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圍起來,我們牽起手,你聽不見什麼。”當〈學海之歌〉響起,全國數以萬計的歷代學記都會用不同的方式跟著哼唱,“一日為學記,終生要學習”和“積極主動,勇於負責”的口號,塑造了許多動力青年的精神面貌,培養出無數人才。
今年,星洲日報《學海》學記隊正式迎來四十週年紀念,但邁入不惑之年的學記隊,是否對自身的故事有深入瞭解?柔佛州數名天各一方的“老學記”,為了留住記憶的火種,啟動了柔佛州學記隊歷史計劃,立志寫出學記隊卅餘載火般的詩歌。
根據《星洲日報創刊90週年紀念特刊》記載,星洲日報早在1985年就已開始培養對新聞事業有興趣的中學生加入學記隊伍。第一支學記隊在霹靂州誕生,再陸續擴展至全國各地,如今已邁入第四十載,培養出數以萬計的學生記者,為政治、媒體、文學等各領域注入活水。
柔佛州學記隊歷史計劃召集人馬俊泓說,他之所以會起心動念展開這項計劃,主要是因為本身從小對文史感興趣。在認識了許多宏觀的歷史後,近期開始關注本地更多被忽視的小人物及其背後的脈絡和大歷史。
計劃小組將著手蒐集有關柔佛州學記的文獻,比如從星洲日報總社資料室調閱剪報,以及通過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網站蒐集數字化報章,拍照截圖後將內容整理成文字檔案。
此外,小組還會在線上和線下采訪柔佛州學記隊歷來培養出的重要人物,從專訪中窺探學記歷史,結合報章內容出版成特刊或專書。總務也會蒐集與學記歷史相關的珍貴文物,若收穫豐富可策劃展覽或舉辦講座。目前小組已蒐集到不少剪報和文獻,接下來則需安排採訪工作,預計此歷史計劃將在2025年內完成。
學記隊培育過代代人才
馬俊泓舉例,從過去的報章和網絡文獻發現,學記曾經舉辦過的活動意義非凡。譬如,一份1995年的剪報顯示,柔佛州《學海》聯誼會曾主辦第三屆全柔中學生《青衿》生活營,主辦方在“我們的話”中提及,星洲日報作為熱愛華文華語、族群和文化的報章,願意以身作則,負起鼓勵學子虛心向學的任務。該屆生活營總共錄取141名營員,足見其對青年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他和團隊蒐集的剪報中,不難從學記名單中發現許多當年處於青蔥歲月的學記,如今已經在各自的領域中發光發熱。
“學記在許多中學生的學習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也為社會培養了無數人才,包括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倪可敏、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曾毓林、電視新聞主播陳嘉榮、政治學者黃進發等。為何沒有人去書寫這段歷史呢?作為學記中的後輩,當我發覺以前各州的學哥學姐曾仗義執言地反對不公不義的事件,這股積極主動、勇於負責的精神也深深感染著我,促使我有志於將這些故事記錄下來。”
天各一方 整理學記歷史目標一致
心動不如行動,於是他就開始通過社交媒體找到幾位久未謀面的學記,商談這項學記歷史計劃,“學記一生一起走”的信念讓他成功凝聚了幾位志同道合者一起行事。所謂志同道合者,其實是8位分散世界各地的柔佛州學記,其中有3位分別位於南京、臺灣和英國,成員都有各自的工作或仍在大學就讀,其中一位目前還是星洲日報職員。這幾位Z世代的“老學記”陸續加入團隊,通過線上會議平臺分工合作,整理柔佛州學記隊成立至今的歷史。
目前身處英國的林沋錤,來自寬柔中學,她認為學記隊成立近四十年來所累積的歷史不容小覷。她說,整理學記歷史能為學記帶來更多歸屬感,讓大家瞭解學記隊如何一步一腳印地發展壯大。
她憶述,在中學階段的課堂上也曾學習寬柔歷史,甚至還納入學校考試。“雖然我對寬中的教育理念有意見,覺得需要改善,但是學了寬柔史之後,我覺得寬柔學村就像個大家庭。”通過學習寬柔史,讓她更深入瞭解寬柔的篳路藍縷,以及華社一直以來對寬柔的支持,才有今天的成績。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座標位於北京,同樣來自寬中的邱靖棠也深有同感,她認為歷史記載對一個團體而言很重要。對她而言,這份不領薪水的任務反倒是建構自我價值的管道。儘管不是出身於歷史系,但她也看到這個研究的價值,認為值得參與,經詢問下二話不說便答應加入。她說:“純粹覺得可以做點事情挺好的,我在中國一直有自我接納問題,覺得沒有做到什麼事情,自我價值不高。如果有活動讓我參與,感覺會是挺美好的一件事。”
總結歷史 鑑古知今
當年曾是柔佛州學記聯誼會主席的曾昱程,負責領導、策劃過許多學記活動,包括培訓營和週年慶等大型活動。在同屆學記的友愛支持下,他做起事來如魚得水,也收穫許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讓他時隔多年回憶起學記生涯,依然是滿滿的開心回憶。
曾昱程認為,對當事者來說,瞭解歷史可能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但從經營者的角度來看,歷史是至關重要的。唯有知史才能做階段性總結,有清楚的思路思考一個團體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決定未來的走向,鑑古才能知今。
詢及學記生涯對個人的影響,林沋錤感性地說:“學記在我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些年的回憶,是我多年以後都會很感激的經歷。”
她指出:“學記給我很大的轉折點,讓我學會自己一個人旅行。在新山擔任區長的時候,我曾獨自去了很多地方,這段經歷間接成就現在的我,使我不害怕搬到新的地方,在千里之外的英國也敢於探索,擺脫自己的舒適圈。”
撕開草莓族標籤,青年也能有作為
馬俊泓說,如今很多人認為年輕人不再關心社會議題,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代。他認為,這是以偏概全的說法,每個年代都有關注時事、歷史,願意為目標努力的人。啟動這項研究計劃,可說是與“草莓族”的標籤抗爭,讓社會看到還有人在默默耕耘,銘記歷史。
他希望,各州歷任學記和社會青年也能響應號召,共同參與那些看似“可有可無”卻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情。正如〈學海之歌〉所唱的,“我們要,我們要,抓緊那一把火炬,燃燒熊熊的火。我們要,我們要,抓緊那一把火炬,唱出火般的歌。”
相關報道: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話說】馬大燈籠節:文化傳承與新生力量的結晶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 有活動】周若濤×梁馨元:談一首詩的發聲方式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話說】讓韻律操星光熠熠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活動】朗誦以前,先認真讀懂一首詩 詩人林健文與國賽朗誦冠軍劉巧晴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制服團體聚會 第二屆全國政府中學華文學會幹部研習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