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喜欢民间的中国、实在的中国。简简单单的中国,是最实在的中国。中国的大外宣,要说好中国故事,不用太大阵仗的。一个沙县小吃就能抓住“世界华人共同体”的味蕾了。
ADVERTISEMENT
这趟去中国出席研讨会,在中国的日常,总要尝尝美食。可能跟很多“留华人”有同样经历,每次来中国,我们总要来吃个“沙县小吃”。那是18年前我留学中国的记忆。这些年来去中国好多次,上馆子大酒楼的机会不少,但饮食记忆中,能记住的菜色不多。这可能跟大部分时间耗在餐桌上寒暄应酬,(有点辛苦的)喝酒有关。倒是生活的日常,是我感觉最自在的中国。饮食记忆也就在学校饭堂、街边巷弄。这次也不例外,在厦门的早餐,来碗扁食,饱足。才几块钱人民币,平价而实在。算了算这一小碗的扁食,盛得满满的竟有12个之多。深入中国各县城的沙县小吃很“标准化”,不能说特别好吃,也并不精致,却是绝对能吃,能记住的味道。我喜欢这个美(食)。
比较喜欢民间的中国、实在的中国。简简单单的中国,是最实在的中国。中国的大外宣,要说好中国故事,不用太大阵仗的。一个沙县小吃就能抓住“世界华人共同体”的味蕾了。我相信沙县小吃也是大部分“留华人”曾经拥有的美好集体记忆。不管它是叫扁食,还是馄饨,或是抄手,抑或是云吞,转凉的天气,一口咬嚼,嘴里暖和,顿觉“混沌初开”。
来厦门出席研讨会,吃饭当然是要点在地的闽菜。但所谓的闽菜系(即我们以为的“福建菜”),至少可分为三个支系,亦即:福州菜、闽西客家菜和闽南菜等三类。纵然皆在福建省内,料理各有特色差异,却也能共融。其中,我在厦门吃的家常闽南菜,其道地传统的本色就是相当的新鲜爽淡(传统台湾菜基本也如此),以海味见长。相信它也是全中国最为清淡的料理。相较于闽南菜,其隔邻粤东的潮州菜其实是“清”而“不淡”。从我1992年初至厦门,迄今,一直很困惑的是,这闽南菜清淡的主体本色,为何没有很明显的反映在“下南洋”后的新马“福建人”的饮食上?尤其是以福建闽南人居多的巴生的肉骨茶,以及中马所称的黑黑“福建面”,汤汁浓郁而味重。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值得研究。新马华人籍贯菜中,我至今还搞不懂的是闽南菜(福州菜和闽西客家菜还容易理解)。一直不敢妄下评论。这是否也意味着新马“福建人”的“在地化”包容能力强大?就像那个福建五香肉卷的“五味杂陈”!馅料丰富,一堆好料,感受复杂却又说不清楚那是什么味。实则,一切从“清淡”开始,有容乃大。“福建人”的在地化和涵化的接受度也特强?此乃“南方之强”乎?人们常言“自强不息”,其实《易传.大象》也言“厚德载物”。乾坤两卦,阴阳调和,谓之道。既要刚强,也要懂得包容,这才是有文化素养的中国。
我很喜欢夕阳西下的中国。晚霞很美。下班的人,赶着回家。那是心情放松的中国。住宅厨房的烧饭声,饭桌的家常菜和闲话家常,温馨满满。那天,晚间,十多年前教过的厦大学生请吃饭。一家大小,连她婆婆也一起来,说人多好点菜。她们家是闽南泉州人,却请我吃福建(闽西)的客家菜。说她婆婆喜欢,客家菜比较有个性。香嫩的客家香草乾蒸鸡、笋炒酸菜等家常菜,够味够香,还真是客家本色。学生她的孩子5岁了,好可爱,送巧克力,逗他玩,边吃边聊,其乐融融。没山珍海味,却是我这趟厦门吃得最“够味”,最好吃的一餐。她家婆婆还把亲戚刚从漳州乡里摘下的两个柚子送给我。大家都乐了,说好中国故事,这是中国的师生情,暖馨的乡情。
说好中国故事,你是要说给谁听呢?不能是只说给“自己人”听吧!若是要说给别人听的,就得有打动他者之心,要有共鸣。说好中国故事,也不能光靠“说”。诚恳、亲切、有温度,才是说好中国故事最好的文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