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古晋笔记

发布: 7:00am 11/11/2024

砂拉越

历史

古晋笔记

蔡羽

屠妖节

人口

印裔

印裔社群

蔡羽/砂拉越印裔社群

作者:蔡羽

刚过去的有很多学校都将之列为特假,这在过去很少见。由于很少,屠妖节在砂拉越向来不是公假,这些年也一直有西马朋友问起砂拉越印裔人口稀少的缘由,我想不如就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砂拉越印度社群的

蔡羽/砂拉越印裔社群
马当山印度庙的入口处。

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砂拉越印裔人口大约只占0.2%,仅数千人之众。跟全国印裔人口占比6.6%相比,差距可说非常大。

ADVERTISEMENT

英国圣公会麦陀尔主教夫人海莉特(Harriette McDougall)在1848年6月29日初次抵达古晋时,曾经在文章里指出,古晋只是个小镇,有华人和印度人的市集各一,规模都很小。这里提及的印度人,指的是一批来自南印度的穆斯林商人,他们带来了香料、布疋等,在古晋从事贸易活动,并在1840年代建立了一座简陋的祷告小棚。

砂拉越印裔社群文史学者Anita Majumder-MacGillivray在文章〈超越宝莱坞:砂拉越印度人的文化贡献〉提到,第二代白人拉者查尔斯‧布洛克在1871年12月27日以60元卖了一片地皮给这批印裔穆斯林,5年后一座盐柴(Belian Wood)清真寺在这里建成。

这个印度人的贸易市集也就是今日的印度街和甘蜜街一带,而有关百年清真寺依然保留在店屋之间,只不过目前已经没有在使用,计划将来改为展览馆,而信众则移步到咫尺之遥的新建水上清真寺进行祷告活动。

蔡羽/砂拉越印裔社群
甘蜜街成排的香料铺,都是印裔穆斯林经营的老字号。(图:国际时报,1991年6月28日)
引进印度劳工从事农业

除了这批穆斯林,另有一批印度教信仰的劳工则被引进到拉者位于马当山的咖啡茶园工作。这座咖啡茶园在1867年开辟,占地面积650依甲,种有12万棵咖啡树,先后有上千名来自印度和锡兰的园丘工人及家属在山里工作和居住,并建了一座印度庙,供奉农业之神马里安曼(Mariamman)女神。

1912年,由于蒙受亏损,马当山咖啡茶园宣告封园,印裔劳工可以自行选择留下或返回家乡。根据Anita Majumder-MacGillivray提供的数据,有40户家庭选择留下,大多受雇于公共工程部门,继续从事劳动服务。

随着劳工离开后,马当山印度庙一度湮没在荒草中,直到1968年偶然被发现后始重建,香火又逐渐兴旺起来,目前每个周末都有信众或登山健行者到访。这批印度教徒,也在古晋大石路和万福路建了另两座印度庙,其中大石路印度庙供奉的神像正是来自马当山印度庙,据知最初是1890年从印度请过来的。

今日古晋印度教徒的先辈,大多跟昔日马当山咖啡茶园有渊源,比如去年采访了活跃于社团工作、经营餐厅的Aunty Lucy,其外曾祖父就是当年从南印度漂洋过海来到砂拉越,为拉者看顾咖啡茶园的一名劳工。

蔡羽/砂拉越印裔社群
树立在通往马当山印度庙的上路中途的看板,指出当年咖啡茶园的位置。
印度移民涌入的足迹

20世纪初,可以说是印度移民进入砂拉越的高峰期,其中包括锡克人和孟加拉人。锡克人抵达后主要担任警察和守卫,据知其中有不少人被派往美里油田工作;孟加拉人则以小贩为主。

关于砂拉越锡克人的历史,有个说法是1850年已经有少数锡克人在布洛克政府的骑兵队伍中。1910年,以警察和守卫为首的锡克社群决定成立锡克庙Gurdwara Sahib,两年后启用。1980年代,古晋锡克庙拆除重建;这两年再大幅度扩建,完工后将更为美轮美奂。

据知,到了1929年,印裔社群的足迹基本上已经抵达砂拉越各个省份,其中尤以经商的穆斯林分布最广。

简单梳理砂拉越印裔社群的历史,不难发现除了马当山园丘,早期砂拉越的园丘劳工很少雇用印度人,这点有别于西马的情况。根据了解这里的园丘工人以本土原住民、马来人或印尼劳工为主,这大概正是砂拉越印裔人口稀少的主因。

蔡羽/砂拉越印裔社群
早年有很多锡克人出任警察,图为1939的锡克警察。(图:古晋锡克庙)
延伸阅读:
蔡羽/英雄纪念碑工程与迁坟始末
蔡羽/肯雅兰集体记忆
蔡羽/古晋市议会的三场选举
蔡羽/三角坡的高墙之内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31/03/2025
蔡羽/《木麻黄树》

1874年出生的毛姆,被誉为“故事圣手”,小说产量丰富,曾经是全球版税最高的作家,超过20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其短篇小说《木麻黄树》有我们熟悉的雨林世界,故事情节也引人入胜。

蔡羽/《木麻黄树》
鲁巴河的“梦娜”涌潮现象,几乎要了毛姆和赫克斯顿的命。(图:蔡羽)

1921年,一艘船只航行在婆罗洲的大河上,乘客有著名的小说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及其秘书兼同性伴侣赫克斯顿(Gerald Haxton),砂拉越第三代白人拉者梵纳为他们安排几位囚犯负责掌舵。突然之间,船只遇上滔滔的涌潮,结果不幸翻覆,船上各人意外掉落水中,并且在涌潮之间苦苦挣扎,试图游向岸边。

眼见毛姆就快支持不住,濒临溺毙,赫克斯顿不断从旁给予鼓励,要他千万不要放弃划动,最终他们在几名水手的协助下,顺利爬上一块漂浮在河面的床垫,然后划到岸边。很快的,有人划着独木舟过来,将他们救起送到邻近的达雅长屋中。这宗意外发生在砂拉越的鲁巴河,名为“梦娜”(Benak)的涌潮现象,是当地独特的地理景观。

在命悬一线之际,毛姆的脑海里曾经闪现过背弃伙伴的念头,这为他提供了一个灵感,写出〈黄色条纹〉(The Yellow Streak)这篇讽刺小说,故事的主人翁就是在类似的意外中抛弃同伴,结果同伴顺利逃过一劫,故事主人翁过后每次在同伴面前都被愧疚和心虚折磨着,表现了人性阴暗的一面。小说收入在《木麻黄树》(The Casuarina Tree)一书中。

蔡羽/《木麻黄树》
毛姆与赫克斯顿摄于纽约中央公园。(图:耶鲁大学图书馆)
揭开人性的阴暗面

1874年出生的毛姆,被誉为“故事圣手”,小说产量丰富,曾经是全球版税最高的作家,超过20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我一直对毛姆的婆罗洲游历深感兴趣,多年前也曾经撰写相关文章,近期完整读完《木麻黄树》中的短篇小说,作品中的雨林世界是熟悉的,小说的故事情节也引人入胜,读罢掩卷赞叹于毛姆小说的魅力。

尽管是小说家言,而且其中的婆罗洲地名皆为杜撰,但我们依然可以透过毛姆笔下,窥探1920年代初的婆罗洲世界——雨林风光、达雅人、巴冷刀、马来短剑、纱笼、(米灵)祭祀仪式等;对于驻守各地的英国官员与当地原住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更是丝丝入扣,毫不留情揭露某些西方人的伪善嘴脸,以及在密林中做过的龌龊事。毛姆曾经撰文表示小说人物皆为虚构,但虚构人物的原型还是引人遐思。

〈环境的力量〉(The Force of Circumstance)这篇小说,主人翁盖伊是某个内陆驻地分署的长官,在深山里经历了漫长的寂寞独居生活后,喜迎新婚妻子的到来,小两口在驻地的房子里过着甜蜜的生活,却因为一个达雅妇女和两个孩子的出现而打乱了一切,并且逐步揭开隐藏其中的秘密。

〈铁行轮船公司〉(P. & O.)写的是一个放弃婆罗洲种植园的英国人,准备返回故乡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却因为辜负婆罗洲的女人而遭到诅咒,最终在航程中逐渐死去,引起乘客的恐慌,流言四起。他的死固然触动人们的情绪,最后大家还是选择用一场圣诞舞会来遗忘一切,遗忘曾经短暂同行的一位新朋友,这一幕幕迫使一位遭遇背叛的女子重新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赴宴之前〉(Before the Party)和〈信〉(The Letter)分别揭示了两宗命案,让人看到身处异地的人性,可以扭曲到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步。这大概也呼应了毛姆采用《木麻黄树》作为书名的原因,借由这种植物的特性来表现所谓的英国绅士在番邦异域的无所适从和阴暗面。

蔡羽/《木麻黄树》
1920年代的古晋老街,毛姆的印象是中国人在这里过着忙碌的生活。(图:Kuching in Pictures, 1840s-1960s by Ho Ah Chon)
蔡羽/《木麻黄树》
根据毛姆小说的描述,早期很多驻扎在婆罗洲的欧洲官员,应当是居住在图中这类别墅房子中,这座正是早年白人拉者居住的房子。(图:Kuching Past & Present by Elizabeth Pollard)

笔下的砂拉越

跳出小说以外,毛姆初次抵达砂拉越,沿着砂拉越河航行,他看到了什么?他是这么记录的:河口非常宽,两边都长着红树和聂帕榈(Nipah),浸在水里,被水冲刷着。郁郁葱葱的丛林后面,在更遥远的地方,碧蓝的天空映衬出崎岖山峦的深色轮廓。你一点都不觉得阴郁,也不觉得压抑,反而觉得开阔、自由,绿色植物在阳光下泛着光,天空无忧无虑、轻松愉快。你好像是踏入一片友好而富饶的乐土。

在砂拉越期间,毛姆和赫克斯顿当然也走访古晋市集,他指出“集市由几条窄窄的街道组成,街道上有像博洛尼亚(Bologna,意大利城市)地区那样的拱廊,每栋房子都是一个商店,可以看见里面挤满了中国人,过着中国城忙碌的生活,干活、吃饭、聊天”,然后毛姆提到“密集的人群中走过一个白人,这便是这里的管辖者。他永远都不会是身边这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中国人不闹事,乖乖缴税,他就不会管他们的闲事。他只是一个皮肤苍白的外人,穿行在现实中,像是外星来客”,这是他对驻守在婆罗洲的白人的观察。

必须一提的是,毛姆和赫克斯顿的到访,是得到砂拉越白人拉者梵纳布洛克及其夫人的欢迎的,因此这位大作家在砂拉越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段时日。及至1926年《木麻黄树》出版后,毛姆小说里面充满淫欲、贪婪、负心汉、冷酷等负面形象的白人主角,立马刺痛了南洋各地的英国统治者和官员,不止《砂拉越公报》抨击他,马来亚、新加坡、沙巴等地的媒体也群起对他表达不满,认为毛姆将大家分享的生活故事大书特书,而且极尽丑化,是过火和不道德的行为。

无论如何,《木麻黄树》这本充满婆罗洲风情的小说,还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作品。

延伸阅读:
蔡羽/毛姆的木麻黄树和阿金
蔡羽/雨林世界的创世神话
蔡羽/巴都林当的沧海桑田
蔡羽/消失中的墓柱文化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