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靈再也6日訊)繼去年的亞洲青壯年價值觀調查後,《星洲日報》再度與臺灣《遠見雜誌》、新加坡《聯合早報》及香港浸會大學新聞與社會研究所合作,聯手展開跨國5地民調,藉以瞭解各地民眾在全球動盪局勢下的民意走向。
ADVERTISEMENT
本次線上民調執行期為2024年9月至10月,公開予18歲以上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民眾參與,以下為此民調的分析報告。
其次是其他亞洲國
大馬、新加坡及香港受訪者中,絕大部分認為應優先和中國大陸強化經貿關係,其次才是其他亞洲國家、美國和歐洲,對於日本的重視程度則較低。
大馬受訪者60.6%贊同最應該和中國大陸強化經貿關係,另有18.4%認為是其他亞洲國家,而選擇與美國的人則有9%。(見表三)
“當然,我國政府有在積極吸引中資,但同時也在積極吸引其他國家的投資,尤其是那些想要佈局‘中國+1’的外國投資者。”張永隆說。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項民調主要以中文進行,大馬受訪者主要是透過《星洲日報》填答問卷的本地華裔,因此他認為,民調中的本地受訪者更傾向於選擇應與中國強化經貿關係。
“新加坡和香港的首選是中國大陸並不意外,畢竟他們的最大貿易伙伴都是中國大陸。”
數據顯示,新加坡和香港則分別有50.2%和46.2%的受訪者,支持應優先跟中國大陸強化經貿關係的立場。
新加坡受訪者接著選擇的是其他亞洲國家(20.2%)、美國(14.9%)、歐洲(4%)和日本(1.6%)。香港數據則美國(17.7%)、歐洲(12.2%)、其他亞洲國家(7.8%)和日本(6.3%)。
中臺:應與美強化經貿關係
選項中,近半數、42.8%的中國大陸受訪者認為,他們最應該與美國強化經貿關係,其次才是歐洲(23.2%)和其他亞洲國家(16.4%)。
臺灣受訪者(28.9%)同樣認為,最應該與美國強化經貿關係,然後是中國大陸(26.2%)、其他亞洲國(18.1%)、歐洲(11.9%)和日本(9.7%)。
因應政經局勢萬變
71.2%大馬人選經濟自強
關於如何應對國際政經環境變化,除了新加坡受訪者認為“加強區域合作”最為重要之外,其餘4地受訪者皆認為“強化經濟發展”最重要。(見表二)
高達71.2%的大馬受訪者認為,強化經濟發展是應對國際政經環境變化的最佳方法,顯示多數大馬人相信,在局勢環境瞬息萬變下更得想辦法經濟自強。
獅城人更重視加強區域合作
另一方面,相比加入國際或區域經濟組織,新加坡受訪者更加重視加強區域合作(63.7%),此民調結果亦跟新加坡目前的外交經濟政策立場相符。
例如,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在今年10月出席東盟系列峰會發言時,就多次著力於推進東盟與對話夥伴國的經濟合作,包括加強在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他也在“東盟+3”峰會上敦促東盟與中國、日本與韓國強化供應鏈連接。
馬新重視維持政治中立
此外,大馬和新加坡受訪者把“維持政治中立”排名在第二重要,此數據其實也符合東盟成員國一直以來對外保持的國際立場。
其他3地,即中國大陸(50.2%)、香港(41.7%)和臺灣(50.9%)的受訪者則把“加強區域合作”列明第二位;中國大陸也有近一半、即42.5%的受訪者關注到開放人才交流的重要性。
36.8%大馬人想到獅城發展
民調顯示,大馬、中國大陸及臺灣受訪者最希望到“新加坡”發展,而香港和新加坡受訪者的最理想發展地是“中國大陸”,包括前往投資與工作(見表四)。
新加坡國土面積雖小,但在五地中擁有最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吸引外資和人才方面具備優勢。2024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中,新加坡也位居榜首,獲評為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
作為鄰國,大馬受訪者36.8%嚮往到新加坡發展,接著是中國大陸(26.3%)和紐澳(18.5%),也有15.7%最希望到臺灣就業;想飛往日本和美國的大馬受訪者則各有8.8%,另5.9%選擇香港和澳門。
獅城人35%想到中找機會
同樣把新加坡列為首選發展目的地的還有中國大陸(37.8%)和臺灣(29.3%)的受訪者;至於新加坡受訪者,35%的人希望到中國大陸尋找機會,另26.7%想留在國內發展,想飛往美國者則有13.6%。
獅城也是首選留學地點
在多數大馬受訪者眼中,新加坡除了是最佳發展地,也是首選的留學地點(46.8%)。其次是中國大陸佔36.7%。
儘管臺灣和日本距離更近,但大馬受訪者較多希望到紐澳(29.7%)、歐洲(28%)和美國(21.1%)求學,選擇臺灣和日本的人分別有16.6%和11.8%(見表五)。
獅城人留學 傾向選2大經濟體
新加坡受訪者最多人選擇留在本地求學,達47.4%。若是海外留學,較多人希望到中國大陸(34.3%)和美國(32.2%),即世界前兩大經濟體。
其他數據方面,超過一半的中國大陸受訪者希望到美國留學,達52.7%,高於嚮往澳洲國家、新加坡等地;香港有三分之一受訪者希望到中國大陸求學,是所有選項中投票率最高的,然後才是歐美國家和紐澳。
臺灣受訪者中,同樣是最多人希望到美國求學(47.7%),接著才是歐洲國家、新加坡、日本、紐澳和中國大陸。
5地互評:新加坡表現最好
大馬年輕人穩定不突出
在年輕世代的國際表現上,5地受訪者都認為新加坡表現最佳(7.34分),其次是中國大陸(6.28分)、香港(5.89分)、馬來西亞(5.88分)和臺灣(5.55分)(見表六。)
大馬受訪者將中國大陸年輕世代的國際表現列名第二,自評本國年輕世代表現則排在第四。除了香港受訪者給臺灣年輕世代第四名之外,其餘各地受訪者給臺灣年輕世代的國際表現評價偏低,包括臺灣也自評為第五名。
陳美萍:缺具廣泛影響力人物
對此,蘇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學道德、公民教育及品格發展系副教授陳美萍向本報表示,受訪者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年輕世代表現的評分,不僅取決於該地年輕一代在國際舞臺上的能見度和存在感,還反映他們對其未來發展潛力的整體評估。
她說,大馬整體得分為5.88分,排名第四,即各地給出的評價相對一致,無極端評分,這種一致性顯示了國際社會對大馬年輕世代的“平穩”看法,其特點是“穩定但不突出”的國際形象。
“在受訪地區中,大馬年輕一代通常被認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語言優勢及較為開放的國際視野,與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因歷史和政治意識形態而產生的複雜關係相比,馬來西亞的外交立場更為平衡,較容易獲得各國的接受。
“大馬年輕人的國際形象雖然穩健和平和,但缺乏突出的競爭優勢,年輕世代仍缺乏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標誌性人物,從而限制了他們在國際上引領作用。”
年輕人領域主要在體育、文化和科技創新方面。她舉例,我國羽毛球選手多次斬獲奧運銀、銅牌,展現出馬來西亞體育精神,但尚未獲得奧運金牌;文化和演藝界也有一些為中、港、臺、新民眾所熟悉的人物,惟始終缺乏具有廣泛影響力或話語權的標誌性人物,以推動馬來西亞的國際認同;科技創新方面,我國年輕世代更需加速努力以縮小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獅城人才發展體系更成熟
“相比之下,新加坡獲得一致高度認可,這種評分差異可能是因為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和人才發展體系更為成熟、受到更高的信賴。”
反之,大馬的得分顯示出其在人才培育機制、國際競爭力和國家品牌形象方面仍落後於其他地區。
陳美萍強調,在討論年輕世代的國際表現時,大馬可能要問的問題是“天才為何成群地來”。“這涉及如何營造一個開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圍,以及在教育體系、人才激勵政策、資源分配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環境和機制。”
大馬人認為臺社會進步最佳
在社會進步表現方面,5地受訪者認為新加坡最佳(3.84分)、其次是臺灣(3.26分)、馬來西亞(2.88分)、中國大陸(2.60分)及香港(2.42分)。
大馬受訪者認為臺灣的社會進步表現最好,接著是新加坡、大馬、香港、和中國大陸。新加坡受訪者則最有自信,認為本地社會進步表現最好,但也給予我國不錯評分,後依序是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見表七)
對此,張永隆認為,這或許顯示大馬受訪者除了關心經濟機會外,也關心政治自由,社會風氣自由等。
除中國大陸受訪者認為我國社會進步表現最差以外,其他四地受訪者都將大馬評為第二或第三名。
教育人才政策超低分
社會發展潛力 馬排第四/主
由8個指標進行的5地社會發展潛力比較中,以新加坡第一(6.67分)、香港第二(6.61分)、臺灣第三(5.86分)、馬來西亞第四(4.96分)及中國大陸排第五位(4.14分)。
當中“經濟現狀與發展”是大馬、香港和臺灣表現最突出的構面,新加坡在“經貿政策與教育政策”的表現最突出,而中國大陸表現最突出的是“世代信任與專業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大馬受訪者在教育政策、專業人才充足的兩項評分中給出了4.10和3.98的超低分(見表八)。
族群資源分配存爭議
陳美萍分析時指出,這個低分數並不令人意外。
她說,大馬華人對國家教育及人才培育政策長期以來少有正面評價,原因包括教育政策在族群間資源分配上存在爭議,其次是從小學到大學,大馬教育體系面臨諸多瓶頸、官僚體制臃腫、改革步履蹣跚。
“國際教育評估(如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結果也顯示,馬來西亞學生的整體表現常常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即便政權輪替,教育政策也未有顯著突破或進步,可能更令民眾氣餒。”
她提及,大馬政府近期積極推動技職教育與培訓(TVET)發展,反映了人力市場需求與教育供給間的錯配。惟強調,僅將TVET視為“弱勢群體的出路”存在盲點。
她認為,政府發展TVET需更加重視技術型人才的核心價值,努力使其成為社會廣泛認可的職業發展路徑,而非次等選擇,若始終侷限於低端人才的培養,將難以在產業升級中發揮關鍵作用,也無法緩解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
不同世代信任程度
大馬人自打5.16分
在不同年齡世代信任程度的題組中,大馬受訪者打出5.16分的自評。陳美萍分析指,馬來西亞樣本數據中超過45歲的受訪者佔比達51.3%(363人),反映了主導評分的中老年群體對其他世代的信任程度處於中等水平(見表八)。
“世代信任是在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結果,它不僅涉及價值觀層面,也涵蓋能力和科技適應方面。
“一個社會對年輕人的信任往往同時呈現出一種矛盾心理,一方面感嘆‘一代不如一代’反映中生代對年輕人未來表現的擔憂,另方面也明白‘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社會發展規律,不得不承認社會進步必然需要新生力量來推動發展。”
她分享,世代信任不僅建立於個人互動經驗,更取決於對社會於制度及文化風氣的信心和期待——當人們對社會制度運作和文化發展方向越有信心,就越能樂觀看待世代交替的公平與合理。
她總結,馬來西亞在這項調查中各項指標得分都在5分左右,顯示對未來世代交替的一種謹慎保守的觀望態度,既不過分負面,也不敢過於樂觀。
▸執行單位:遠見民意研究調查統籌
▸調查來源:《遠見民意研究調查》、《聯合早報》、《星洲日報》、香港浸會大學新聞與社會研究所
▸民調對象:亞洲五地18歲以上民眾
▸區域: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
▸方式:網絡自填問卷(僅呈現受訪者整體意見趨勢,不宜推論至各地全體民眾意見)
▸有效份數:中國大陸5430份、香港600份、馬來西亞708份、新加坡830份、臺灣915份
▸執行日期:2024年9月至10月
*由於大馬受訪者多是通過《星洲日報》平臺填寫問卷,因此絕大部分受訪者為大馬華裔,因此觀點傾於大馬華裔價值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