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财经

|

焦点财经

|
发布: 8:23am 05/11/2024

政治舞台

廖志成

安慰剂效应

政治舞台

廖志成

安慰剂效应

廖志成博士 | 看不見的影響力:安慰劑效應在政治舞臺上的隱秘力量

廖志成博士 | 看不见的影响力:安慰剂效应在政治舞台上的隐秘力量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是指人們因預期和信念而感受到改善,儘管實際上所接受的刺激並沒有任何實質性作用。在政治領域,這種效應也能通過選民的信念、期望和心理暗示來影響他們的投票行為。政治家、政黨及其競選團隊往往利用這種心理機制,通過塑造選民的感知來贏得選票。

ADVERTISEMENT

本文將探討安慰劑效應如何影響投票行為,並結合具體的例子說明其在不同國家政治環境中的運作。

■政治品牌塑造:心理預期與候選人的形象

在政治領域,候選人就像品牌一樣,他們的形象塑造至關重要。安慰劑效應通過影響選民對候選人的預期來發揮作用。選民的信念和期望會影響他們對候選人政策、領導力和品格的判斷,即便這些判斷未必基於客觀事實。

例如,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特朗普作為一位成功商人的形象,儘管在政治領域沒有經驗,他仍然通過塑造“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激發了大量選民的心理預期。

許多選民認為,憑藉他的商業成功背景,特朗普能夠“拯救”美國經濟並解決長期存在的問題。儘管他的政策細節並不明確,但選民對他的信心基於一種心理暗示:即他作為商人取得的成功必然能夠轉化為有效的國家管理。這種安慰劑效應增強了選民對他的支持,影響了投票結果。

在馬來西亞的政治背景下,安慰劑效應也非常明顯。在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中,馬哈迪以92歲高齡再次競選首相,併成功帶領反對黨聯盟推翻長期執政的國陣。雖然馬哈迪年事已高且曾在位多年,但許多選民依然對他寄予厚望,認為他能夠結束貪汙腐敗並帶來改革。這種信任源自他過去執政期間的聲望,儘管他的具體政策計劃不一定能徹底解決現有問題,但選民的心理預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許多人相信,他的迴歸將是國家改革的象徵,進而影響了投票行為。

■政策承諾與信念塑造:安慰劑效應在競選承諾中的運用

安慰劑效應在政治承諾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競選承諾往往是一種心理暗示,政黨和候選人通過這些承諾來塑造選民的預期和信念。即使這些承諾未必能夠完全實現,選民依然會基於心理上的信任做出投票選擇。

例如,英國脫歐公投期間,“脫歐派”通過承諾將每週3.5億英鎊的預算重新分配給國家醫療服務(NHS)來激發選民的支持。雖然這一承諾後來被證明是誤導性的,但許多選民因這一心理預期而堅定地支持脫歐。他們相信,離開歐盟將為英國帶來更大的經濟自主權和福利改善。儘管這些承諾的實際可行性存在問題,但心理上的期望已經影響了他們的投票選擇。

在馬來西亞的選舉中,類似的承諾也能影響選民的行為。例如,在過去的選舉中,政黨經常承諾增加對特定群體的補貼或福利,尤其是在農村地區。無論這些承諾是否具有實際操作性,選民往往基於對未來改善的期望,而選擇支持這些政黨。對於低收入群體來說,這些政策承諾猶如“安慰劑”,他們相信投票給這些候選人可以帶來經濟上的改善,儘管政策本身可能無法迅速解決他們面臨的結構性問題。

■選舉策略中的稀缺性與危機感:塑造投票緊迫性

安慰劑效應還可以通過稀缺性和危機感來塑造選民的投票行為。通過製造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候選人和政黨可以有效地激發選民的行動力。這種策略通過心理暗示讓選民感受到,如果不立即採取行動(即投票),他們的生活或國家將受到威脅。

在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雙方候選人都通過強調“關鍵時刻”的重要性來激發選民的緊迫感。拜登的競選團隊強調,選舉是“捍衛美國民主的最後機會”,特朗普的團隊則強調選舉結果將決定“美國的未來是否保持偉大”。雙方通過這種語言傳遞出稀缺性和緊迫感,促使選民認為他們必須參與投票,否則將失去關鍵的轉機。即便選民對候選人的政策瞭解不多,這種安慰劑效應通過製造危機感,引導了大量選民參與投票。

在馬來西亞大選中,類似的策略也很常見。例如,反對黨常常通過強調“這是結束腐敗的最後機會”來吸引選民,特別是在貪腐問題嚴重的選區,政黨利用這種危機感激發選民的投票熱情。通過塑造一種稀缺的“變革時刻”,他們暗示選民,如果錯過這次機會,未來可能會更糟糕。這種心理暗示有效地提高了選民的參與率,並在選舉中為反對黨贏得了更多支持。

■候選人形象與認同感:如何通過安慰劑效應建立選民忠誠度

候選人形象在選民行為中的影響也常常受到安慰劑效應的驅動。選民通常會基於候選人的外表、演講風格、個人背景等因素做出投票決定,即便這些因素與候選人的政治能力並沒有直接關聯。通過心理暗示,候選人可以通過形象塑造來贏得選民的忠誠度。

候選人種族宗教背景成投票關鍵因素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2017年大選中成功塑造了“年輕、改革者”的形象,儘管他在競選時並沒有豐富的政治經驗,許多選民仍對他寄予厚望,認為他能夠帶領法國走向現代化和繁榮。馬克龍通過一系列公開演講和媒體曝光,強化了他作為改革推動者的形象。儘管他的具體政策可能並沒有顯著超出其他候選人,但這種形象塑造的安慰劑效應使得選民相信他的領導力和願景,最終幫助他贏得了選舉。

在馬來西亞,候選人的種族和宗教背景常常成為選民決定投票的關鍵因素。例如,伊斯蘭黨的候選人通常會強調他們的宗教背景和信仰,通過塑造一種虔誠的形象贏得馬來穆斯林選民的支持。

儘管這些候選人在某些政策問題上並無明顯優勢,但通過安慰劑效應,他們成功地讓選民相信,支持他們就是支持伊斯蘭價值觀和馬來人的權益。這種心理暗示建立了選民對候選人的忠誠度,使得候選人在競選中獲得持續的支持。

■社交媒體與安慰劑效應:信息過濾與心理暗示

社交媒體在現代選舉中的作用也大大增強了安慰劑效應的影響力。選民通過社交媒體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根據他們的興趣和偏好定製的,這種信息過濾機制讓選民對特定候選人或政黨的支持更加堅定。通過心理暗示和定向廣告,社交媒體能夠強化選民的信念,即他們支持的候選人是最正確的選擇。

例如,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特朗普的競選團隊通過大量定向廣告,針對特定群體(例如藍領工人和農村選民)傳遞信息,暗示特朗普是他們的唯一選擇。這種廣告的設計利用了選民的經濟焦慮和對政治精英的不信任,成功地在選民心中建立了“特朗普能帶來變革”的心理預期。這種信息過濾讓選民幾乎只接收到與其既有信念一致的內容,強化了他們的投票決定,充分體現了安慰劑效應的力量。

發佈針對特定群體定製化信息

在馬來西亞,社交媒體同樣成為政治宣傳的重要平臺。競選團隊通過發佈針對特定群體的定製化信息,暗示某位候選人更能代表選民的利益。例如,巫統經常利用社交媒體向馬來選民傳遞他們作為馬來人保護者的形象,利用這種心理暗示鞏固選民基礎。通過社交媒體的定向信息流,選民的信念被不斷強化,最終決定他們的投票行為。

安慰劑效應在政治投票行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塑造選民的心理預期,候選人和政黨可以影響選民的決策,無論實際政策或候選人的能力如何。定價策略、形象塑造、稀缺性與危機感的利用、社交媒體的定向信息流等,都通過心理暗示增強了選民對某些候選人的信任和支持。

理解安慰劑效應對投票行為的影響有助於候選人和競選團隊設計更加有效的選舉策略,同時也提醒選民在面對政治信息時保持理性。通過識別並分析這些心理暗示,選民可以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做出更加明智的選擇。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