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相信──看到遠方是視野,走向遠方是膽量,抵達遠方是能耐,希望大專院校能夠以認養社區的方式,跟我們一起走入社區,構建成社區的共伴、支持系統,讓鄉鎮也能成為國際交流的場域,讓地方成為培育人才的苗床。
到了我這把年紀,身邊朋友已經有人在開始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大概沒多少人像我一樣,拖著體力已經下滑的軀殼,以及仍常常高昂的意志,抱著執念去想如何讓社會變得更好。我當然知道會被取笑成不自量力,但我想到這些年從一個報導者(《發現大馬》書系作者)到業者(Mari House食農教育基地),再到陪伴者(P Lab),在執行各種地方創生計劃的實踐過程中,看見善用支點也能讓微小力量撬動更大的地方能量,就覺得還需要再努力一些;加上回頭看年紀尚小的女兒,總會對大人為世界留下來的“手尾”萌生莫明的責任感,才會想在仍然還能付出的年紀再多做一些網紅做不到的事。
ADVERTISEMENT
明年,我們會在怡保兵如港這所無圍牆的風土學校,發揮“地方創生實驗室”的精神,開設“地方學”相關的課程和活動,以每月一次、半天、結合“項目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的免費課程(收穫)和社區服務(付出)的組合,開放給青壯年朋友參加。我們期待怡保和周邊大專院校的學生、留鄉青年,乃至全國各地有意願加入學習圈的地方團隊,一起來共學共創,讓地方社區得到實質幫助(社區服務以及學員為社區每年的固定產出),以及自己也變得更好的同時,集結善的力量,擴大成影響圈。
我始終相信──看到遠方是視野,走向遠方是膽量,抵達遠方是能耐;眾志成城,為了推廣地方青年培育的課程,我們希望大專院校能夠以認養社區的方式,跟我們一起走入社區,構建成社區的共伴、支持系統。透過“地方學”,外部的力量(參與者、本地大學、國外USR團隊、地方創生團隊)被引入社區,跟地方居民產生連結,讓鄉鎮也能成為國際交流的場域,讓地方成為培育人才的苗床。
未來,故事力、影像力、轉譯力、設計力、編輯力、策展力、行銷力等各種地方創生技能,會經由各種已經被實踐過的地方創生計劃、國內外的案例,以及不同領域老師的經驗分享中,滋養地方青年;國際視野化成在地行動,地方的問題、解方和契機,在社區這個實驗場內,被實踐、被驗證、被整理成後來者學習的地方學方法論,再往下、往外傳播。
馬來西亞擁有多元、包容的DNA,取他人之長,每一次學習都將是一次灌溉和疊加;大自然與祖先饋贈予我們眾多珍貴的資產,帶著他們留給後代的祝福出發,我們一定有條件創造出更有韌性的新文化、更有生命力的社區。
我們在“地方學”的課堂等你!
活動資訊: |
延伸閱讀: 卓衍豪/從“一日職人”、“地方學”到“風土學校” 卓衍豪/地方學的武功秘笈 卓衍豪/池上學 卓衍豪/路上觀察學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