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9日讯)世华媒体主席张聪说,虽然马华文学处于华文文学边陲地带,但却以其独特的属性逆流而上。我们的文学作品,不但拥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和内涵,也树立起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并傲然屹立在世界文学的殿堂,写出“只此一家”的故事。
她说,基于大马社会文化和环境的不同,马华文学绽放出独特的花卉。虽然,大马华文文学环境,一度被喻为沙漠,无人看好马华文学的前景,可是正因为环境恶劣,阻碍重重,才激发出马华文学的韧性和生命力,使其在困境之中,找到了出路,并催生了独特的文学特质。
ADVERTISEMENT
多元脉络衍生独树一帜存在
张聪今天在马大文学院举行的“香港世界华文文学与马华文学及其跨域(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主持开幕致词时说,在多元文化、多元言语、多元种族的社会中,马华文学得以走出纯中文的语境,在多元脉络中衍生出独树一帜的存在。
她表示,回顾历史,马华文学的起步并不平坦。华文文学的种子,落在马来西亚这片热带土地上,经历几许艰辛,才终于开花结果,取得一些成就。
她说,马华文学的发展,和本土华人社会的演变息息相关。19世纪华人大规模南来大马,面向未知的命运,在岁月的变迁中,观念和意识产生变化,从念兹在兹的“落叶归根”,转换成“落地生根”。这种身分认同的改变,对马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显现于文学创作中。
她说:“今天,非常高兴见到大家,因为文学而聚集在一起。毕竟,在这个浮躁喧嚣的年代,我们更需要文学来净化心灵,充实精神。”
研讨会由世界华文文学联会、马大中文系及星洲日报主办;合办单位为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及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支持媒体包括世华媒体。
作家走出国门渐崭露头角
张聪指出,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其中一支,马华文学长久以来未受关注,悄然隐没于角落,然而是金子的总会发光。近年,马华文学逐渐崭露头角,不少作家走出国门,输出本土的文字与字里行间的风土人情。
她说,无可否认,马华文学有其本土属性,然而,文字底下描述的是共通的人性与情感,因此全球华文读者,能够跨越地域的藩篱,在作品中感受到触动人心的共鸣。
“世界华文文学这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百花争艳,绽放出不同的精采。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华文文学将继续闪耀发光,成为世界文坛上突出的旗帜。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马华文学也迎来了更大的平台和机遇,获得拓展文学疆土的契机。”
黎紫书小说受赞誉鼓舞本地文学
她也提到,马华著名作家黎紫书的小说《流俗地》,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备受赞誉,这标志着马华文学已进一步走向世界,获得各方的认同与肯定。这鼓舞了马华文学的创作,为本土华文文学的发展注入活力,勾勒出更为壮阔的前景。
“谈到马华文学,我们不能遗忘这一路走来的艰苦。马华文学的存在和延续,并非偶然,那是一代又一代的作者、读者与华社坚持的结果。星洲日报创办花踪文学奖,也是为了延续文学的香火,提升文学的风气。”
她说,不久前,第十七届花踪文学奖在柔佛新山圆满举行,我们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搭建桥樑让更多海外读者认识马华文学,同时也希望促使马华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接轨,扩大华文文学的外延,丰富其内涵。
“今年,是我们首次走出吉隆坡,南下新山举办花踪,通过这个新尝试,我们与新加坡的读者有了更密切的互动,同时也促进了两地文学的交流,对马华文学的发展大有帮助。毕竟,大马的文学读者群规模有限,市场也不大,马华文学要实现持续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摆脱边陲的处境,走向世界,而花踪愿意扮演桥樑的角色,向世界推广马华文学。”
马华文学须走出去寻知音
张聪说,总而言之,马华文学必须走出去,寻找更多的知音,向全球华文读者,展现另一种文学面貌。
“庆幸的是,经过多年的耕耘,世界终于看见了马华文学,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马华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也产生了更频繁的互动与交集。在这一次学术会议上,我们将有幸聆听各位学者和嘉宾,针对世界华文文学与马华文学提出他们的真知灼见。他们的研究成果,将引领我们探索华文文学的发展脉络,深化对华文文学的理解,从而携手构建一个更蓬勃、更富生命力的华文文学世界。”
她衷心希望马华文学能够越走越远,而全球华文文学的道路,也会越来越宽广。
潘耀明:中马文学发展新动力
世界华文文学联会会长潘耀明说,值此中马建交50周年的历史时刻,这次华文文学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面向未来的展望,相信通过此次活动的深入探讨与交流,必将为中马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启示与动力。
他期待在大家共同同努力下,推动两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为构建更加紧密的文化纽带贡献力量。
也是香港作家联会会长兼香港文学馆馆长的潘耀明说,半个世纪以来,中马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文化的交融更是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成辉煌篇章,文化的互动不仅促进了文学的繁荣,更加深化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谊,这次活动,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体现与延续。
他提到,中马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建交之前,华人文化便已在马来西亚扎根生长,华文文学作为华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无数华人的情感和记忆,通过文学的传递,不仅使马华文学在国际文学舞台上崭露头角,也为两国的文化理解架起了桥樑。
潘耀明也表示,7年前的2017年,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曾在马来西亚举办第二届旅居文化论坛,当时主题是“一带一路・旅居文化”,郑和七下西洋,马来西亚是必经之地。
他说,他在多年前在马六甲发现一座具有中国色彩的三保庙,第一次看到郑和被奉为神坛,神台下香火缭绕,令他感到十分振奋和惊叹。
“马六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中华民族文化也通过这根纽带传播到世界各地,不少粤闽一带的中国人通过这条纽带来到了马来西亚,他们在这里落籍生根,与辛勤的马来人一起建设这个充满阳光、富饶的家园。”
以文学为载体 促进民心相通
另一方面,潘耀明说,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在20年前在香港成立,整合世界30多家华文文学团体,其宗旨为繁荣世界华文文学创作,为促进海内外华文文学交流而努力。
他说,文学的交流与传播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愈发显得重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迎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文学这一载体,双方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历史、文化和人性,促进民心相通。
“比如大马的华文文学奖项,包括世界花踪华文文学奖的评选,花踪文学奖在华文世界具有权威性,不仅鼓励新生代作家的创作,也为华文文学的相互学习与借鉴提供了平台。我也曾是这个奖项的评审委员,现在是顾问,与有荣焉。”
潘碧华:加强了解马华文学新发展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兼马大中文系主任潘碧华说,这次的国际学术会议,除了参与发表论文的学者、作者外,报名出席者很多都是硕博士学生,有80%是来自中国,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更多人有机会通过会议进一步了解马华文学的最新发展。
她说,马华文学的强劲趋势,形成这里特殊的文化现象及珍贵的资产,马大中文系也把马华文学打造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重镇,设有马华文学研究中心,马大东亚图书馆也设有马华文学馆藏。
她指出,加上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这几年推出文学创作课程,已连续7年举行深耕教学,并开始开放给海外学员报读,这对促成马华文学成长和交流,将建立一个重要的基础。
潘碧华也感激本地的报馆,特别是星洲日报长期对文学的关注和推动,当然,作家文学团长和学术机构,特别期待报馆能继续重视马华文学,同时拨出多一点的版位在让文学作品发表,因为从过去的历史来看,马华文学的成长与报馆给予的协助和关系,息息相关,提供重要的文学养分。
崔文冰:盼中马开启深层思想交流
香港作家联会副秘书长兼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创会会长崔文冰说,该基金会是香港政府认可的慈善文化机构,长期以来秉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旨,香港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历来都是站在人文发展的最前沿,以包容开放多元的文化特征形成了香港文学创作及独特的文化华文视角和卓绝的国际视野。
她说,香港文学也起到了一个连接世界文学的桥梁和窗口的作用,今年适逢中马建交50周年,在这重要的一个历史时刻觉得这次的国际举行会议活动,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而且能成功举行,要特别感谢主办单位,包括世华媒体,且请到了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分量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希望能发挥抛砖引玉作用,中马两国不仅在商贸旅游艺术上面有交流,希望从此能够开启一个文化和思想深层交流的新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