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屠妖节,砂拉越有很多学校都将之列为特假,这在过去很少见。由于印裔人口很少,屠妖节在砂拉越向来不是公假,这些年也一直有西马朋友问起砂拉越印裔人口稀少的缘由,我想不如就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砂拉越印度社群的历史。
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砂拉越印裔人口大约只占0.2%,仅数千人之众。跟全国印裔人口占比6.6%相比,差距可说非常大。
ADVERTISEMENT
英国圣公会麦陀尔主教夫人海莉特(Harriette McDougall)在1848年6月29日初次抵达古晋时,曾经在文章里指出,古晋只是个小镇,有华人和印度人的市集各一,规模都很小。这里提及的印度人,指的是一批来自南印度的穆斯林商人,他们带来了香料、布疋等,在古晋从事贸易活动,并在1840年代建立了一座简陋的祷告小棚。
砂拉越印裔社群文史学者Anita Majumder-MacGillivray在文章〈超越宝莱坞:砂拉越印度人的文化贡献〉提到,第二代白人拉者查尔斯‧布洛克在1871年12月27日以60元卖了一片地皮给这批印裔穆斯林,5年后一座盐柴(Belian Wood)清真寺在这里建成。
这个印度人的贸易市集也就是今日的印度街和甘蜜街一带,而有关百年清真寺依然保留在店屋之间,只不过目前已经没有在使用,计划将来改为展览馆,而信众则移步到咫尺之遥的新建水上清真寺进行祷告活动。
引进印度劳工从事农业
除了这批穆斯林,另有一批印度教信仰的劳工则被引进到拉者位于马当山的咖啡茶园工作。这座咖啡茶园在1867年开辟,占地面积650依甲,种有12万棵咖啡树,先后有上千名来自印度和锡兰的园丘工人及家属在山里工作和居住,并建了一座印度庙,供奉农业之神马里安曼(Mariamman)女神。
1912年,由于蒙受亏损,马当山咖啡茶园宣告封园,印裔劳工可以自行选择留下或返回家乡。根据Anita Majumder-MacGillivray提供的数据,有40户家庭选择留下,大多受雇于公共工程部门,继续从事劳动服务。
随着劳工离开后,马当山印度庙一度湮没在荒草中,直到1968年偶然被发现后始重建,香火又逐渐兴旺起来,目前每个周末都有信众或登山健行者到访。这批印度教徒,也在古晋大石路和万福路建了另两座印度庙,其中大石路印度庙供奉的神像正是来自马当山印度庙,据知最初是1890年从印度请过来的。
今日古晋印度教徒的先辈,大多跟昔日马当山咖啡茶园有渊源,比如去年采访了活跃于社团工作、经营餐厅的Aunty Lucy,其外曾祖父就是当年从南印度漂洋过海来到砂拉越,为拉者看顾咖啡茶园的一名劳工。
印度移民涌入的足迹
20世纪初,可以说是印度移民进入砂拉越的高峰期,其中包括锡克人和孟加拉人。锡克人抵达后主要担任警察和守卫,据知其中有不少人被派往美里油田工作;孟加拉人则以小贩为主。
关于砂拉越锡克人的历史,有个说法是1850年已经有少数锡克人在布洛克政府的骑兵队伍中。1910年,以警察和守卫为首的锡克社群决定成立锡克庙Gurdwara Sahib,两年后启用。1980年代,古晋锡克庙拆除重建;这两年再大幅度扩建,完工后将更为美轮美奂。
据知,到了1929年,印裔社群的足迹基本上已经抵达砂拉越各个省份,其中尤以经商的穆斯林分布最广。
简单梳理砂拉越印裔社群的历史,不难发现除了马当山园丘,早期砂拉越的园丘劳工很少雇用印度人,这点有别于西马的情况。根据了解这里的园丘工人以本土原住民、马来人或印尼劳工为主,这大概正是砂拉越印裔人口稀少的主因。
延伸阅读: 蔡羽/英雄纪念碑工程与迁坟始末 蔡羽/肯雅兰集体记忆 蔡羽/古晋市议会的三场选举 蔡羽/三角坡的高墙之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