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水墨画救了我。”
槟城水墨画协会前会长翁丁健,作为我国第一代水墨画大师翁树欣的长女,我们以为她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而自此爱上水墨画,其实不然。
真正让她爱上水墨画的契机,是在她49岁之龄患上癌症之后。
翁丁健当时感觉人生已失去希望,每日的情绪都很低落,想法都是悲观的。
后来,她暂住父母的家,想说转换心态。
她每日跟着父亲画水墨画,她入神了,一画就是好几个小时,患癌、悲观情绪或想法什么的,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她终日沉浸在水墨画的世界中,自那时候起也过了20多年,她的乳癌也不曾复发过。
翁丁健:父亲把水墨画当成生活
翁丁健如今是槟城水墨画协会的执行顾问,她父亲已故翁树欣是中国名画家翁占秋之侄,也是我国第一代水墨画大师。
翁丁健接受专访时说,她父亲把水墨画当成生活,每日都要画水墨画,但她不行。
“水墨画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已,我小时候会跟着父亲画水墨画,其实是我比较听话而已。”
她说,父亲要孩子们都学习水墨画,但他每次画水墨画时,兄弟姐妹都一溜烟地逃走了,只有乖巧的她都会留下来。
“我帮父亲磨墨,看着父亲一笔一笔地,完成一幅又一幅的水墨画。”
翁丁健婚后,父亲还会要她交水墨画的“功课”,她那时因工作及生活繁忙,结果都是草草地“交货”。
她说,因为她当时在银行上班,孩子又要上学,所以,父亲要求的功课,她时常随便画。
患癌后重新拿起画笔
1996年,翁丁健患上乳癌,她辞去银行的工作,每日待在家里,一睡醒就是以泪洗脸,可说是生不如死。
“我每天只想着我要死了,没希望了,为什么是我患癌,想着家里的东西要如何处理等。”

后来,丈夫想让翁丁健转换心情,便载她暂住翁树欣的湖花园家中。
翁丁健没事做,就重新认真地拿起画笔,跟着父亲画水墨画。
回到家中,翁丁健也没闲着,继续画水墨画。
有次,她叮嘱丈夫,两个小时内不要打扰她,结果,她沉浸在水墨画的世界,长达5个小时也不自觉。
“不只时间,我忘了所有事情,包括我患癌。”
自此,水墨画让翁丁健重拾生活的日常,情绪不再低落,想法不再悲观,癌症,也未曾复发过。
翁丁健还听从父亲的建议,将在不到两年,养病期间所画的水墨画作品收集起来并举办个人展,反应非常热烈,卖出了30多幅画作。
墨水在宣纸上散开 那股韵味令我舒服
翁丁健也学过水彩画、油画和峇迪画,但最后仍重投水墨画的怀抱。
她说,水墨画跟其他西洋画不一样,那种感觉很难形容,让她爱不释手。
“画笔在蘸墨后点在宣纸,墨水在宣纸上散开,那股韵味让我感到很舒服,无法自拔。也只有水墨画的宣纸有这种功能,其他画纸做不到。”
罗贵龙:6岁临摹各式各样水墨画
罗贵龙是槟城水墨画协会现任主席,他会开始接触水墨画,是因为他父亲喜欢收集中国的艺术品。
罗贵龙说,他在槟城出世,但在吉打双溪大年的小市镇长大,父亲在当地开杂货店,平时喜欢收集中国的日历、书法作品等艺术品。
“以前的日历上面是水墨画,我那时6岁,我觉得很有趣,拿起笔,就临摹各式各样的水墨画。”
他说,父亲也喜欢园艺活动,家里庭院种了很多种类的花,画会吸引鸟类,庭院就成了他的“画室”。

44岁再次与水墨画结缘
他指出,家附近有小溪,父亲偶尔也会带他到胶园,看到不少种类的昆虫,他喜欢大自然,也喜欢写生。
“有次,我在班上画画,老师看见了,觉得我画得很不错,还将我的作品挂在班上,让同学们一起欣赏。”
无论如何,踏入社会后,罗贵龙也因忙碌事业,已多年未再握笔绘画。直到2015年,他44岁那年,他再次与水墨画结缘。

水墨画价值是心灵上充足
罗贵龙是做水晶和半宝石的批发生意,婚后与妻子育有3名孩子,加上当年还要供车供房,家庭经济负担极大,肩膀的重任越来越沉重。
他想起以前喜欢绘画,就重新拿出纸和笔,开始绘画来放松心情和减轻压力。
后来,妻子建议他仅专注在一种画,还要找名师指导,他觉得很有道理,他最后也选择了水墨画。
他知道槟城水墨画协会有在办各种水墨画活动,后来也加入了该协会当会员,踊跃地参与各项活动,也认识了翁丁健。
经由参加该协会的水墨画活动,罗贵龙获得多名水墨画名师的指导,包括韩彪、叶静山教授、谢添宋博士(已故)、张碧殷和林荣光教授(已故),全都是水墨画界的顶级大师。
融合大师们笔法画法
“大师们给予我许多技术上的指导,我也融合他们的笔法和画法。”
罗贵龙的活跃,让他在槟城水墨画协会更上“多”层楼,从会员陆续当上理事、财政和第一副会长,2022年更当上了会长。
罗贵龙说,在完成一幅水墨画作品后,让他感到很满足,因他将心血表现在画中,有时半夜还会起身慢慢地欣赏。

他说,水墨画是一气呵成的作品,一笔下去无法修改,这跟西洋画不同。
“当一笔点在宣纸上,墨水散开,可看到墨分五彩,包括焦、浓、重、淡、清。”

他指出,水墨画的价值不在于价格上,而是心灵上的充足。
“只有画家本身能感受到水墨画的价值,当我们卖出一幅画,就像卖孩子一般,这是我们的心血,不可能再画出相同的一幅画。”
槟水墨画协会成立2012年
槟城水墨画协会成立于2012年,从一开始的11名会员,增加至如今的300多人。
该协会每年都会举办翁树欣奖水墨画比赛,至今已举办第11届。
此外,该协会也常邀请国内外资深艺术家与会员们分享和交流技术与经验。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台北21日综合电)未来吃饭恐也有健康风险!科学家警告,随着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及碳排放加剧,稻米中有毒无机砷的含量恐将随之上升,进一步提高民众患癌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引述哥伦比亚大学团队近日刊登在《自然通讯》期刊的研究发现,科学家在中国4个地点模拟未来极端气候,历时10年种植并观察28个稻米品种,结果显示气温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将导致稻米中有毒无机砷含量显著增加。
研究也警告,若稻米摄取量维持现状,中国至2050年恐因此新增多达1930万宗癌症病例。
据悉,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化学物质,由于其难以察觉且具强烈的毒性,因此早在古罗马及中世纪的欧洲宫廷,便被广泛用作下毒工具。
虽然单次微量摄取不至于立即导致中毒,但专家指出,即使只是长期摄入极少量的无机砷,亦会大幅提升罹患肺癌、膀胱癌、心脏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源自水田土壤中累积
稻米天然含有砷元素,主要源自水田土壤中的累积,尤其在灌溉环境与缺氧土壤条件下,厌氧菌会将土壤中的砷释放至水中,促使稻米大量吸收。
研究还指出,随着全球气温升高与碳排放增加,土壤中促进砷迁移的微生物活动日益活跃,并改变微生态结构,使“嗜砷菌”数量大增。
28品种检测出更高砷浓度
在测试的28个稻米品种中,近90%在高温高碳情境下,检测出更高的砷浓度。
专家警告,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包括欧洲与美国在内的水稻种植区亦无法幸免,而此次模拟的气候条件,甚至超过联合国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所设定的“高排放情境”。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也在2025年更新无机砷的致癌效力评估,认定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远高于以往估计。
尽管欧盟目前规定稻米中的无机砷含量,不得超过每公斤200微克,中国等国亦设有类似标准,但专家指出,这些标准未充分考虑部分地区居民,每日高频率食用稻米的实际情况。
灌溉式种植促砷元素被吸收
另外,全球约75%的稻米为灌溉式种植方式,更是促使砷元素在土壤中累积与被植物吸收。
尽管目前尚未有稻米品种,或种植方式能够完全避免砷的吸收,但科学家指出,通过改革现行农业技术与加强监测,仍有望降低风险。
研究团队建议采行间歇灌溉、添加土壤改良剂,以及培育低砷吸收品种等方式,以减少砷在稻米中的累积。
齐斯卡:能改变种植稻米方式
研究员齐斯卡强调:“我们无法要求人们停止吃米饭,但我们可以也必须改变我们种植稻米的方式。”
BBC也指出,若希望减少稻米中摄取的无机砷,民众可选择白米(通常砷含量低于糙米),或改食东非稻米及巴斯马蒂米(Basmati rice),其砷含量普遍低于欧美与东南亚品种。
此外,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研究人员也建议,将米先用热水汆烫5分钟后沥干,再加入清水以小火煮熟,有助去除高达74%的白米砷含量、或糙米中约50%。
英国食品标准局也建议,用6比1的水米比例煮饭并沥干,再次冲洗,以降低砷摄入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