鱼贩指南〉等。

蔡:还有〈洗车人家〉。

黄:从新生代里看到职人写作,我觉得蛮有趣。另外,他虽然被生活或这个工地和处境压迫着,但是他的叙述语气,有一点装酷的在描述,读起来有一点颓废,又有一点淡漠。

他在跳转的这些情节里面,要体现的是一种工地生活的状态,或者是一种人的生活状态。他结尾写到自己也慢慢心不在焉,其实是要对应开头,我觉得开头第一句就非常吸引人读下去。就是:“心不在焉的人,会被工地吃掉。”他自己要慢慢被这个工地吃掉。

蔡:这个题材很少见,可是在马来西亚,我觉得这个题材应该要被写的,因为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盖房子,可是工地的情景却很少人去写。他应该是我看过的马来西亚的文章里,是第一个写工地的。他写工地的人、动物,其实会觉得动物跟人在工地里没有什么分别。

我联想到的是,工地可以拉出某一种空间的特质。因为工地是荒芜的,是还没有变成什么的一个空间,所以在这个空地里,每一个生命都好像活得很原始,同时也活得很卑微。

别人问他要不要去新加坡发展,他想,如果去了新加坡,是不是也跟工地里的外劳没有分别。

全篇我都蛮喜欢的,只有一段我觉得有点突兀──“我原先有点期待在〈异乡人〉里能找到这种矛盾的共鸣,但是我倒觉得‘局外人’这个翻译更为贴切了。如果外劳有他们作为游子的解离感……”,这一段,就是很突兀的跑出来。

我会觉得这个作者是不是为了要点出这个想法,然后直接引述一段论文的句子,跟文章的其他部分有一点格格不入。对,我在读的时候,是这样的感受。

黄:我补充一下,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地方……

蔡:你觉得突兀的?

黄:你刚才的解释是正确的,我看到的是他说:“前辈都不是读本科的,因此对我便有不太实际的期待,说,你是读土木工程的,应该很了解工地吧?”然后下一段他就放了一整段,跟你讲一些工地的术语,工地里至少有四样东西唤作“懒觉”,然后就是一堆的那种术语跟器材的陈述,我就有他在回答自己的感觉。

赵:其实这篇是我最喜欢的,在这么多篇文章里,我觉得是最好看的。我记得我很早看这篇,因为我是不跟秩序随意点出来看,第一次看,已经觉得很亮眼了。后来看完全部,我依然觉得让我记忆最深。

我先说出我觉得它不好的地方,它的缺点相当明显,对比其他文章,你会看到作者是用心铺排的,而这篇文章我觉得很搞笑。我的阅读经验就是,觉得他好像是写完一段,然后下一段,然后下一段,但不是很扣连的。

蔡:就有一点割裂。

赵:她那些扣连好像是作为读者的我,帮他脑补了。所以就会有你们刚刚说的那两段奇怪的段落,其实我觉得应该有更多奇怪的地方。

我今天有空就写一段,然后又写一段,然后写完不知道怎么修改,那就交了,就是这个状态。前面那只猫后面也没有特别提起,前面以为有些伏线,它又不是,你以为它是一条伏线,但是那条线没有了。

即使如此,我仍然觉得它很好看,它的好看是超越题材的好看,那些文字的观察力很深刻,我觉得写得很精准。

他第一句“心不在焉的人会被工地吃掉”,我觉得已经很好看了。我接下来讲的很多好看的,也像是经过我脑补的一些想法。他说工地是介乎建筑和丛林之间的一个地方。我看到它前面说一些猫、狗过来找吃,我会想,工地的人为什么会存在于这个危险的地方?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好像那只猫、那只狗,都是不同类型的人,其实就是来找吃(讨生活)的。所有人都是在这里,所有生命都是过来找食物,然后因为这件事情就聚合在这里,这个危险到心不在焉就会被吃掉的地方。

中间有一些细节,我觉得很多时候被它触动的是它的一些话语,因为它整篇文章本身其实不是很连贯的,虽然都是写同一个主题。

我很喜欢第一个被触动到的,它说猫猫狗狗用人的厌烦做食,厌烦怎么做成食物?原来是拼命叫唤,让人听得烦厌了,于是拿食物堵住它的嘴。我的猫也是这样,我觉得很多猫都是这样,这句真的让我印象很深刻。

然后他写,去或者不去新加坡,写只是隔了一条桥,事情为什么会相差那么远。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会因为这样去新加坡谋生。我很喜欢他中间有个探讨,其实香港现在也有移民潮,我身边也有一批朋友去了新加坡工作,已经不是一座桥,几个钟机都要过去做移民。我喜欢作者对国的概念思考,他没有告诉你他为什么去或者不去,但是他会提出一个疑惑:我们过去了会不会就换了身份?然后他就说,“如果说因为这样而产生了身份的解离,那对于几乎活在外劳堆里的我(们),却也显得过分矫情。”我觉得这个探讨也是很好。

之后他提及,外劳的护照收在公司手里,他们甚至不能离开工地,如果没有工作便没有钱,远在家乡的孩子便忍受饥饿。他们把自己送来工地,远在家乡的孩子反而成为了人质。

很多这些文字,我觉得都是很深刻的观察,很触动到我,所以即使它有很多的叙述缺陷,我仍然很喜欢这篇作品。

黄:嗯,很神奇的一篇作品。

蔡:我也蛮喜欢这篇的,虽然觉得有一些突兀的地方。

黄:他可能就是采用工地式的书写吧?其实我还是读到它有一些连贯的,就是刚才我讲的流变,工地的流变、人的流变。

【第二轮投票结果】

黄:第二轮投票,我们直接投选自己心目中的三篇,第一名5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1分。统计分数最高的作品将胜出。

〈工〉  11分 (赵5 黄3 蔡3)

〈杀死那个优秀生〉  8分(赵3 蔡5)

〈葬猫〉  6分(赵1 黄5)

〈团圆的祖先牌位〉  1分(蔡1)

〈我们之间〉  1分(黄1)

黄:〈工〉分数最高有11分,〈杀死那个优秀生〉有8分,然后〈葬猫〉有6分。这三篇如果得奖的话,大家同意吗?有没有其他想要争取让他得奖的篇章?

赵:没有,很满意。

蔡:因为她的首奖已经在首奖。可以,我心中的首奖有评审奖,子扬也是啦!

黄:对,我可以接受这个名次。虽然我第一轮没有选〈杀死那个优秀生〉,但是我也认同他是不错的,可以得奖。

蔡:我们二人的第二也都是〈工〉,所以还好。

黄:嗯,得奖作品确定了。我在思考的是首奖。

蔡:对我来说,〈工〉有他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杀死那个优秀生〉在整体上会比较好。

赵:其实我自己是觉得〈工〉或〈杀死那个优秀生〉获得首奖,可能都有一点点争议,可是两篇的争议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黄:我选〈葬猫〉就是因为它符合我对散文期待的样子,〈工〉和〈杀死那个优秀生〉,我觉得是蛮实验性跟蛮挑战的,我们把这个名次宣布出来之后,应该会有争议,可是我是认同他们的。

蔡:我不是很了解为什么〈杀死那个优秀生〉会有争议呢?散文本来就不一定要很光明或很黑暗,但是我希望它能探索内心,思考人活著的处境和问题。

它本来就可以用诗的方式去写,或者用小说的方式去写,我觉得不是戏剧性的问题。我很坚持散文要真实,但是手法是用小说或靠近诗的,我觉得没问题。

〈工〉我只是觉得它有某一些技术上比较突兀的地方,当然其他部分我都很喜欢。

赵:无论〈工〉或者〈杀死那个优秀生〉拿首奖,会不会不符合传统对于散文奖首奖的期待?〈工〉明显有很多技术的毛病,但可能要反问的问题是,是不是真的一定要技术毫无瑕疵、或相对少瑕疵,才可以是一篇获奖的作品,但是我们要忽略它的亮点呢?

〈杀死那个优秀生〉对我来说是没问题的,但是我会想,大家看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它是一篇小说,相对没那么符合对散文的期待,可能是一个争议的点。

你如果问我会不会觉得这两篇可能有争议,就觉得〈葬猫〉会好一点,我是不会的。我不会因为这样而摆一篇我不够喜欢的作品认为他是第一。

黄:我自己考虑的点,其实只是文字,题材我觉得可自由写也不会限制。只是文字,在〈工〉、〈杀死那个优秀生〉及〈葬猫〉之间,我觉得文字相对比较好的是〈葬猫〉,但是综合刚才两位讲的,我也觉得选有亮点的作品,就是〈工〉和〈杀死那个优秀生〉,其实我OK啊!

蔡:文字它只要不是有语病,我没有要求它完美,而且现在散文的发展,也不再像传统散文那样子。所以我倒是比较没有那么觉得,一定要选出文字最好的那个人。反而是他里面一些细节,带出来的细腻程度跟思考,对我来讲还是比较重要的。比起来我会觉得,〈工〉和〈杀死那个优秀生〉还是比较能够说服我。

我喜欢〈杀死那个优秀生〉,因为它的亮点跟〈工〉的亮点一样多,只是在亮点一样多的情况下,我就会选择那个表现比较没有要挑剔的。

赵:首奖是〈工〉或〈杀死那个优秀生〉,我都觉得可以,因为〈葬猫〉我比较没有那么喜欢。

蔡:那我是不是可以争取一下〈杀死那个优秀生〉了?

黄:你要争取吗?

蔡:要啊!要争取!现在争取。

黄:题材两篇都很有亮点,技术性来看的话,〈杀死那个优秀生〉比较少技术的问题,但是这两篇放在一起,其实我比较喜欢〈工〉。我决定尊重我们投选的票数,本来〈工〉就是在我前三,〈杀死那个优秀生〉没有在我前三。根据我们的票数,〈工〉是首奖。〈杀死那个优秀生〉和〈葬猫〉是评审奖。

蔡、赵 :OK,可以。

■三位评审对接下来想要参赛的参赛者有什么建议?

黄:对于创作方面其实我没有任何建议跟期望,因为我不想给一些建议,然后下一届大家就朝着那个方向去写。这次我读到比较很多伤害、压力、精神问题,甚至提及自杀的作品。我倒是想对这一群写作的孩子说,大家要好好的活着,你一定要努力撑到世界向你敞亮的那一天。熬过这个阶段,你会看到未来。

蔡:这次的文章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的胆识,包括我们选出来的这个第一第二,我们都蛮认同他们的胆识。就是很无畏,包括不一定会遵循某种文学奖散文应该长成的样子,而长成那个样子,我觉得他们还是有一种很无畏、很任性的精神。我希望他们保持下去吧!文学本来就是可以接受很多,我们日常不能说出口的,一些很黑暗的一面,或者我们觉得很辛苦的一面。这是文学存在的意义,希望花踪可以一直办下去。

赵:花踪文学奖或很多出名的文学奖,会有一些很有才华的写作人获奖,但同时也会有一些很有才华的写作人没有获奖。所以我会想,大家抱著一个怎样的心态去参加文学奖?

如果文学奖是你看到有一个deadline,而去努力,变成你认真创作的动力,这是很好的。拿到奖或者拿不到都很好。但是如果因为“拿奖”这一份众人期待的压力,令到你不再写作,或者因为你得不到奖项,那份挫败感你处理不到,而令你不再写作,那是很难过的。

所以我会希望,参加文学奖的人,会因为参加文学奖而继续写作。

■三位评审对花踪文学奖有什么建议和期许?

黄:今年增设一个评审奖很好啊!以前是一个首奖一个评审奖,现在多一个评审奖,至少有三位得奖者,多一个机会。

花踪新秀散文是很神奇的一组,过去两届的首奖,就是上一届的王晋恒、前一届的陈凯宇,他们都出版了散文集。所以我觉得花踪在推动新生代持续写作跟出书这件事情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甚至是一个指标。我希望可以一直这样维持下去,继续推动一个让更多的新秀被看见、来比武的平台。

蔡:我们之前投票的时候,有一些可能会觉得,也许他挤不进前三,可是我们还是会想提他,就是觉得他其实还是有一些很好的地方,希望他们被看见。

赵:每一个文学奖都很好,写作是一件很孤单的事,所以如果你有被看见或者被肯定的机会,这件事本身已经是很好了。

打开全文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