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财经

|

焦点财经

|
发布: 8:23am 05/11/2024

政治舞台

廖志成

安慰剂效应

政治舞台

廖志成

安慰剂效应

廖志成博士 | 看不见的影响力:安慰剂效应在政治舞台上的隐秘力量

廖志成博士 | 看不见的影响力:安慰剂效应在政治舞台上的隐秘力量

(Placebo Effect)是指人们因预期和信念而感受到改善,尽管实际上所接受的刺激并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在政治领域,这种效应也能通过选民的信念、期望和心理暗示来影响他们的投票行为。政治家、政党及其竞选团队往往利用这种心理机制,通过塑造选民的感知来赢得选票。

ADVERTISEMENT

本文将探讨安慰剂效应如何影响投票行为,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明其在不同国家政治环境中的运作。

■政治品牌塑造:心理预期与候选人的形象

在政治领域,候选人就像品牌一样,他们的形象塑造至关重要。安慰剂效应通过影响选民对候选人的预期来发挥作用。选民的信念和期望会影响他们对候选人政策、领导力和品格的判断,即便这些判断未必基于客观事实。

例如,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特朗普作为一位成功商人的形象,尽管在政治领域没有经验,他仍然通过塑造“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激发了大量选民的心理预期。

许多选民认为,凭借他的商业成功背景,特朗普能够“拯救”美国经济并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尽管他的政策细节并不明确,但选民对他的信心基于一种心理暗示:即他作为商人取得的成功必然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国家管理。这种安慰剂效应增强了选民对他的支持,影响了投票结果。

在马来西亚的政治背景下,安慰剂效应也非常明显。在2018年马来西亚大选中,马哈迪以92岁高龄再次竞选首相,并成功带领反对党联盟推翻长期执政的国阵。虽然马哈迪年事已高且曾在位多年,但许多选民依然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能够结束贪污腐败并带来改革。这种信任源自他过去执政期间的声望,尽管他的具体政策计划不一定能彻底解决现有问题,但选民的心理预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人相信,他的回归将是国家改革的象征,进而影响了投票行为。

■政策承诺与信念塑造:安慰剂效应在竞选承诺中的运用

安慰剂效应在政治承诺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竞选承诺往往是一种心理暗示,政党和候选人通过这些承诺来塑造选民的预期和信念。即使这些承诺未必能够完全实现,选民依然会基于心理上的信任做出投票选择。

例如,英国脱欧公投期间,“脱欧派”通过承诺将每周3.5亿英镑的预算重新分配给国家医疗服务(NHS)来激发选民的支持。虽然这一承诺后来被证明是误导性的,但许多选民因这一心理预期而坚定地支持脱欧。他们相信,离开欧盟将为英国带来更大的经济自主权和福利改善。尽管这些承诺的实际可行性存在问题,但心理上的期望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投票选择。

在马来西亚的选举中,类似的承诺也能影响选民的行为。例如,在过去的选举中,政党经常承诺增加对特定群体的补贴或福利,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无论这些承诺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选民往往基于对未来改善的期望,而选择支持这些政党。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这些政策承诺犹如“安慰剂”,他们相信投票给这些候选人可以带来经济上的改善,尽管政策本身可能无法迅速解决他们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选举策略中的稀缺性与危机感:塑造投票紧迫性

安慰剂效应还可以通过稀缺性和危机感来塑造选民的投票行为。通过制造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候选人和政党可以有效地激发选民的行动力。这种策略通过心理暗示让选民感受到,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即投票),他们的生活或国家将受到威胁。

在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双方候选人都通过强调“关键时刻”的重要性来激发选民的紧迫感。拜登的竞选团队强调,选举是“捍卫美国民主的最后机会”,特朗普的团队则强调选举结果将决定“美国的未来是否保持伟大”。双方通过这种语言传递出稀缺性和紧迫感,促使选民认为他们必须参与投票,否则将失去关键的转机。即便选民对候选人的政策了解不多,这种安慰剂效应通过制造危机感,引导了大量选民参与投票。

在马来西亚大选中,类似的策略也很常见。例如,反对党常常通过强调“这是结束腐败的最后机会”来吸引选民,特别是在贪腐问题严重的选区,政党利用这种危机感激发选民的投票热情。通过塑造一种稀缺的“变革时刻”,他们暗示选民,如果错过这次机会,未来可能会更糟糕。这种心理暗示有效地提高了选民的参与率,并在选举中为反对党赢得了更多支持。

■候选人形象与认同感:如何通过安慰剂效应建立选民忠诚度

候选人形象在选民行为中的影响也常常受到安慰剂效应的驱动。选民通常会基于候选人的外表、演讲风格、个人背景等因素做出投票决定,即便这些因素与候选人的政治能力并没有直接关联。通过心理暗示,候选人可以通过形象塑造来赢得选民的忠诚度。

候选人种族宗教背景成投票关键因素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17年大选中成功塑造了“年轻、改革者”的形象,尽管他在竞选时并没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许多选民仍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能够带领法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马克龙通过一系列公开演讲和媒体曝光,强化了他作为改革推动者的形象。尽管他的具体政策可能并没有显著超出其他候选人,但这种形象塑造的安慰剂效应使得选民相信他的领导力和愿景,最终帮助他赢得了选举。

在马来西亚,候选人的种族和宗教背景常常成为选民决定投票的关键因素。例如,伊斯兰党的候选人通常会强调他们的宗教背景和信仰,通过塑造一种虔诚的形象赢得马来穆斯林选民的支持。

尽管这些候选人在某些政策问题上并无明显优势,但通过安慰剂效应,他们成功地让选民相信,支持他们就是支持伊斯兰价值观和马来人的权益。这种心理暗示建立了选民对候选人的忠诚度,使得候选人在竞选中获得持续的支持。

■社交媒体与安慰剂效应:信息过滤与心理暗示

社交媒体在现代选举中的作用也大大增强了安慰剂效应的影响力。选民通过社交媒体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根据他们的兴趣和偏好定制的,这种信息过滤机制让选民对特定候选人或政党的支持更加坚定。通过心理暗示和定向广告,社交媒体能够强化选民的信念,即他们支持的候选人是最正确的选择。

例如,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的竞选团队通过大量定向广告,针对特定群体(例如蓝领工人和农村选民)传递信息,暗示特朗普是他们的唯一选择。这种广告的设计利用了选民的经济焦虑和对政治精英的不信任,成功地在选民心中建立了“特朗普能带来变革”的心理预期。这种信息过滤让选民几乎只接收到与其既有信念一致的内容,强化了他们的投票决定,充分体现了安慰剂效应的力量。

发布针对特定群体定制化信息

在马来西亚,社交媒体同样成为政治宣传的重要平台。竞选团队通过发布针对特定群体的定制化信息,暗示某位候选人更能代表选民的利益。例如,巫统经常利用社交媒体向马来选民传递他们作为马来人保护者的形象,利用这种心理暗示巩固选民基础。通过社交媒体的定向信息流,选民的信念被不断强化,最终决定他们的投票行为。

安慰剂效应在政治投票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塑造选民的心理预期,候选人和政党可以影响选民的决策,无论实际政策或候选人的能力如何。定价策略、形象塑造、稀缺性与危机感的利用、社交媒体的定向信息流等,都通过心理暗示增强了选民对某些候选人的信任和支持。

理解安慰剂效应对投票行为的影响有助于候选人和竞选团队设计更加有效的选举策略,同时也提醒选民在面对政治信息时保持理性。通过识别并分析这些心理暗示,选民可以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