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旅游

|
发布: 7:00am 04/11/2024

马来西亚

旅游

霹雳

十八丁

火车站

渔村

国内

炭窑

砵威

看见十八丁

鱼港

Port Weld

Ni Siap

【馬來西亞‧霹靂】遊走十八丁漁村,聆聽它的故事

文:家旸

因為繫上老師的推薦,決定前往霹靂州漁村參與“看見十八丁”組織的活動,與一群社區及藝術工作者一起交流。此行之前,我從未去過十八丁。據說,十八丁是個沿海漁村;據說,那裡有紅樹林;據說,它離太平很近;據說……

我對十八丁認識甚少,出發前特意不找太多資料,這是難得能有機會深入社區體驗,所以為自己保留“神秘感”,希望通過當地人的述說,聆聽這片土地的聲音。

ADVERTISEMENT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百年魚港再次被看見

我搭乘同行者的車前往十八丁,這是需要驅車深入才能抵達的沿海漁村。初到十八丁,就感到空氣中有一股沿海村鎮獨有的味道。

我成長於檳城威南的內陸城鎮,近幾年在雪州求學,很少有機會去海邊,更別提漁村了。午餐時的繁華主幹道,幾乎看不見戴頭盔的摩托騎士、空氣中瀰漫著魚貨與海風的氣息,以及老舊房屋與新建民俗結合的街道……漫步在這樣的小村鎮上,有一種親切的感覺。

在同行者的介紹下,瞭解到十八丁已有百年曆史。和許多老社區一樣,這裡面臨人口老齡化、年輕人外流和失去活力等問題。

因此從2014年開始,一群社區工作者發起了“看見十八丁”社區營造活動,旨在活化十八丁社區,讓這座百年漁村再次被看見。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社區就是教室,大地是課堂”,走進讓這座百年漁村,發掘它的魅力。

正式探索前,十八丁總策劃莊白祺向我們介紹了“看見十八丁”這10年來的活動。原來他們已經在環境教育、社區導覽、生態旅行等領域深耕多年。我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看見十八丁”10週年活動重點推廣的“炭路”概念。

所謂的炭路,即“紅樹林+炭窯+生態旅遊+環境教育+體驗”,秉持著“社區就是教室、大地是課堂”的理念,希望在十八丁社區營造10週年之際,重新定義和形塑社區營造的概念。

光聽介紹,我對炭路的概念還是很模糊,不明白這個“路”到底是怎麼回事,也不明白這條路通向何方。直到實際走入十八丁社區後,這個在腦袋裡模樣的概念,才隨著腳步漸漸明朗起來。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走進沒運作的炭窯參觀。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運作中的炭窯溫度極高,不能隨便靠近。

炭路,一條看見新價值的路

我們首先參觀十八丁炭窯工廠。炭窯宛如巨大蒙古包,呈半圓形,靠近正在運作的炭窯時,可以感受到熱氣和燻炭時的酸澀氣息。經過第三代炭窯經營者蔡祺勇的導覽和分享後,才瞭解到黝黑的炭外表不是燒出來的,而是燻出來的。

這裡的木炭採用紅樹林的紅樹為原料,砍伐後需要通過運河和船隻,將紅木運到炭窯工廠旁的小河。經過炭窯熏製後,50噸的紅木最後只能產出10噸的木炭。十八丁木炭品質享譽國際,受到日本、韓國等地客戶的鐘愛。原來我們傳統觀念認知中的夕陽產業,實際上還未消退。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炭窯裡如何排放紅樹也有講究。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砍伐後的紅樹會經由運河及小船運送至工廠。

紅樹的副產品有經過炭窯過程萃取的紅樹木醋液、黑炭肥皂、紅樹林皮染澀等。我有幸參與體驗紅樹林染澀(Ni Siap)工作坊,雖曾聽聞紅樹林樹皮染澀,但從未了解過製作過程,也不知道原來Ni Siap的誕生是因為祖輩為了改進防寒耐穿的衣服。

參觀完炭窯和Ni Siap後,才意識到炭路是一條活用十八丁特色而設計的路程,紅樹林與炭窯更是其中的主角。十八丁的紅樹林為這個漁港村子抵禦潮水侵蝕,同時也為經濟和旅遊提供了價值。紅樹林從數十年前開始規劃了永續種植計劃,這是人與大自然之間互惠的交流。

紅樹林本身就是適合深入探索與體驗環境的學習場域,樹根可以製成木炭,樹皮可以製成樹皮染澀,將這些體驗結合起來,就會成為環環相扣、具有環境教育意義的生態旅遊之旅。

這條炭路不僅僅代表了十八丁社區營造要走的路,也是一條以紅樹林和炭為核心的前路。

對於十八丁在地人來說,這條炭路是回望自己生活的土地時,看見的新價值。它不是純粹形塑一個美麗的景點,而是試圖挖掘這片土地上在地人也認同且引以為傲的面貌,並與其他人分享。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第三代炭窯經營者蔡祺勇。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炭窯工廠也售賣相關產品。

穿梭老街,走一個世代的集體記憶

第二天早上,我們來到十八丁的主幹道,在當地人都去的茶室吃早餐。飯後,在地人王凌翠帶我們去看鄰近的一座石碑:火車站石碑。石碑上用了英文、爪夷文、淡米爾文和中文寫下了“砵威”()。

這裡曾是馬來西亞最早的火車站,過去銜接太平與十八丁的鐵道,也是馬來西亞第一座鐵道。儘管現在鐵路不再使用,但石碑與十八丁人對火車站的記憶被保存下來,例如附近的一家海鮮餐館,就叫做十八丁火車站海鮮村。

接著走訪十八丁老街區,在連接十八丁與過港的天橋上俯瞰漁村,聽凌翠講述歷史。我們還穿越老街和城鎮,聆聽這座村鎮的在地故事。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凌翠提及十八丁常年面臨水災問題,所以傢俱尤其電器都會堆高。即使經常淹水,他們早已習慣,這讓人看見了十八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精神。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穿越十八丁街區,聆聽這座村鎮的在地故事。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擁有百年曆史的砵威火車站石碑。

思索社區營造的前路

走街後我們一行人集合,開始就兩天的活動發表感想,尤其針對十八丁社區再造的部分討論、獻計。

我們聽說即便是十八丁在地人,也甚少到炭窯,甚至有一些年輕人,是因為學校行程才初次參觀炭窯。十八丁的木炭在國際享有聲譽,但在地人對炭窯的認識與認同感卻並不多。有藝術家提議,讓學生在校園裡製作迷你炭窯,雖然無法用來熏製木炭,但可以用來製作批薩等食品,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何樂而不為?

又有人提議,也應該重點推薦Ni-Siap,讓十八丁主婦一起學習Ni-Siap,製作個性化產品,貼補家用之餘,還能打造新的十八丁品牌。隨著討論越發熱絡,越來越多的點子被提出,宛如一顆顆被點亮的燈泡,照亮了“看見十八丁”10週年的前路。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體驗紅樹林皮染澀。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經過染澀的布料,曬乾後就能使用。

願意堅持下去的人最可貴

身為媒體系學生,過去曾參與過一些社區活動,也採訪過一些社區工作者,瞭解他們在這條路上的奮鬥有多麼不容易。不止一個受訪者提過,在社區營造和藝術文化領域,馬來西亞的腳步總是比較慢。我們缺乏相關的人力和資金的挹注,在社區與藝術的道路上努力前行,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在去十八丁的路上,載我一程的藝術工作者丘為榮曾這麼評價“看見十八丁”組織的人:“他們都是一群有大愛的人,願意為別人去行動。”

越是不起眼且不討喜的工作,往往蘊含著別人容易忽視的“必要”,社區工作就是如此,這也是以白祺為首的一群人深根10年之久的工作。

【马来西亚‧霹雳】游走十八丁渔村,聆听它的故事
“看見十八丁”的文宣。
延伸閱讀:
【馬來西亞‧霹靂】以客之名,重新發現怡保
【馬來西亞‧霹靂】行走雨城●錫說太平●探索漁村
【馬來西亞‧霹靂】漫步皇城江沙,閱讀時光的歷史
【馬來西亞‧霹靂】柏隆皇家公園大自然之旅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