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花踪

|
发布: 9:01am 01/11/2024

散文

毛尖

梁靖芬

决审会议记录

花踪17

黄凯德

马华散文奖

【花蹤17.馬華散文獎決審會議記錄】套路太多,面目模糊——散文重新成問題(上)

记录:叶洢颖

日期:2024年8月25日
時間:下午2時
地點:Zoom線上會議
決審委員:(簡稱“毛”)、黃凱德(簡稱“黃”)、(簡稱“梁”)
記錄:本刊記者 葉洢穎

本屆花蹤文學獎馬華獎共收到131篇作品,經初審評委曾翎龍、彭美君、蘇燕婷選出30篇;再由複審評委翁菀君、施慧敏、許通元選出10篇進入決選。

ADVERTISEMENT

【總體印象及評分標準】

黃:這一屆10篇看下來,最顯著的印象是離鄉歸家的主題佔大半。此外,很多作品延續到了幾年前的疫情,都在回溯。總體而言,無論題材或文字、技術品質都讓我驚喜。我儘量不以任何意念為先,主要是以一個喜歡看散文的讀者角度去切入,順著文字的感覺進入作品的核心情感,進入這個散文的本質。

梁:整體印象比較平,四平八穩的“平”。它們沒有太多風格化的文字,只有一篇比較出彩,其他都很安全。

散文是需要忍耐的文體,你要先耐得住、要想清楚才寫。想不清楚時應該先擱著,否則即使落筆,也只能算是習作或練筆,而不是完整的作品,作者不該抱有僥倖之心。我很看重作品的完整性,散文是要有“結論”的,但這個結論未必是提供答案。它比較像是練功時要有起手式,打完整套功法則要有收勢,我要看你怎麼收。這10篇作品有些像突然完結,可能因為字數限制到了,文章就不太完整,像有太多頓悟在裡頭,讀者卻跟不上,不知它要說什麼。

毛:我的觀點有點相似。這次要評出優勝特別難,因為10篇感覺都差不多,沒有哪篇非得獲選。它們在關鍵詞上也特別相近,回鄉的很多,母親也很多,還有好幾篇不像小說又不像散文的作品。我最近也在評中國類似青年大獎賽的小說,我覺得我看的那些小說和這些散文沒什麼區別,散文的面目變得非常模糊,好像有點真實情感的東西都能算散文類了。到底什麼是散文?這是我們需要重新想一想的事。

這些作品中,〈陌生的經驗〉也好,〈嫁妝〉、〈牆後面的世界〉等等,這些內容你放在小說裡也是行的。因為裡面也出現很多像小說人物的名字,最後降落時卻又沒給人那種結論。那結論是散文應該提供的,就是……我不好說是重拳,但那就是生活中一下會擊倒你的東西,現在它們都像聽到一半也就結束了。

看了這些散文,我不能說我失望,大家的文字其實都蠻好、蠻成熟的。但就是往屆那種在散文中湧現的,能讓你心裡老想著它的感覺沒了。也可能是疫情把我弄麻木了,或者他們分享的疫情經驗,對大家來說也沒什麼特殊性。他們會塑造一種,因為我是影視的,我用濾鏡來說,那是一種灰濾鏡的感覺,但從他們的散文中看不到那種特別的肉身的痛。而如果你是開心的話,裡頭開心的作品很少,好像都顯得人間不值得過的樣子。所以說實在的,這次挺難評。

梁:對,沒有特別出彩的,我到現在也還沒決定哪些應該得獎。

毛:我也覺得很多人可能在學黎紫書,但又沒有黎的那種把控力,和她的那種生命力感。這情況和大陸的寫作也蠻像,就是他們小說也寫成這個樣子,散文也寫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要重新來思考散文到底是什麼,散文應該怎麼寫。“散文”重新變成了一個問題。而且我感覺作者們面目都差不多,有時甚至會覺得是同一個人寫了三篇文章交上來。

黃:我可以補充嗎?原來可以評說得這麼犀利,我剛才有點不敢造次。我想補充,裡頭多篇作品都涉及所謂的大疫之年或疫情,我剛讀到的第一個感想是:這些作品是不是擱置了兩三年?

毛:應該是更早寫的,對吧?

黃:對,那在2024年你還在回溯,而且以好像“剛剛苦過去”這樣的心情來描述,我的感受是有點過時了。

毛:我也有這個感覺。

梁:這可能是因為花蹤的截稿日期長達一年,去年底收的稿件,等了一年才開始評審。

毛:裡頭好幾篇寫到母親,媽媽出場次數特別多,好像這一代人還留在自己的那種小悲痛中,還沒出發。散文其實很需要人格的成長,但現在大量是那種鄉愁、母親,好像他們已經蠻老練,事實上那種情感習得卻都是套路。

當然我可能說得比較殘酷,人家可能都經歷了各自的痛苦,但就是覺得你這種痛,我都在其他地方見過。散文最粗淺的地方,是你至少要讓我能代入到你的感受中去,或代入到你的情境中去。我看完以後卻都覺得,哦,你也這樣,並且也就這樣,“又是一篇這樣的”這種感覺。

【第一輪投票】

評委們決定先投選出4篇作品。毛尖只選出3篇。票數如下——

〈換花〉3票(黃、毛、梁)
〈Pulang,The Road與野東西〉2票(黃、毛)
〈歸去來辭〉2票(梁、毛)
〈鄉雨五滴〉1票(黃)
〈陌生的經驗〉1票(黃)
〈嫁妝〉1票(梁)
〈流沙〉1票(梁)

【得票作品討論】

●〈鄉雨五滴〉

毛:它有點像小說。它倒是有一個結構,散文寫出結構是好的,但內容沒有特別動人。

黃:我不堅持這一篇入選。結構上它有一個非常套式的,像擺盤的姿勢,藉故鄉的五個景點來對應五位故人,非常有趣的是其中一位竟然是安華。感覺上就五個地方、五個人,突然間出現“安華”,當然可能安華之於他的意義是非同凡響的,但我還是會覺得突兀,因為其他都是非常親密,很骨肉相連的人物。當然我不瞭解作者,搞不好安華在政治理想的這個象徵上,跟他非常相連。

結構上它是完整的,這樣取五滴、五景、五人的寫法也比較容易呈現。文字就是剛才提到的四平八穩。

梁:我沒選它也是因為它的佈局太刻意,反而削弱了情感的感染力。此外每次讀到這種“五部”或是“六段”,還是七個什麼的作品,我都會想:為什麼是五呢?為什麼不是另一個數目?那會不會只為了方便拼湊?

還有一點,它說“五滴”,可是五個片段裡的雨都不是小雨,有的更是滂沱大雨或是綿延的雨,那你跟那個“滴”就有點衝突了,套用得比較生硬。

毛:〈鄉雨五滴〉就是用了一個常規的套路來把內容添進去。

●〈陌生的經驗〉

黃:這篇是我最喜歡的,現在只有我選了它,我有點挫敗感。當然,它也犯了我剛才講到的某部分涉及疫情,但我選這篇是因為它的文字節奏跟質感最能打動我。它看似沒有一個很意念化的結構,也不是回家離鄉這樣常見的題材,雖然母親有在他的敘述裡,但也只是做為車裡望後鏡的一個鏡像。可能讀完我們也不知道他到底要講什麼,作者本人可能也不知道,但我感覺他其實觸及一個更加隱蔽的人性關懷。它有點內省,可是又有移情,尤其寫到在城市裡吃飯,看到其他陌生人,有些是來乞討的,這裡頭其實有一個“自我”跟“他者”,內心好像有點……感覺上作者應該是內向的人,內心有點荒涼,是座廢墟,可是他所處的城市又有點冷清。

這樣的寫法很容易陷入一種比較沉淪式的,或是很skeptical(多疑)、很cynical(憤世嫉俗)、很犬儒的狀態,可是他沒有陷入到這個狀態裡頭,最後好像滿足於或者他跟自己的某種拉扯,他找到了很舒服、很溫柔的平衡點。他沒有主題,卻寫了所謂的陌生人的慈悲,這個東西很打動我。

梁:那一段陌生人的慈悲也打動了我,但一閃而過。他通篇像在說一個領會、領悟,卻無法讓人清楚他到底領會了什麼。看起來有很多“我懂的”,可是你到底懂了什麼?

另一個沒選他的原因是句子常磕磕絆絆,也常自相矛盾,不夠細緻。比如第一頁第三段,“進城的路和辦公的地方相隔數十公里的”,最後那個“的”令人摸不著頭腦。後面也有很多這樣的問題,比如第二頁第三段,“此時沒有什麼是高大的,反而是我矮小萎靡”,這有點像語病。因為你說“此時沒有什麼是高大的”,那就意味著現在所有東西都是小的矮的,可是為什麼接著又會用“反而”來說明你的矮小萎靡呢?前面句子的說明下,你的矮小不該是正常的嗎?用“反而”意味著有個轉折,卻沒有,這就讓我困惑。

毛:我剛開始還覺得它的語言有點特殊,但看到後來就覺得是沒有規訓好的語言。我把它打印出來,在上面圈畫了很多,我不知道他是哪裡人,我想,是不是我們處於不同的語言環境,語言表達怎麼會如此不一樣?它就好像謂語不在謂語的位置上,介詞不在介詞的位置上,乍看挺酷的,細看又覺得它需要新的語言教育。他對場景沒有真正的把握,看完以後都是碎片。開始時它有點小說感,還蠻有意思的,但後來又散掉了,零零散散的。有些地方詞彙比較拗口,所以我沒選他。

黃:兩位老師的話,我某程度上都認同。當然,這裡頭牽涉到語言文字的形狀或形態,到底它是不是有嚴格的,所謂標準語法的規定?對這點,就我的寫作經驗來看,我一直持懷疑或保留的態度,所以我覺得我需要為它稍微辯護。

剛才說到,他好像沒領悟到什麼,這裡頭如果用“頓悟”,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道路。其實我們人生或生活裡頭,最常處於的狀態是若有所思。它可能三言兩語也講不清楚,所以用了三四千字試圖展現出所謂的陌生經驗或頓悟的輪廓。讀者就憑藉文字的線索,去親近作者的意念,這我是有依稀領略到的。

毛:最後這一段,“家裡賦予我軀體,以孔洞,我知道她們擁抱的踏實”,這種凌亂的、碎片的寫法,可能對一些人來說蠻時髦的,但我真的不太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梁:我也是。他寫得很吃力,他朦朦朧朧感受到了一點東西,但我會更希望他能盡力用語言表述清楚,即使它是朦朧的,也要把那種朦朧的原因表達出來。

毛:好像感覺到很多詞彙的堆砌。最後一段是典型的例子:“終於明白這裡的時間如何流轉,關於盛放並非常態”。

●〈流沙〉

梁:這個只有我選,但我也不堅持。從完整性來談,它被我歸類為比較完整、沒有太大問題的一篇。但它的不足也在這四平八穩中,有點沉悶。

它的主題是離散,先是敘述者離家到東馬工作,又談了一點沒有國籍的蘇祿人的命運。那主題是清楚的,但作者好像在用命運的對比來寫文章,一邊是自己的離家經驗,對比無國籍的蘇祿男孩裡扎的悲苦命運。我覺得這樣的對比是不平等的,它有點功利。雖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惆悵,但讓我有點不安的正是那種對比的純熟與設計,它的功利性讓我猶豫。

黃:我同意。這篇我試圖讓自己去喜歡,可是總有某部分碰壁,很重要一部分就是那種對比。他有一段寫到接觸病患的家人,說他心裡也有愁苦,可他的愁苦是車子壞了,不能跟著他一起過來,兩相比較之下,是有點可笑的。作者固然有愁苦,可是好像把愁苦化作牢騷。而且知道了男孩的死訊後,他駕著車去到海邊,這樣的寫法過於老套。

毛:它也沒有讓我對它抱太多好感,因為一些表達蠻套路的,包括他寫眼淚就是“珍珠般滾落”;媽媽死後他去描寫,又是“眼淚珍珠般滾落”。我覺得他沒有好好寫,也沒有好好地進入場景,不過是用了一些人生套路去描寫事情。包括一些連接也蠻套路的,都是以離散作收尾,以遠行為依歸,有時接不下去就用一句話來接,例如“人生有時是一趟脫軌的列車,疾行著突然就失控了”,太多這種套路。

散文是非常考驗語言的,這一篇有好些陳詞,你看到三處以後,就會覺得這個作者沒有特殊的感悟。包括哭也都是寫作“哇一聲哭出來”,都是那種成語一樣的表達,跑步都是大汗淋漓,滿天紛飛的黃土,都是這種我們在《讀者文摘》上看了一萬年的詞彙。

●〈嫁妝〉

梁:這也是我選的,〈流沙〉跟〈嫁妝〉的分數一樣。它們都是結構很完整的文章,藉助一個意象,比如說嫁妝到底是什麼,然後循著這意象去寫,去讓它有更多層的意義。但他比較老套,最後雖然很努力地要給嫁妝更深奧的意義,卻還是落入描述母愛的窠臼,令人有點鬱悶。

毛:對,看到最後說“之子于歸,母親為我結上聯繫情感流動的嫁妝,我才真正理解婚禮的意義”,我心裡想:你寫了半天,就弄到這裡面去,這個嫁妝寫和不寫有什麼區別呢?就這樣的感受。

其實它是挺好的題材,如果能寫出一些新東西。但就是沒看到。還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再放個《戰國策》的註釋,這就像當這個文走不下去時,便用一些套路去連接。例如“遺憾是一代接著一代彌補,總有一代會不再有遺憾”;“嫁妝是母親給女兒的祝福,也是母親給女兒未來的保障與信心”,這不是百度文章了嗎?一篇散文出現百度腔,我就覺得有點問題。

黃:我本來以為男性不宜評論這篇作品,但我同意兩位老師講的,他基本上在謳歌母親或傳統的可貴,讀起來有點肉麻。很多參賽者好像還在摸索或學寫散文,或是寫個比較長的三四千字文章的階段。

●〈歸去來辭〉

黃:我沒選它的理由是,10篇裡這篇文氣最凌亂,意念非常跳躍,而且跳躍似乎沒有頭緒。我讀的時候有個很強烈的感受,是這篇作品好像存放了很久,因為它描述從新加坡進入馬來西亞的過程、情境、所接觸到的事物,大概是我十多二十年前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坐快車的經歷。裡頭講到隨身聽,講看到的事物,最後時序上的跳躍,我感覺處理得不太妥當,有點癲狂。

毛:這篇我也是猶豫的。但10篇看下來,這篇讓我感受到年輕人的手感,就是他的用詞也好,包括他對自己的一些題材,裡面的自我人設,你能感受到這是一個蠻年輕的人。

我也同意凱德老師說的,他有跳躍感,確實就是跳來跳去的,但這個跳躍感我還能接受,包括他突然講到“兩廣總督楊琳呈上了奏摺”,是一種有意思的穿越感,因為他接下來就講到自己是“國民型中學八年”,我能感覺到青春在裡頭。雖然它也寫到了疫情,但沒有沉浸其中。

梁:我選這篇起初是因為語感。我很喜歡他段落之間的跳躍,比如第一頁,他說“小桃無主自開花,非洲楝花長如何,我沒見過”,新的一段立刻就接“但我見過世面”,這個跳躍非常漂亮。

他第一頁寫得很好,可越往後就越凌亂,我需要慢慢梳理。我可以梳理出這個作者在新加坡工作,寫他如何搭長途巴士過海關,坐10小時的巴士回吉打。他有很多暗示跟細節,在地人能看出他走到哪裡。剛才毛尖老師說他年輕,可我覺得這作者應該不年輕了。因為他說中二領的助學金是馬化合作社的,說那時的首相是馬哈迪,那應該是1981到2003年間的事,大概是90年代讀的中學吧。他也寫了那年代華文學會辦活動的困難。所以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比較年輕的讀者,我到底讀不讀得懂他在暗示什麼?

這一篇我看了很多遍,做了很多功課。我要去挖清楚他每一段落的暗示與典故。然後發現原來康熙曾下達南洋禁歸令,就是當時下了南洋的商人就不能回到大陸,他寫這個背景,應該也想和現在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人對應起來吧。但後面有一些我也沒辦法解完,例如為什麼突然講了一堆鳥,講鳥話?突然又寫疫情時候遇到一個人,還覺得那人是經濟學家,所以不想跟他談太多抽象的比喻。這個經濟學家的意象到底哪來的?是《小王子》裡那個只顧著數字的經濟學家嗎?我都不確定。可是這種不確定倒沒令我困擾,我就覺得還蠻好玩的,後面甚至還有蘇丹、蕹菜,就是《馬來紀年》裡的典故,他都把它結合了起來。

起初我會想,他到底在寫什麼?可是當我能把它解讀為一個去了新加坡工作而不容易迴歸的馬勞,那種終於回家的過程與心理糾結時,我就放下了很多讀不懂的、梳理不了的暗示,因為它們好像都說得通了,味道通了。

毛:我前面說他很年輕,我沒表達清楚,我就是想說他的那個手感很年輕。這種寫作手感營造出的青春感要比其他作者都強烈。那種文氣會讓你覺得,他有新東西。

黃:我另一個比較強烈的感受是,我主觀揣測,這篇作品搞不好是由三四篇作品拼湊而成的。非洲楝是一部分;從新加坡坐車回馬來西亞,這個回鄉的過程是一篇;兩廣總督、康熙的這個,講他在家鄉看店的經歷又是另一篇,東拼西湊。這種在符號上設下的,引人去揣度的寫法,我也持保留意見。

梁:有個部分我還笑了出來,覺得作者的心虛也太明顯了。就是他自圓其說,強調寫文章要像椅子的榫卯結構那一段。他好像意識到自己文章的缺點,知道自己在拼湊,所以反而直接跟你講他的創作觀:吶,我是在學榫卯的美學哦。作者可能對自己的寫法還不夠自信。(11月5日續完

(備註:馬華散文獎入圍名單——李奕進〈牆後面的世界〉/陳怡廷〈行徑一座象城〉/林日錦〈換花〉/方路〈鄉雨五滴〉/黃俊明〈歸去來辭〉/張津華〈空〉/盧姵伊〈陌生的經驗〉/馬願越〈流沙〉/黃薈如〈嫁妝〉/李宣春〈Pulang,The Road與野東西〉)

相關文章:
【花蹤17.馬華散文獎決審會議記錄】套路太多,面目模糊——散文重新成問題(下)
【花蹤17.馬華散文首獎】林日錦/換花
【花蹤17.馬華散文評審獎】黃俊明/歸去來辭
【花蹤17.馬華散文評審獎】李宣春/Pulang,The Road與野東西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