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收到官方信函告知徵地之前,麻油廠掌舵人胡泉忠已有遠見,在峇都喼工業區買下新廠,著手籌備搬遷事宜,所以搬廠過程也無須拖沓。
跟隨林金印走出廟外,步行到不遠處的一片空地。空地如今屬政府管轄,周圍圈起籬笆,裡頭雜草叢生。那是老字號——胡泉益麻油廠的舊址。
ADVERTISEMENT
早在收到官方信函告知徵地之前,麻油廠掌舵人胡泉忠已有遠見,在峇都喼工業區買下新廠,著手籌備搬遷事宜。“畢竟增江舊廠用了幾十年,很舊了,地也不太夠。”
1928年,胡泉益麻油廠由胡泉忠祖父於泗巖末創立,在緊急狀態頒佈時期搬入增江新村。入住新村時,胡泉忠大約10歲,工廠已由父親接手。
增江舊廠是住家式工廠,常年保留木板建築的質樸外觀。放學回家,胡泉忠與兄弟姐妹得幫忙父親裝瓶、貼標頭。“都是手工的,一瓶一瓶裝,有時趕不完,曾經試過開燈做到晚上11點。”起初沒有工資,也沒有怨言,“後來爸爸一個月給我們15塊,都很開心了。”
早期,據胡泉忠所知,全馬只有約莫5間麻油廠,其中3家位於雪隆一帶。麻油廠當時規模不算太大,哥哥跑外務,走遍全馬推銷麻油,胡泉忠則負責內勤。
一瓶麻油的生產並不簡單,從芝麻的翻炒、壓榨、過濾、沉澱,到裝瓶,需要至少3天時間。“以前我們生柴炒,火沒那麼烈,比較慢。”沒有機器的年代,“很燥熱,很多油煙,我們必須忍受,比較辛苦。”可他也說,麻油純正的味道是否香濃,取決於炒磨的功夫與經驗,炒得不夠味道不香,翻炒過度便多了苦味。
起風時,途經麻油廠外的小徑,麻油香會撲鼻而來。“大家來到都說很香,但我們從小到大都在麻油廠,聞不到了。”胡泉忠笑說。
1983年,父親逝世後,邁入而立之年的胡泉忠繼承祖傳生意,沿用香炒麻油的傳統做法,保存古早味,同時引入機械提高生產量。今年已經80歲的他,從不抗拒創新和改變,在家人仍在顧慮時,大膽買下新廠,提早裝修,想著將來應付日趨穩定的銷量。“所以後來聽到政府來信說要搬走,也沒那麼怕。”搬廠過程也無須拖沓。
2016年10月,峇都喼新廠正式啟動,面積比增江舊板屋多了一半,廠內使用的機器也更先進,“現在用機器裝瓶,一次裝6瓶,一天可以裝幾千瓶;不像我們小時候,一支一支人手裝。”
舊板屋拆掉後,胡泉忠如今定居甲洞,“沒住增江了,搬了就一人一路了。”在他的記憶裡,增江新村以前全是這樣的古式板屋,“現在很多磚屋、高樓。”
得天獨厚三代同堂,文物館記載開埠史
時代真的已經不同,但這番景象也得益於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
位於甲洞華小二校的甲洞文物館,記載甲洞和增江的開埠歷史。館長黃孝居指出,與其他新村不同,青年人紛紛出走,獨留老人小孩在老家;而增江位於城市中心,“所以很多家庭都是三代同堂住在一起,年輕一代也會把屋子翻新。”
作為全馬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華人新村,黃孝居認為,增江有潛力發展成旅遊地區,“值得更多人來參觀”;這也是他目前卸任甲洞華小二校校長一職後,正在積極推動的事。
相關報道: 【增江新村志/01】列車駛過,戲臺閉幕,增江新村消失的風景線 【增江新村志/02】戲臺拆除,大戲落幕,曲終人也散 【增江新村志/04】捷運開通,把什麼載來,又把什麼載走? 【增江新村志/05】增江人的奮鬥故事…… 延伸閱讀: 【太平150週年/01】老建築說故事,訴說太平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太平150週年/02】太平第一個火車站在哪裡?尋找湮沒的火車遺蹟! 【太平150週年/03】熄燈的老店,消失的風景,我們還能留住多少回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