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新加坡《海峽時報》率先披露,馬新兩國將攜手合作,申請將“Chingay”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後雙邊在新加坡舉辦了第一回合聯合申遺工作坊,兩國各自《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裡的“Chingay”——即新加坡的妝藝大遊行、檳城的大旗鼓遊行及新山的柔佛古廟眾神出遊,三方皆派出代表出席討論。兼受國家文化局及新山中華公會之委任,我有幸參與其中,為聯合申遺腦力激盪,也從中更直觀地瞭解彼此對於“Chingay”認知的異同。
說到認知,儘管將以“Chingay”為名目聯合申遺,新檳柔三地對於“Chingay”原來是什麼、後來演變成什麼,三方皆有出入。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最新一期館刊《BiblioAsia》有專文討論此事,裡面提到“Chingay”一詞或最早源於“裝藝”或“妝藝”(福建話tsng gē),乃指在一場遊行中,由抬著打扮成各式角色的孩童組成的流動展演,如中國寧波的“抬閣”、香港長洲太平清醮時的“飄色”,亦是同類。(閱讀全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