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5:46pm 06/11/2024

上海

书店

读书

上海

书店

读书

【我在上海逛書店 】到上海,上上書館

作者:邱然(寄自上海)

書店是一座城市的烏托邦,是一個國家的理想國。

上世紀中國的五大書局,即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大東書局、開明書店,都集中在,作為中國出版業的搖籃,書店自然不少,鍾書閣、朵雲書店都成為了熱門景點。我逛過的書店,則大多沿著學校附近的地鐵10號線點綴著我的生活地圖。

ADVERTISEMENT

“光的空間”書店內部。
國營書店櫥窗的展示書。
長時間閱讀區。

【光的空間 The light space】

●地址:閔行區吳中路1588號愛琴海購物中心7樓701

●交通:軌道交通10號線 龍柏新村站

新華書店是中國最大的國營連鎖書店,上海的這家有個好聽的名字——光的空間,由日本國際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和大部分中國本土書店一樣,門口基本上都會擺放他們國家的政治人物有關的自傳或傳記,算是一個特色。

安藤忠雄把“光”融入空間,大部分面積用於書籍陳列。書店沒有為了提高銷量而不設計座椅供人們坐下閱讀,這裡不僅在大廳空間裡設置了多個免費的軟沙發,如果想要更好的位置,還可以用一杯咖啡的價格到閱讀區享受自己的閱讀旅行,只要是愛書的人,都能在光的空間裡找到自己。

因為羈旅,書多了折騰不動,膝下雖有一隻絕育小貓,但他又不能傳承我的書櫃,所以手指不再摩擦紙張,而是劃過ipad電子屏,但那裡無法擁有代表我的清醒或睏倦、認可或反駁的意識的留痕。

但真想把樣書買走!

上海大部分的書店都有樣書供讀者翻閱。樣書被包上一層透明的塑料書皮,貼上標籤擺在最前面。樣書因為翻動而變厚了很多,手指和頁面的摩擦讓書裡特別的幾頁變了顏色,讓人知道共鳴的思緒在哪裡有最久的停留。至少我逛過的書店裡,沒有一本書的塑封膜被扯開,也沒有一本樣書嶄新地像從未翻閱但卻又不折損,對喜歡書的人而言,這簡直是一種崇高的愛意。

上海蔦屋書店外觀。
上海蔦屋書店外觀。

【蔦屋書店】

交通:軌道交通10號線 上海交通大學站

地址:上海延安西路1262號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

上海延安西路1262號有些年頭,可以追溯到一戰結束後擁有96年曆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如果一間書店裡同時能夠閱讀、看展、喝咖啡、購物,那麼與其說蔦屋是書店,不如說它是一間經營生活方式的數據公司。在脫離實體出版的時代,蔦屋書店為趨於虛擬和數據的社會注入了可觸碰的真實感。本來打算拍幾張照片,但書店掛著禁止攝像的牌子,那麼,就完全地用眼睛記錄空間,遵守規定吧。

推開書店的玻璃門,咖啡吧檯的香氣先於一切佔據了我。一樓的主題是各類人文社科書籍,兼售咖啡和文創雜物。因為是歷史建築,物盡其用的同時也要做好保護措施,所以書架的中間會突然出現一個用玻璃隔出來的空間,裡面是一根螺旋狀的大理石柱子,很是有趣。二樓——我想沒有人不喜歡踩上去會發出輕輕的聲響的木質老樓梯。扶著旋轉的扶手走上去,像是穿越到上個世紀去參加一個文化沙龍。二樓正好也是以藝術展覽為主,去的那天,正好在舉辦一場電影展。中國本地藝術家的作品常常來到這裡,想看攝影、書法和繪畫的展覽不用非得去到美術館,藝術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隔膜因為書店的關係變得很薄,這對培養國民審美來說是件好事。時尚工藝品也不少,全球限量價值40萬人民幣的法拉利書、安藤忠雄價值34萬的手稿得戴上白手套排隊才能翻閱,香奈兒的設計概念展,也會和它的香水一起來到這裡。

上海蔦屋的客人很多,只來看書的人——極少。它倒像是城市的心臟,年輕人,老人,外地人,本地人,像血液一樣迴流,又散掉,城市也因為書店而生動起來,儘管不完全因為書。

理想國書店一樓牆上的燈光美學。
上海理想國書店一樓柔和的空間線條。
一個儲存書的“洞穴”中供人閱讀的樣書。
貼著點單二維碼的墨水瓶。
作家的房間門口。
“直到長出青苔”的特調飲品。
杉本博司文學攝影集《直到長出青苔》。

【naive 理想國】、【author’s room 作家的書房 】  

洛克外灘源Rockbund,上海黃浦江和蘇州河在此處交匯,租借時代的建築群,為上海賦予了歷史與現代重疊出的厚重與輕快。2010年成立的年輕出版社——理想國,其書店坐落於繁華的上海外灘,但居然有些難找。它隱蔽於建築群寬敞的夾巷裡——奇怪的形容,然而真是這樣。

在收集理想國的資料的時候,許多探店者都提到了它來自兩片大玻璃的公共性。《偉大的街道》一書中寫到:“最優秀的街道都有一個特別之處,它們的邊緣都是透明的,那裡往往是公共領域與不那麼公共的,或者徹底個人化的私密領域相遇的地方。”理想國一樓由玻璃作為主體,書店便成為外面街道的延伸,公共與私域的界限因為玻璃的質感而削薄、壓扁。

理想國的一層主要是閱讀區域,一進門就是一排極具吸引力的長桌,讓你腦子突然發熱馬上就要挑選一本書在這坐上一天把它看完。但如果真的這麼決定了,那就要先去店裡的咖啡吧檯買一杯意式咖啡。但如果買得太久,長桌就會被書本、筆記本和戴著耳機的年輕人全部佔滿,沒有你的位置了。書架上的書都是理想國自己出版的,弧形的空間讓牆體變成儲存書本的洞穴,挑書的時候,好像在挖寶藏。

上海的書店是咖啡味的,幾乎每一間都有咖啡。書不便宜,要每個來書店的人都帶走一本肯定不現實,所以即使不設立消費門檻,大家還是會主動地買上一杯咖啡,書店經營起來也還有些流水。我決定到理想國開在樓上的“作家的書房”去喝一杯。

上至二樓,感覺誤闖了《繁花》劇組的公寓片場。門,我猜是橡木的,鍍金的把手和墨綠色門簾,又讓人覺得走進去的是泰坦尼克號的豪華大廳。這裡是香檳色的,光線更加浪漫。張愛玲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間公寓,上海作為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的主戰場,也是許多作家的故居,他們都喜歡公寓。

我選了一個面對大理石吧檯的位子坐下,吊燈閃爍著五顏六色的酒瓶和高腳杯。我想夜晚的作家的書房也不應該只有閱讀和寫作,只是接到這份稿件邀約的時候正是塞滿考試和實習面試的期末,所以暫時推掉了這場自己約自己的酒局,喝點咖啡吧。

店員提示我點餐的二維碼貼在了桌上的墨水瓶背面,瓶裡還插著根羽毛筆。我掃開二維碼看菜單,才知道前灘的咖啡是會把人弄醉的——付完這78塊人民幣的賬單,我的靈魂微微顫抖——或許顫抖的是錢包。我果然是沒有見過什麼世面的人,區區一杯78塊的咖啡就把上海的紙醉金迷勾勒得如此立體。

上海總是有腔調。我不是什麼美食家,如果把還不及剛剛付款零頭的罐裝咖啡和這份特飲擺在我面前同時品嚐,我也不可能嚐出它們的差價。所以我決定享受它被端上來的時候底下的精緻托盤,享受我腳下的實木地板,享受精心設計過的燈光明暗,享受這寸土寸金的上海灘。

格算。(上海話“划算”)

不久,我的78元就以另一種方式回到了我身邊。店員介紹它:日式焙茶粉為基底,加入深烘焙的咖啡增加香醇感,搭配燕麥奶和淡奶油提高特調咖啡的醇厚度,再撒上抹茶粉作為裝飾,更加貼合了書名。一起來到我的桌前的還有它的靈感來源——日本觀念攝影大師杉本博司的文學攝影集《直到長出青苔》。之所以點它,是因為我也愛青苔,沒想到就此認識了一位大師。

書中收錄了杉本博司自1974年以來所有的代表作品,書名來自《萬葉集》。在他的鏡頭中延續、表現了日本文化萬物的悽美與物哀,東方美學與哲學結合呈現。他寫到:“時間,有著壓迫、不赦免任何人的腐蝕力量,以及將所有事物歸還土地的意志。能夠耐受這些而留存下來的形與色,才是真正的美麗。”

一本書沒買,但能用一杯咖啡去知道一本好書,也是賺到了。理想國這樣介紹自己:“以優質書籍的出版為原點,不斷開拓新的領域,將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與觀念公之於眾。”印象裡,理想國是前衛、直接的,它有盈利的野心和能力,也出版好書。

離開外灘,地鐵帶我回到熟悉的校園和小小的出租屋。海派文化把這座城市浸潤成精緻的樣子,然而我只是來唸書的普通學生,只能不遠不近地看一眼它的繁華,然後仍過我的日子。

不過,感謝款待,霞呀儂。(上海話“謝謝你”)

【復旦舊書店】

地址:偉德路88號

交通:10號線,江灣體育場

復旦舊書店已經有24年之久,兩次搬遷,仍離復旦很近。店長張強從收舊書擺路邊攤開始,後來開了自己的店面。張店長說:“因為大家都管書店叫‘復旦那兒的舊書店’,那就叫復旦舊書店吧。”

書店面積不大(我甚至要說它狹窄),裝修簡單,和其它的書店大不一樣。遊客一般上也不會想大老遠去一個售賣二手書、沒有座位、擠滿大學生的書店去吧。但我還是想寫它,畢竟寫我在上海逛書店,總要寫寫去得最多的那一間。

記得第一次和室友晚餐後散步至此,一進門,書架、樓梯、目光所及、我的腳邊,都是書,亂糟糟的。舊書店的書少有剛印刷出來的新油墨味,黴味從二樓往下飄,店裡最古老的收藏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打折的二手書總是有人要,但有一些書,似乎整個世界都不再需要它們,所以就用繩子捆好,永遠地堆著。逛了很久,但因為沒有目的,所以什麼也沒有買,只記得舊書堆積如山。

之後再來,就是為了用最低的價格去知道《什麼在決定新聞》,發現放得發黴的《論猶太人問題》,順便抖掉角落裡緘默了一萬年的《雷雨》身上的灰。第九版《發展心理學》的譯本或許是太新了,店裡竟沒有。正版實在太貴,一念之差購入了只有原價五分之一的劣質盜版書,佔了作者、譯者和出版社的便宜,覺得自己像水溝裡的老鼠似的,簡直現代孔乙己:“偷”書……那能叫偷麼……真沒辦法,那麼貴的教材一學期要買好幾本,我心想,等發財了再把正版都買一遍,就當收藏我的青春歲月,這樣我也就不算剽竊知識勞動成果的小人。

以書店的名義

人類越來越忙。其實看書的人並沒有我想像的多,實體書讀者自然更少。流行病時期更有九成實體書店暫停營業,四成書店在2020上半年收入下降了50%,這加快了中國書店的轉型過程。從售賣傳統出版物,到複合型零售模式,上海的書店及出版業是中國書店形態變化的縮影,印刷媒介作為人們視覺的延伸似乎已經得不到滿足,於是書店也完成了聽覺、觸覺的延伸。上海連走路都要快,所以去書店不能只去書店,書店裡不能只有書——最好是能一邊等約好的人之前,一邊聽音樂,安靜地看一會書,買些文創,再把生意在有書有咖啡的桌子上談成那是最好。

我不知道理想的書店到底應該長什麼樣子,或許還缺一隻貓。讓書店賺錢吧!至少還有書店。就像現在,走進一個叫做書店的空間裡,人們聽音樂,研磨咖啡,調酒,欣賞藝術。暈黃的燈光裡,人們社交,人們看書。

相關文章:

【我在丹麥逛書店】吳岫穎 / 我想慢慢找回年少情懷
【我在香港逛書店】去香港,可以逛哪些獨立書店?
【我在獅城逛書店】來到新加坡,先去一趟圖書館吧!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