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喜歡民間的中國、實在的中國。簡簡單單的中國,是最實在的中國。中國的大外宣,要說好中國故事,不用太大陣仗的。一個沙縣小吃就能抓住“世界華人共同體”的味蕾了。
ADVERTISEMENT
這趟去中國出席研討會,在中國的日常,總要嚐嚐美食。可能跟很多“留華人”有同樣經歷,每次來中國,我們總要來吃個“沙縣小吃”。那是18年前我留學中國的記憶。這些年來去中國好多次,上館子大酒樓的機會不少,但飲食記憶中,能記住的菜色不多。這可能跟大部分時間耗在餐桌上寒暄應酬,(有點辛苦的)喝酒有關。倒是生活的日常,是我感覺最自在的中國。飲食記憶也就在學校飯堂、街邊巷弄。這次也不例外,在廈門的早餐,來碗扁食,飽足。才幾塊錢人民幣,平價而實在。算了算這一小碗的扁食,盛得滿滿的竟有12個之多。深入中國各縣城的沙縣小吃很“標準化”,不能說特別好吃,也並不精緻,卻是絕對能吃,能記住的味道。我喜歡這個美(食)。
比較喜歡民間的中國、實在的中國。簡簡單單的中國,是最實在的中國。中國的大外宣,要說好中國故事,不用太大陣仗的。一個沙縣小吃就能抓住“世界華人共同體”的味蕾了。我相信沙縣小吃也是大部分“留華人”曾經擁有的美好集體記憶。不管它是叫扁食,還是餛飩,或是抄手,抑或是雲吞,轉涼的天氣,一口咬嚼,嘴裡暖和,頓覺“混沌初開”。
來廈門出席研討會,吃飯當然是要點在地的閩菜。但所謂的閩菜系(即我們以為的“福建菜”),至少可分為三個支系,亦即:福州菜、閩西客家菜和閩南菜等三類。縱然皆在福建省內,料理各有特色差異,卻也能共融。其中,我在廈門吃的家常閩南菜,其道地傳統的本色就是相當的新鮮爽淡(傳統臺灣菜基本也如此),以海味見長。相信它也是全中國最為清淡的料理。相較於閩南菜,其隔鄰粵東的潮州菜其實是“清”而“不淡”。從我1992年初至廈門,迄今,一直很困惑的是,這閩南菜清淡的主體本色,為何沒有很明顯的反映在“下南洋”後的新馬“福建人”的飲食上?尤其是以福建閩南人居多的巴生的肉骨茶,以及中馬所稱的黑黑“福建面”,湯汁濃郁而味重。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值得研究。新馬華人籍貫菜中,我至今還搞不懂的是閩南菜(福州菜和閩西客家菜還容易理解)。一直不敢妄下評論。這是否也意味著新馬“福建人”的“在地化”包容能力強大?就像那個福建五香肉卷的“五味雜陳”!餡料豐富,一堆好料,感受複雜卻又說不清楚那是什麼味。實則,一切從“清淡”開始,有容乃大。“福建人”的在地化和涵化的接受度也特強?此乃“南方之強”乎?人們常言“自強不息”,其實《易傳.大象》也言“厚德載物”。乾坤兩卦,陰陽調和,謂之道。既要剛強,也要懂得包容,這才是有文化素養的中國。
我很喜歡夕陽西下的中國。晚霞很美。下班的人,趕著回家。那是心情放鬆的中國。住宅廚房的燒飯聲,飯桌的家常菜和閒話家常,溫馨滿滿。那天,晚間,十多年前教過的廈大學生請吃飯。一家大小,連她婆婆也一起來,說人多好點菜。她們家是閩南泉州人,卻請我吃福建(閩西)的客家菜。說她婆婆喜歡,客家菜比較有個性。香嫩的客家香草乾蒸雞、筍炒酸菜等家常菜,夠味夠香,還真是客家本色。學生她的孩子5歲了,好可愛,送巧克力,逗他玩,邊吃邊聊,其樂融融。沒山珍海味,卻是我這趟廈門吃得最“夠味”,最好吃的一餐。她家婆婆還把親戚剛從漳州鄉里摘下的兩個柚子送給我。大家都樂了,說好中國故事,這是中國的師生情,暖馨的鄉情。
說好中國故事,你是要說給誰聽呢?不能是隻說給“自己人”聽吧!若是要說給別人聽的,就得有打動他者之心,要有共鳴。說好中國故事,也不能光靠“說”。誠懇、親切、有溫度,才是說好中國故事最好的文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