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的流行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改变了不少人的生活,但也对不少人的思考能力造成负面影响。《中国青年报》较早前进行一项调查,在上千名受访的青年当中,有53.3%认为自己近几年来的语言和文字能力下降,47.1%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词汇量匮乏。
ADVERTISEMENT
专家认为,年轻人出现“词穷”的问题主要是过度依赖“视觉传播”,造成思维模式的变化。比如长期频密接触短视频,使人们习惯使用浅白的网络用语,久而久之,“短平快”的网络语言取代了深度思考,“感官刺激”取代了“理性思考”。
其实短视频的风行与多巴胺脱不了干系,多巴胺就像是大脑的“快乐信使”。当你刷到一个感兴趣的短视频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让你感觉愉悦;当你对下一条短视频的内容感到好奇时,大脑同样在产生多巴胺,让你感到兴奋。这种“奖励”机制,容易让人沉溺其中,为了追求更多的快乐而无法自拔。
多巴胺的分泌是大脑的条件反射,深陷其中的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在何时何地分泌多巴胺。但若了解其中的原理,却可以利用多巴胺效应去操控一个群体,如同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奖池,在奖池中布满各种诱发大脑产生多巴胺的礼物,诱导人们去追逐那无法抵抗的快乐,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短视频就是其中一个庞大的多巴胺奖池。其特性非常符合诱发多巴胺的条件,比如碎片化的信息,节奏快且信息量小,很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获得满足感。
加上性化推荐,大数据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特定的内容,就好像一个量身定制的“快乐贩卖机”,不断投喂你喜欢的“糖果”,让你欲罢不能。
最重要的是,这种娱乐方式的门槛很低,几乎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参与创作和分享。也就是说,享受这种快乐的成本极低,也不需要太多的知识量和技术水平。
所以,短视频的防沉迷机制非常不易,因为这是平台为用户打造的多巴胺奖池,精心设计的算法和投其所好的机制,使人们难以摆脱“快乐陷阱”。若要从中抽身,需要一些既能满足年轻人的娱乐需求,又更健康积极的活动,培养正面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这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引导青少年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而不是一味的禁止使用短视频,却无法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
(星洲日报.砂拉越.评论.作者:郑嘉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