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家庭

|
发布: 11:45am 18/11/2024

阅读

短视频

家庭

亲子共读

黄国珍

孩子思考

阅读

短视频

家庭

亲子共读

黄国珍

孩子思考

短視頻當道 如何培養孩子閱讀思考?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敬晖

在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針對手機觀看習慣打造的短視頻平臺應運而生,漸漸成為許多人娛樂、接收信息的管道,其中更是青少年追逐潮流、展示自己的地方。

因此每當有青少年和網紅為了吸睛做出匪夷所思的行為時,評論區常有“短片一響,孩子白養”此類帶著調侃和嘆息意味的評論。

ADVERTISEMENT

短視頻不僅對長視頻造成衝擊,有研究指出兒童長期觀看短視頻,閱讀能力會出現顯著下降。我們應該如何讓孩子遠離短視頻,重投書籍的懷抱?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本報 陳敬暉

臺灣知名作家兼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志總編輯黃國珍提到,如今短影音或短視頻在生活裡幾乎是無孔不入,其原因在於它進入的管道也就是數位載具平臺一直在身上,跟著手機隨著我們到處走。

“過去我們很期待孩子在生活裡或者是我們自己平常外出能夠帶本書在交通上就能夠翻開來看看;在某種等待的片刻就可以拿出來看看。”

“可是,現在更多的年輕世代是,等待的時候就把手機拿出來看。他所有的生活、娛樂、人際上的互動交往,其實都在這個數位平臺上面。

臺灣知名作家兼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志總編輯黃國珍。

他說,看似的確是方便,但它也產生了一種新的形式,有別於我們過去認為在等待的片刻或者屬於我們個人的時間可以做的事情。

不過,他認為有趣的是,實際上本質上並沒有改變,人們還是在“閱讀”,還是藉由不同的管道去讀他們想要了解的事物。

“但畢竟影像的觀看跟實際的文字閱讀,在認知跟心理的作用上是不太一樣的,尤其影像的觀看會讓整個訊息在傳遞上更為扁平,然後破碎化。”

“那我想這是我們現在最常遇到孩子行為上的改變或認知改變的原因,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上。”

別讓“懶人包”、短視頻代替

黃國珍曾在過去的訪問中也提到過,影像是流動的,速度亦是由它來決定,因此讀者難以停下思考,閱讀則反之,速度的主控權掌握在讀者手中。

於是影像成了想要快速取得片面信息的最佳方式,比如懶人包、1分鐘看完1部電影等等。


他感嘆,我們面對的世界從來都不單純,只是現在更復雜,但現在由於很多時間上的壓力,或者是我們更渴望很快就能得到答案,所以我們就從“自己去思考問題”轉向“我快速地去尋找答案”,而很多短視頻就直接給了我們答案。

“而且幫你消化了一本可能要花一週時間才可以讀完的書。那可能用5到8分鐘就把一本書講完。

“當然,講的人有他獨到的觀點,但畢竟那是別人的觀點。自己讀一本書,跟聽別人把書裡面的內容摘要講完,那是完全不一樣的經驗。”

曾經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今卻有可能是一千個人心裡只有一個哈姆雷特。

“最麻煩的是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失去了在文字裡思考的能力。所有的理解根源於我們對於文字或者對於作者所提出來的問題的思考,所以若我們今天放棄了思考,其實我們個人的主體性就不見了。

“所以放棄閱讀跟放棄在閱讀中思考,背後真正的原因、真正讓人擔心的是,他失去了一個生命的主體性。”

黃國珍說,放棄閱讀跟放棄在閱讀中思考,背後真正的原因、真正讓人擔心的是,他失去了一個生命的主體性。

他認為,這種情況比孩子對於書本內容照單全收更可怕。

因為最能夠體現主體性的是“我的想法可能不一樣”或者“我就算認同,也有我自己認同的過程”,但如果他今天不經思考就說“我相信他”,甚至是對方的思考取代了讀者或孩子自己的思考的話,這比照單全收更危險。

他說,如今整個閱讀教育有一個很不同的方向,以前家長非常期待孩子讀了就會懂,但現在家長應該期待孩子們在閱讀後會發問,因為“不懂”可能才是好事。

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曾寫過一本經典的著作《如何閱讀一本書》,書中就提到“閱讀的一種本質就是困惑,但關鍵是你知道正在被困惑”。

“這句話寫得很好。意思是我就是不知道你在講什麼,所以我才開始思考。”

讓孩子從閱讀中收穫喜悅

黃國珍建議,從孩子的嬰兒時期就可以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市面上常見的“布書”就能派上用場。

“(給他一本)布書並不是要他看懂什麼,而是開始建立跟‘翻閱書’這個動作的關聯性。”

從布書到大一點的書,然後是沒有文字只有圖案的書本,久而久之,我們就會看到孩子建立閱讀的行為,建立跟書之間的互動關係。

“在前面的這個階段,如果我們能夠陪伴是最好。”

對於小朋友,特別是小嬰兒而言,“翻頁”是一個在空間轉換的有趣動作,而且翻過去後圖案會發生變化,是一種視覺和感官的刺激。

“他在書裡會逐步建立有趣的體驗,那他將來不會拒絕‘翻書’,也不會去拒絕‘拿書’。

“隨著給他閱讀的內容更豐富,不管是圖或者是文字都更豐富,那他也能夠藉由我們的引導,慢慢的在圖文之間瞭解到有趣的故事。所以孩子反覆會去看一本他覺得有趣的書,是為了重溫那份快樂和有趣的體驗。”

他說,真正能讓孩子走進“閱讀”,是他能從閱讀裡收穫喜悅,否則閱讀是一個無聊的行為。

這種“喜悅”可能來自於書本內容在他的腦海裡天馬行空地創造各種人物、情景,接連數小時的外表平靜,但是頭腦裡已激起形形色色的風暴。

而有科學家研究短視頻能夠讓人們,特別是青少年不斷地滑手機,是由於短視頻的刺激讓大腦分泌了大量的多巴胺,會致使人上癮。

“因此(讓他們)上癮並非真的來自於短視頻的內容,而是在滑動短視頻,大腦會不斷地接受刺激分泌多巴胺,所以是這個分泌多巴胺的結果讓他對這樣的內容(短視頻)形成上癮。”

“親子互動”比短視頻更吸引孩子

他認為短視頻之所以受歡迎,是由於其背後思考是如何讓人長期黏著在該平臺或者內容有關,並就此展開詳細的計算。

倘若只是一味兒禁止是很困難的,因為孩子一定會在影音上面獲得比文字閱讀上更大的樂趣,但是從另一個層面看,只要親子間的互動並非處於高度緊張的情況,相比起影音內容,年紀小的孩子會更喜歡跟父母互動。

所以與其強硬地禁止孩子接觸短視頻,不如創造一種可以跟孩子讀書的機會跟情境。

是的,是“親子共讀”,而非給孩子一本書自己閱讀。

不過,他也坦承,雖然鼓勵“親子共讀”的理念已經多年,最後會演變成親子雙方的壓力,因此不妨嘗試稍微改變形式。

“我們都可以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找到我們願意去讀的內容,就算是親子共讀,也可以把它變成是各讀各的,10分鐘後我們告訴對方剛才讀到哪一段覺得很有趣等等。”

“不是那種你讀了,然後你就要畫線做重點、背誦,而是能不能還原到我們以前的閱讀經驗,跟別人分享自己在書裡或故事上有趣的情節,還原到最原本閱讀會帶來樂趣上。”

他感嘆,現在“閱讀”也變得非常功利。

“就非要讀出什麼東西來,但有時候閱讀也沒有那麼容易就能夠讀出什麼東西來。”

他提到,孩子在看圖畫書時,也會迅速地從中看見他覺得有興趣的內容,進而想要與家長分享。

只是如果家長對他的分享並沒有馬上給予一些回應的話,那孩子寧可去看別的東西,也就不會藉由他在書籍裡的發現跟父母建立良好互動。

下次,父母們不妨嘗試與孩子一起閱讀,並且積極回應孩子們的分享吧!

黃國珍於2024年10月出席第17屆花蹤文學獎頒獎禮和文藝營期間接受本刊記者訪問。他建議,從孩子的嬰兒時期就可以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
更多【】文章:
馬術治療 開啟特殊兒童心門
走進考古走近歷史 博物館也能很有趣
用繪本教孩子自我保護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