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迪國際大學商業與傳播學院的高級講師阿索漢瓦蘇迪萬(Asokan Vasudevan)教授,進行了一項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大學生在校期間常被忽視的挑戰。他的研究題為《評估大學三年級心理學學生的非功能性態度及干預計劃的開發》,探討某些態度如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並提出瞭如何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創新方法。
學生在心理態度方面呈多元表現
學生在大學生活中不僅面臨學術壓力,同時還需應對情感和個人層面的挑戰。這一轉折期極易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若未及時應對,可能會影響他們的長期生活觀念與心理健康。阿索漢教授的研究深入探究這些細微但至關重要的態度,揭示如何在支持或阻礙學生心理健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ADVERTISEMENT
此次研究對象為105名大學三年級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研究結果既耐人尋味又富有啟發。通過使用“非功能性態度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 Scale, 簡稱DAS),研究揭示學生在心理態度方面的多元表現,既有健康的價值觀,也存在令人擔憂的傾向。儘管大多數學生在認同、愛和成就等方面表現出良好的自我價值感,但在“自我優越感”和“全能感”等態度上卻顯示出更明顯的心理隱患。
例如,“自我優越感”是一種未經努力便理應獲得特殊待遇或獎勵的信念,而“全能感”則反映了一種誇大個人權力或控制力的傾向。儘管這些態度看似微妙,卻與潛在的心理風險密切相關,如焦慮、抑鬱以及無效的應對策略。若不加以引導,這些信念可能會演變成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問題性態度在適當支持下可管理
研究還發現,大多數學生整體上保持健康的自我觀念,這表明問題性態度在適當支持下是可管理的。阿索漢教授指出:“儘管許多學生擁有良好的自我價值感,但‘自我優越感’和‘全能感’方面的態度則提示出針對性干預的必要性。”
他認為,品格教育項目可以有效應對這些問題,通過培養學生的共情、責任感和自主性,幫助他們建立更現實的期望、合理管理個人邊界,並促進健康的自我與人際關係。通過這些技能的培養,教育機構可以在支持學生平穩度過這一關鍵人生階段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針對性干預措施可改善學生生活質量
該研究的核心在於關注個體心理,同時賦予其更廣泛的意義,為構建更健康的大學環境提供了重要啟示。研究表明,小規模、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不僅能顯著改善學生的生活質量,還能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學業表現。從長遠來看,這類項目或將幫助學生塑造更具韌性和自我覺察的心態,使他們更有能力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阿索漢教授的研究揭示了大學期間往往被忽視的態度如何影響心理健康。通過積極應對這些問題,大學可以營造出更支持性的環境,幫助學生在情感和學術上實現更全面的發展。
更多【新教育】: Z世代精通科技 重塑職場層級 2024年中小企業銀行創新挑戰賽 APU以光伏農業解決方案奪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