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重歸的三舅劉太希,是當年南洋大學中文系的翹楚,尤在古代文學的教研與傳播方面享有聲譽。
劉太希於1957年抵達南洋大學,比潘重規稍晚一年,負責講授《歷代詩選》《詩經》和《各體文習作》。雖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幼便在父親翰林學士劉楠軒的薰陶下浸染古文,累積了深厚的文學修養,奠定了“北大才子”之名。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劉太希投身抗日救亡,出任國防部秘書要職,抗戰期間常以詩作贈予將士,鼓舞士氣,由此結交了諸多軍政要員。戰後,他歸心治學,未再涉政。甲子之年踏足南洋,他的行事愈發從容自適。相比其他南來的中文系教授,劉太希似乎更為“安分守己”,潛心於古詩詞研究。
ADVERTISEMENT
在南洋大學,劉太希傾力推動師生古體詩創作。他與同期的凌叔華教授各擅其長,兩人一專於古典,一擅於現代,並駕齊驅,共同構成了南洋大學中文系新舊文藝交匯的盛景,成為新馬高等府學中推動馬華文藝的重要力量。
1960年4月2日,南洋大學於雲南園隆重舉行了首屆畢業典禮。1955年,大學初建,橫空出世,舉城為之歡騰;4年寒窗,學成之日盛典如期,必然再掀歡騰,盛況空前。惜我輩來遲,星洲雖近實遠,唯有憑藉文字,夢迴雲南園的美麗與喧鬧。園中有八角亭數座,漫山相思樹影婆娑,又有紅牆綠瓦互映成趣。據傳引得佘雪漫教授作詩云:“山山皆秀色,樹樹盡相思”,自此傳頌不息,成為每位南大人心中的千古絕唱。
畢業禮前夕,劉太希於《南洋商報》發表了〈南大文學院同學錄題辭〉,寄語文學院莘莘學子。他寫道:“文學院裡所形成的風氣,往往就是一個大學的學風。一個大學的學風,又往往就是一個國家的士風。……所以文學院的教育,書本還在其次,最重要的還是培養或感化人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所應注重的是人格教育。”(《南洋商報》,1959年12月19日)彼時,報章對於畢業禮的報道如潮湧來。南洋大學學生會正舉辦文學周,文學院禮堂連日文化學術座談,校內各大社團代表登臺論道;晚間遊藝會座無虛席,全校師生縱情歡聚,樂聲不絕。
就在這一夜,中國文學研究會詩詞組在顧問劉太希和佘雪漫教授的引領下,於雲南園舉辦詩人雅集,特邀中文系師生及新馬詩壇名流共襄。席間,南大師生紛紛展出詩詞創作,雅集中亦不乏“即席詩”佳作,才情盡顯。同年7月,諸詩彙集成冊,結為《雲南園吟唱集》。劉太希作序道:“今者吉日良辰,群賢畢至,賞心樂事,傾蓋題襟。”時隔一甲子,重讀吟唱集,會稽蘭亭修禊之翰墨風流,原來曾幾何時再現南洋。
此吟唱集子中,劉太希以雅集即席詩七律居首,可見其領航典範風采。其中一首〈前題〉既記述當年畢業典禮盛況,亦描繪他身居雲南園的悠然——“……老我居夷德不孤,講舍偷閒狎鷗鷺。茲邦遊賞殊寂寥,雲南園境差堪賦。……”詩中得見雲南園中鳥鶴流連、景緻天然。劉太希雖暫居五載,卻怡然自適,寄情詩詞。
授課與寫作之餘,劉太希迅速融入本地文化圈,與在地詩友建立起深切情誼。1960年,他參加了新加坡“新聲詩社”主辦的“庚子詩人節雅集”,會後詩作發表於《南洋商報》。此詩社由南渡詩人黎國昌與當地詩人共同創辦,旨在弘揚舊體詩詞的創作。劉太希在這裡結識了不少南渡同道,彼此談詩論道,抒發對時局變遷的感概以及去國之後的憂思之情。
劉太希的〈夜過南洋報社與振夏、心影諸君縱談〉一詩,詩題提及兩位好友——陳振夏和曾心影,皆為當時報界才俊。尤其是《南洋商報》主筆曾心影,其筆力犀利,社論老成,古文功底深湛,常與劉太希共話,暢談詩文。雲南園雅集之上,總少不了他們二人的身影。
相關文章:
【專欄.花樣年華】伍燕翎/方修與潘重規的紅樓之爭
【專欄.花樣年華】伍燕翎/遠為蠻荒的鴛鴦—— 潘重規黃念容在南大
【專欄.花樣年華】伍燕翎/《星洲日報》兩則關於南洋大學文學院院長嚴元章的報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