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纷纷扰扰,一个多元族群社区的凝聚力建立愈显重要,而社区营造最关键因素就是人的参与,思考如何让社区群众“动”起来!
刘端嫔和颜嘉慧的“小人儿~芙蓉走透透!”亲子活动让孩子们跳脱课本内容,来到基督教堂、印度庙、清真寺、锡克庙探索,与友族对话,从中建立多元价值观;来自霹雳森脉族的罗尼热爱摄影,在活化部落居民的同时也与族人一起寻找原住民丢失的身分认同。
ADVERTISEMENT
参与亲子活动 跳脱课本内容
“小人儿~芙蓉走透透!”亲子活动2022年在森美兰芙蓉萌芽,初衷是发掘花城各类生活面貌、探寻和体验当地历史文化、接触与认识各族宗教和走进自然环境中学习。
颜嘉慧在幼儿园教书,刘端嫔则是一位儿童绘画老师。趁着周末,一人导览一人技术协助,从博物院、文化馆到各民族宗教场所都是小人儿学习乐园,譬如屠妖节参观芙蓉最大间的印度庙、圣诞节就去基督教堂、端午节就缝制粽子形状的手工香包,体验不同文化特色。
“我们也办了两次斋戒月参观芙蓉达城清真寺的活动,让小朋友了解斋戒、文化与习俗,还有品尝传统马来美食和糕点。”在森美兰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协会导览下,亲子们一起体验穆斯林洗礼、祈祷、朝拜方向和《可兰经》的知识。
小孩对多元文化接受度更大
“其实小孩的(多元文化)接受度更大,不太会有抗拒情绪,反而大人在清真寺里会有很多顾虑和顾忌。”颜嘉慧说,清真寺人员拿出几本《古兰经》介绍时,大人没有打开,因为印象中总觉得这对穆斯林是很神圣的,要慎重,反观小朋友们早已满满好奇心地翻阅看看里面藏什么奥秘。
“只要保持礼貌,其实穆斯林并不介意。”
刘端嫔观察到,陪同孩子的家长同样对活动内容感新奇,甚至显得更多兴趣,这种乐于了解他族文化的态度都将影响孩子们如何看待多元社会。
“身为马来西亚,我们全年都在庆祝民族节日,你不觉得我们很幸运吗?”
设计活动精心策划小游戏
今年4月初,其中一人在脸书推广小人儿活动时写道,在华人农历新年和开斋节之后,将带小朋友们到芙蓉百年锡克庙(Gurdwara Sahib)认识锡克教和感受光明节的热闹,并与旁遮普人(Punjabi)共进午餐。
她们设计的每场活动都会精心策划一个小游戏或任务,如变身小记者采访、画画填色、烹饪等,而参加锡克教光明节则是人物素描。
“锡克教的人物特征突出,我们让小人儿去观察身边的锡克人,然后画出来。”刘端嫔说,小朋友会先随机抽卡,比如抽到锡克奶奶、锡克男孩,在现场寻找到符合卡片描述的人后开始作画。
“他们会跑去观察锡克人的鼻子、眼睛、服装打扮,除了观察力,也鼓励他们对四周感兴趣,会想要去了解和细心观察某一个人和某一物,而不是成天对着电话屏幕。”
小人儿走透透拓视野
人们常说 Tak kenal maka tak cinta(如果不了解就不会喜欢上),而小人儿走透透就是从最基本的各族生活方式,认识一支民族。
对颜嘉慧而言,这是一个让孩子打开视野的机会:“我想要让他们对世界产生好奇,会有想要去学习和探索的动力。”而当孩子从小对多元社会有多一分认识,长大后就会少一分偏见。
“孩子们会觉得原来旁锡克人很好相处,以后碰到就不会陌生,不会害怕被大人口中的‘孟加里(Mangali)’抓走,因为我们只是信仰不同,不同肤色不代表是坏人。”
刘端嫔也看到这些孩子的变化,打开心怀接收新事物、新的异族食物都是渐渐从一些不习惯到理解,然后相互包容的过程。
“生活上我们需要跟异族相处,孩子长大后在多元社群中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就会比较容易接纳与融入,在多元社会的生存能力也会提高。”
用影像艺术凝聚原住民社区
搬到吉隆坡前,森脉族罗尼在部落里度过7年儿童岁月,跟着叔叔和爷爷上山下山,学习社旺(sewang)文化、传统制药和节庆时演奏的根鼓琅,这些与族人脚踩大地的共同记忆早已刻印在罗尼的骨子里。
“到了城市以后我感受不到这种文化,只有放学或放假时爸爸会带我们去河边抓鱼,去森林找食物。”
罗尼开始翻找博物馆和图书馆文献中为数不多的原住民文化记载,直到成为摄影师,许多珍贵文化依旧没被突出、不被记录、难被传承。
接着他发现老朋友们羞于承认是原住民,甚至轻视自己,间接导致多数以耆老口传的部落文化和原住民智慧流失。越来越多原住民有机会受教育的同时,对族内文化的传承却在褪色。
“长辈们不太主动传授手艺或文化给年轻人,后辈需要自发性地边看边做边学,这跟上课老师教的学习方式很大不同。”罗尼成长于传统转变至现代化的时代,如今教小孩玩鼻笛(pensol)还得先叫他们坐下,再给出清楚指示,“换作以前我问长辈太多问题可能会被骂!”
他感叹,许多父母为了生计变得更加忙碌,没时间好好给孩子讲故事,等于失去了聆听口传历史的机会。
“我逐渐意识到这件事很重要,无论是找回文化,还是原住民的身分和尊严。”他下定决心回到部落,回馈原住民社区,第一步便是从他最熟悉的摄影开始。
撇开刻板印象 原住民也很酷
罗尼镜头下的原住民人像作品,最想撇开的就是外人对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我们不邋遢,不是未开化,头发不一定是卷的,原住民也可以很酷。
他把原住民最美的瞬间定格,背景的树林、河流、岩石壁是生活日常。“不少原住民看了照片会惊叹,没想到他们可以很好看,从而变得更有自信并为族人身分感到自豪。”
2018年,罗尼和朋友成立了霹雳原住民文化艺术协会(PKKOAP)推广原住民艺术、文化、风俗、服装和乐器,连年举办从线上到线下的原住民传统服装比赛,从一开始200人参与到2021年的2700名参赛者,是罗尼4年来成功号召到的最大动员。
第一年的比赛由罗尼自掏腰包300令吉,后来一些原住民透过个人捐助支持,数额不大但积少成多,外界也来寻求合作,愈来愈多人加入进来举办这个能让提高其能见度的活动。
“保留原住民传统,我们不能全指望或责怪别人。”他清楚知道,要凝聚部落村民和社区营造的关键,就是自己人必须先“动”起来。
《Selamat Tibak》纪念原住民团结
“Selamat tibak ngkek semuak!(欢迎大家光临)”
原住民歌手Endang Saliman的洪亮歌声在山河间悠扬,无论你是谁、来自哪里都欢迎认识森脉族,一个全世界唯独大马有的原住民族,在霹雳人口最多逾3万人。
这首森脉语歌曲《Selamat Tibak》是罗尼、李淑莹和音乐制作人U Wang合力推动完成的音乐,90%由原住民乐器配乐,歌词是关于纪念收割胡麻稻后的丰收节“Senukak pai”及在社区生活中强大的土著祖先的团结精神。
其中一幕是在怡保旅游区拍摄的快闪表演,李淑莹刚开始还担心怡保的民众和游客或对原住民难有共鸣,但没想到效果意外的好。
“有人来看,有人给反应,最后一幕是各族一起跳舞,那刻我觉得原来音乐没有国界,没有区分听懂或听不懂,而是大家会被这首歌感动,然后想去跳舞,想跟原住民连接。”
对部落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且很需要勇气的作品。恩铛:“我不敢相信我能带着朋友组成一支团队,我很开心也很自豪,朋友们都很勇敢。
“各位原住民年轻人们,如果今天我跟朋友能做到,为何你们不一起来?坚持我们的传统和身分,往前迈进,让外面的人知道我们的存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