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庄咏兴(高兴),在柔佛峇株巴辖开了一家名为“八零剃头铺”(Eighteen80’s BarBering)的理发店。走入内部空间,立马就会被墙上的杂志、老唱片吸引,仿佛回到过去的岁月。
ADVERTISEMENT
“我就是喜欢追老东西。”不单是店内的布置,甚至是理发工具和方式,都是最老派的。往后梳修短了的发,擦上发油,少年顿时回到儿时伴随父亲走进专属男人空间的回忆。
离开峇株巴辖市区,车子往乡村路开,八零剃头铺就在笔直柏油路上的右侧。这也是庄咏兴生活的地方,偶尔也有大学来来这里表演弹奏,举办市集。
不喜欢强推产品的沙龙文化
“我中学毕业在Salon(沙龙),一边学一边做。学了一年后拿到文凭,也继续在那个Salon做,但我不喜欢那种氛围。”庄咏兴口中的“那种氛围”,便是不断跟客户推销产品的对话,“达不到业绩,老板会施压,到外面看到客户也装作不认识,因为就是想卖产品不是交朋友。”
当时,他还未接触到Barber,这个专为男士服务的理发职业。
Barber一词,最早源自拉丁文“barba”,意指胡须。最早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大祭司剃毛发行为。在医学尚未发达前,Barber也必须负责处理伤口、放血、拔牙等外科手术,这也是为何旧时的Barber Shop座椅和牙医的躺椅,有种相似的熟悉感。
跟随“剃头铺”的指示牌,推开店门口,标志的三色理发灯在左侧,这也是中古时期理发及外科手术店外的重要性标志。理发灯上的红色代表放血液;白色则意味着包扎伤口的绷带;蓝色表示静脉中的非氧合血液。
在1745年后,理发师和外科医生正式分家,但三色理发灯仍然是理发店的重要特色。而庄咏兴是在2012年,开始接触Barber。
拜访老Barber学手艺
相较起一般的沙龙,发型师需要提供漂染电烫的服务,但Barber仅专注以剃刀或电须刨来理发。同时,还提供修剪脸部细毛的服务。
“本地的Barber是在二战的时候,由葡萄牙和英国等欧洲国家带进来的。”
为了学习东南亚剃发店的精髓,他拜访了村子里的师傅。回忆起店家的位置,他说:“有的就在家的外面,一面镜子,一张椅子,摆一些用具就可以开工了。”没有冷气,只有风扇,旧式理发的简陋装潢,成了年轻人不光顾的原因之一。
“老式理发店也有卫生问题,就说修面,马来西亚老一辈的做法,拿一块肥皂刷。下一个顾客来,也是用同一个肥皂。”其中,刮胡子的刀片也有卫生隐忧,“以前也有拉皮磨刀的动作,但那个刀片要怎样去杀菌呢?”
在刮脸部杂毛的时候,一般上因为有青春痘或毛孔粗大,往往男客户会稍微见血,“以前也有个说法,就是用热毛巾敷会更好刮,但又怎样确保毛巾干净呢?”
花了几年的时间专研,2016年,才有了“八零剃头铺”。
追着老东西前进
一次只能招待一个客人,庄咏兴剪一颗头,得花上1个小时。
“如果以Salon来讲,早期的收费是20块一粒头,一个小时才赚20块。很多老板偏向为客户做烫染,抽成更多,价钱也高一点点。”但对他来说,在为客户理发的过程中的交谈才最重要。
放在从前,Barber shop亦是男性社交、放松的场所,一如这里。八零剃头铺更像是个小社区,客户带着故事来,到最后彼此成为朋友,建立信任。慢慢地,回头客增加,甚至还自带火锅料在他的店外头聚首。
午后被旧时光的物品环绕,这些老物品,一部分是客户给他的,让人有股回到阿公阿婆年代的错觉。
“我从小就一直很喜欢老的东西,一直追着老的东西去就对了,慢慢一直在做老的东西。”听着庄咏兴分享他和理发、“老东西”的不解之缘,突然好奇旁人对他追逐过去的看法。
“每个人都笑我傻,做着被淘汰的东西。去拜访老师傅,他也会说‘我们只是一群等被淘汰的老人家,你来找我们学了也没有用啊,现在年轻人都不接受。”
“我知道很难做,我也知道很少人可以接受,但这群人跟我这样多年,我觉得是他们的归属,可以让他们发泄生活中的不满。”
点击链接观赏视频:
【视频】弃salon钟爱复古barber 八零后拜访老师傅学手艺
相关文章: 凭高颜值彩绘蛋糕出圈,自学烘焙师Keem红到海外授课 许碧云意外闯入古灵精怪的软陶公仔世界 超温暖疗愈的羊毛毡作品 86岁李树桂坚持制作手工灯笼 延续对太太的牵挂思念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