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淨化媒體,不能單靠有新聞理念的媒體工作者而已,更大程度是也靠讀者群,媒體人與讀者群裡應外合才能取得彰顯效果。
ADVERTISEMENT
一連串的中學生輕生不幸事件,同時也引發讀者關注:“媒體應不應該報道自殺新聞?”
有人認為讀者有知情權,在今天任何消息都可以一瞬炸開社交媒體的時代,沒有事情可以瞞得住,與其讓人諸多揣測,不如直接公佈實情,避免以訛傳訛;也有人認為:輕生新聞會引發效應,甚至激發本身就萌起自殺念頭的人,會加劇輕生的意念。
眾說紛紜,各執一詞。
我想:今天“人人都是記者”的自媒體時代,報紙即使不報道,社交媒體如臉書、Instagram等還是照樣迅速傳開。在網絡功能裡,用“一傳十,十傳百”尚且不足以形容其不斷轉播的速度和範圍。
關於輕生事件,受過正統訓練的記者下筆前都得考慮家屬感受以及新聞見報後的效應;自媒體和網民則比較單純,只考慮能不能吸引流量,所以處理手法自是大不同。
中學生輕生事件,轟動性又更強及更易吸引讀者──站在新聞角度來看:記者不會錯過、網民更不肯放過。
火是包不住,而且迅速叛蔓延,當今的自媒體早就已經從小魔怪長成了大恐龍,無法約束。所以說,問“媒體應不應報道自殺新聞”,倒不如談“媒體應該如何處理自殺新聞”。當無法阻止時,不如引導去正確方向,最起碼把破壞力減到最低。
世界衛生組織曾在《自殺預防:給媒體從業人員的指引》提出自殺報道的八不,是指:
不要使用聳動化的標題、不要詳細描述自殺方法、不要提及自殺事件的地點或細節、
不要報道自殺遺書細節、不要使用聳動化、合理化或正常化的方式描述自殺事件、
不要簡化自殺原因或歸咎單一因素、不要刊登照片/影片/音訊或社群媒體連結和不要將有關自殺的內容放在頭版,並避免過度或重複報道。
家屬自是不想受到干擾或成為旁人議論的對象,校方基於校譽也多數要求低調處理,將心比心,這都無可厚非,記者應該有同理心。但面對關心事件發展及欲知情的讀者,在“漏新聞”與“謹慎處理新聞”兩者中,報紙一般傾向於後者;如何處理得當,胥視記者下筆和編輯排版的智慧。
不能有聞必錄.不能鉅細靡遺的渲染情節、不能捕風捉影、不能敘述自殺方法、遣詞用字謹慎容觀,避免造成刺激與引來仿傚,必須考慮家屬感受,這都考驗記者和編輯的專業與功力。
當不幸發生了輕生事件,又或者無法避免群眾的好奇心與關心時,家屬與其逃避,不如勇敢的面對──你有權選擇說出所知,以正視聽;也有權表達“純屬私事,不欲公開,希望公眾體恤和諒解”;當中最忌諱是把情緒化發洩在採訪者身上,或者遮遮掩掩,這都容易節外生枝,引起另一個風波或更多無謂揣測。有時,媒體的出現是讓你把事情說清楚,未必是壞事。學校面對校園內發生新聞事件的處理手法也當如此,向關心者(特別是家長群)有很得體的交待,切忌推卸或毫無表示,這反而令事情變複雜,惹來更多臆測。
“讀者反應”在各類新聞事件中最關鍵,受眾反應熱烈,有些追求流量的媒體就樂此不疲源源不絕的提供以滿足讀者,讓自己的能量再攀高峰,新聞道德和媒體責任並不在他們的範疇中。讀者對羶色腥趨之若騖,在劣幣驅逐良幣法的法則下,原本堅持新聞理念的媒體工作者,有些也為了流量而信念動搖,毫無營養的新聞並非棄用,反而是分part1、part2、part3引讀者追讀。一切都只為了流量,真令人惋惜。
在今天,要淨化媒體,不能單靠有新聞理念的媒體工作者而已,更大程度是也靠讀者群,媒體人與讀者群裡應外合才能取得彰顯效果。
讀者有權向劣質、不舒服、會能帶來負面效應的新聞說“不!”──讀者不要轉發分享、不要點贊、不要回應,甚至可以寫信到編輯部表達抗議、杯葛,這些舉動不單單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下一代,還我們一個乾淨的媒體環境,讓我們可以放心讓孩子們接觸新聞,認識世界,不用擔心孩子在這裡被汙染、被誤導。
讀者必須要有新聞醒覺的時代以及扮演監督者的時代來臨了。因為太多劣幣,下筆的人,不管傳統媒體、網媒或自媒體不懂自律,也不講新聞道德──社會很快就會失序。
我們現在不正是處在媒體亂象時代嗎?再不正本溯源,再不人人都盡一分力,很快大家就一起沉淪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