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第一天,在檳城威省看了全國詩歌朗誦比賽國賽,不算出席,只是匆忙的看完比賽,然後趕回吉隆坡,隔天還要上班。比賽很精彩,已經是全國賽了,每州只能派出一支最好的隊伍參加,是州內精英中的精英,無法挑剔,但我總是覺得,有些東西不對勁。
主辦方安排得很好,嘉年華很成功,地點也很好,除了音響沒有那麼出色以外,流程走得很順暢,比賽甚至還提早結束,到底問題出現在哪裡?
ADVERTISEMENT
這場比賽是全國賽,我發現少了一些人,所以少了一些熱情。我感覺到,這場嘉年華正慢慢走向一個“標準的活動”,就像學生應付考試答題那樣,安安穩穩的做,根據前人留下的流程,根據部門的標準,做好就對了。的確,做好就對了,也沒有必要多加什麼東西,反正大家都覺得沒有問題。但,這是全國賽,多少學生在州賽拼個你死我活想要搶的一張入門票,但在國賽,我感覺不到對新詩和朗誦的熱情。
有時候很難定義你喜歡一件事情。評審、指導老師、學生,幾乎都是根據標準行事,我印象中的詩歌朗誦全國賽,是詩人評審和指導老師大斗法(何貴強幸立雄等,說的就是你們)的場地,每一年轉變演繹方式挑戰評審,朗誦的新點子層出不窮,不在乎勝負,只在乎對於現代詩的一份執著。我想這東西叫做熱情,一種無法用語音語調和技巧取代的東西。
聽說全國賽詩人和專業語音語調老師不再會被邀,希望這只是傳言,不是事實。上個月我和一位馬來詩人談起,我們有一箇中文的全國詩歌朗誦比賽,他說好酷,他也想來看看。馬來詩人懂中文,還能寫中文詩,我覺得酷的是他。
讓表演者和觀眾喜歡上詩歌
詩人缺席的詩歌朗誦比賽是不是有點像吃肉骨茶不要肉?差點忘了,詩人在馬來西亞一點社會地位和職位也沒有,都是業餘的。語音語調老師起碼可以靠聲音吃飯,詩人養不飽自己,詩顯然不能換來三餐,這是事實。
沒有熱情也得辦下去,反正都已經成為課外活動的一部分了,每年繼續辦就是。無論如何,今年還有一些事物讓我感到熱情的存在:我看到最熱情的是小學生的父母,似乎每一個州初小入圍學生的父母都到現場支持,可惜主辦當局安排了一個小禮堂,把大禮堂給了缺少觀眾的高中組。我在想,熱情不是一個人能推上去的,它需要很多人,包括參與者和觀眾一起努力才能完成。
10月中旬,到新山尋花蹤。這次特設了童詩比賽,所以也在表演節目裡安排了童詩演繹。蘇維勝老師找我的時候,我就預設了一個想法:打破傳統童詩的格局,從文本到表演迴歸本質的表現。結果他和王進雲老師呈獻了一場精彩的演出,舞臺設計和道具給了大家視覺上足夠的色彩,這正是童詩本質之一。另外,學生們朗誦時放棄傳統朗誦的方式,以一種“玩”的態度來處理聲音及動作,這也是童詩本質的第二個元素。我個人覺得,朗誦不一定只是規規矩矩在舞臺上表演,它可以有多元化的形態和方式。基於不同的舞臺和場景,朗誦必須變得很自由,遷就現場的情緒,順著朗誦者和觀眾的互動來安排節奏,這樣或許會更精彩。
10月的兩場朗誦,給了我兩種不同的觀賞心態:全國賽水準很高但熱情不足,花蹤童詩演繹朗誦水平不高但熱情滿滿。以詩人的身分來說,我更加樂於看見,詩歌朗誦或演繹時,學生們都是充滿活力和快樂的,不需要在壓力下去完成一個表演。能夠讓表演者和觀眾喜歡上詩歌,或許才是詩人創作和朗誦者上臺演繹的最大目的,反之,這樣的活動就會淪為一場標準的活動,大家也會慢慢對它失去熱誠和興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