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活力名家

|

豪古一派

|
发布: 9:00am 05/11/2024

林家豪

豪古一派

吉隆坡仙四师爷庙

从宗教到非遗

潮汕英歌

台山浮石飘色巡游

闽南游神

林家豪/從宗教到非遺

作者:林家豪

在馬來西亞,我們經常認為許多來自福建及廣東地區的民間信仰與傳統民俗都原汁原味地被傳承保留下來,這點並無異議。但每當問起家中長輩或廟宇負責人相關細節時,往往不是語焉不詳,就是簡單回答前人都是這麼做照搬就是。但如今華社普遍學歷不低,倘若依然含糊帶過,恐怕……

被譽為“中華戰舞”的英歌,如今在潮汕地區廣受年輕人青睞。

最近吉隆坡市中心有件大事發生,那就是奉祀老吉隆坡守護神的仙四師爺廟舉辦祈安大醮與遊神。

ADVERTISEMENT

吉隆坡仙四師爺宮建於1864年,今年正好160週年,見證了吉隆坡從廢墟到大都會的歷史發展過程,可以說是吉隆坡的城隍廟,其中主祀的仙四師爺更是不少老吉隆坡人心中的守護神。

根據過去的報道與文獻材料,吉隆坡仙四師爺廟最早一次鑾遊可追溯到1887年,參與遊神者多達4萬人。但也因為當時的參與人數實在太多,加上隨著吉隆坡的發展,交通擁堵成為嚴重的問題,所以廟方在1961年舉辦了最後一次鑾遊後,就改為廟內慶祝。這一次的遊神,可說是闊別63年以後再次恢復其傳統。

由於上兩週我到南京上課,加上游神當天晚上正好碰上華總十大義演籌款晚宴,所以無法親臨現場參與其盛。不過所幸吉隆坡仙四師爺廟拓荒博物館執行員林懇在四五個月前曾來洽談遊神相關的一些想法,最後獻議林連玉基金文保委員會配合遊神舉辦講座,而我則毛遂自薦,定了《從宗教到非遺》這個講題。

為何會是這個題目呢?這得從去年開始說起。在3年疫情衝擊後,2023年總算雨過天晴,中國開始解封,海外來往也漸漸活絡起來。當時在社交媒體上,有一種來自潮汕地區的非遺表演藝術,以整齊澎湃的節奏、生動有勁的表演、妝容各異的外觀,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這種非遺表演藝術叫做英歌。

更沒想到的是,去年5月我到江門參加大灣區大會時,大會準備了許多文化項目,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及台山浮石飄色巡遊這兩項中國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在古代,這類表演藝術一般都會在神明寶誕的遊神隊伍及節慶出現,往往與宗教信仰密不可分。但由於近現代中國發生的新文化運動、“破四舊”運動等將許多宗教(尤其是民間信仰)相關的內容視為封建迷信,甚至潑髒水汙名化,所以在許多外國人眼中都有宗教文化被打壓的刻板印象。然而,眼見本來已經衰落凋零的傳統如今卻生機勃勃,這點讓我不停地在思考。

這組飄色在講述劈山救母的傳說。
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受到重視

無獨有偶,今年年初在社交媒體火出圈的閩南遊神,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閩南地區民間信仰強大的力量及雄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蜂擁而至,為的就是一睹閩南遊神真容。

氣勢蓬勃的閩南遊神。

這一切現象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根據我的觀察,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國政府、整個國家、整個社會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抬頭。

早在二十多年前開始,當時中國剛開始準備崛起,國家精力都集中於經濟與物質發展,所以當時流行“藏富於民”,鼓勵有能力的民眾先將市場上流通的珍貴文物收藏起來,掀起一股收藏熱。

但如今卻大不相同,近年來的博物館熱與考古熱,讓原本遙不可及的博物館與考古工作走進公眾的視野,社會大眾的文物意識隨之提升,過去的旅遊模式也漸漸走向深度文化旅遊。現在中國各大城市每逢週末和節假日,爆滿的除了主題樂園及餐廳外,就是博物館。許多著名博物館即使已改為預約制,但依然一票難求,比演唱會票還難搶。

而非遺正是現在中國非常重視的文化資源與全民財富,如何發掘、如何運用、如何傳承、如何推廣成為眾人思考的問題。就連近年許多爆款電視劇中都不乏非遺的蹤影,比如《延禧攻略》中的絨花、《夢華錄》中的宋代點茶和鬥茶、《去有風的地方》則帶火了雲南白族的刺繡與扎染等等。

“有拜有保庇”、“老爺保號”,在生活與民間信仰息息相關的閩南及潮汕地區,各種與宗教信仰相關的民俗終於可以非遺的面貌正名,重返我們的生活。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

在馬來西亞,我們經常認為許多來自福建及廣東地區的民間信仰與傳統民俗都原汁原味地被傳承保留下來,這點並無異議。但每當問起家中長輩或廟宇負責人相關細節時,往往不是語焉不詳,就是簡單回答前人都是這麼做照搬就是。這我們不能責怪前人,畢竟他們當中許多都是離鄉背井來謀生的,文化水平不高是常態,我們無法過於奢求。但如今華社普遍學歷不低,倘若依然含糊帶過,恐怕就算不是被認為封建迷信,也無法引起時下年輕人的關注。如此一來,再原汁原味的傳統難免都會面對失傳的困境。

以情況相近的香港為例,香港政府康文署在2014年公佈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並在2017年公佈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香港目前已有12個項目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除了粵劇、涼茶、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及古琴藝術(斫琴技藝)外,其餘8項(長洲太平清醮、潮人盂蘭勝會、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大澳端午龍舟遊湧、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天后誕、黃大仙信俗)都是直接或間接與民間信仰有關。

搶包山,是長洲太平清醮最有代表的項目之一。

因此,我在講座上提出我未來數年的工作方向。首先,我們必須整合資源,展開華社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普查。隨著普查與研究的深入,我們需擬訂馬來西亞華社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從而擬訂分級(國家級、州級)、收錄標準及保護緩急次序。相關清單與操作指南可提呈國家遺產局,對國家遺產審核做出合理建議,甚至可藉此展開跨國聯合申遺等工作。

與中國聯合申遺的送王船,在2020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作名錄。

我相信,我國華社的民間信仰與民俗將是一個非遺大寶庫,所以我們的研究與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大家一起加油!

相關文章:
林家豪/義淨西行取經之路
阿薊/效法馬來人多吃野菜(ulam),可保青春常駐
張麗珠/遠去的渡輪
牛忠/葛蘭、卡門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