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美蘭文丁,超過百年曆史的不只有客家村。坐落在四周的教堂、廟宇,扮演著守護者的角色,讓當時前來工作的新移民找到精神寄託。
文丁錫克廟/有口神奇的百年水井
“早期文丁的錫克人在礦場擔任保安或警察,有的也靠養牛為生。”文丁錫克廟(Gurdwara Sahib Mantin)秘書梅寧德吉特說明。
ADVERTISEMENT
隨著南來的人數增多,錫克人開始興建寺廟,稱為Gurdwara,意思是“通往導師之處”。他表示,這兒的錫克廟在森美蘭的歷史最悠久,推測19世紀80年代初期就已有,由木板和亞答葉建成。1902年,全新的錫克廟落成。
作為全森美蘭最古老的錫克廟,距離入口不遠處的百年水井,據傳有神奇的療愈功效,“這口水井有特殊力量,不只是旁遮普人,華人和印度人都相信它。”
據說,有個華人帶著久病不愈的孩子來洗澡後竟痊癒。消息傳開後,許多人慕名而開,“有時我看到華人或印度人買了新車後,會取這裡的水灑車上。”為了方便取水洗澡的人,該廟建了2間洗澡房讓民眾使用。
“水井跟錫克廟的歷史一樣悠久,只是它曾經被封起來,直到1980年代才重新使用。”
每日準備餐食,免費提供旅人享用
到訪那日文丁細雨綿綿,從高處望向對面的山群,霧靄環繞。喝上一杯廟宇免費供應的旁遮普茶、熱騰騰的素咖哩角和薯條,瞬間暖和起來。
文丁作為旅人北上南下的中繼站小鎮,錫克廟每日提供免費的旁遮普茶和小吃,“無論你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甚至是新加坡人,都歡迎停下來用餐。”他表示,廚房每日會準備20至30人分量的餐食,“我們不知道誰會路過,至少他們可以在這裡祈禱用餐,再繼續旅程。”
想要品嚐旁遮普茶,條件很簡單,衣著得體就行。此外,信徒或參觀者踏入錫克廟,男士必須綁頭巾,女性則必須披頭紗。
雨天無阻信徒的虔誠,午後的文丁錫克廟人來人往,“這裡主要服務來自文丁、巴音(Pajam)、Nilai(汝來)和Lenggeng(冷更)的信徒。”下午4點,穿著藍色服裝的錫克小朋友,爭先恐後地取餐點,“每個週六,這裡的旁遮普語言學院,文丁錫克廟出錢邀請老師授課,因為學校沒有教。”
他表示,數十名學生來自森美蘭別的區域,“現在固定有25至30位學生,他們都是從汝來上課,沒有一位來自文丁。我們還有學生報考SPM(大馬教育文憑考試)旁遮普語科,考獲A佳績。”
相信特殊力量,吸引大眾拜訪
文丁錫克廟佔地3英畝,主建築後方有學習旁遮普語的教室,給訪客居住的房間。梅寧德吉特解釋,廟宇時常辦活動如誦經儀式,吸引文丁以外的教徒參與,“有的儀式長達3天2夜,文丁沒有旅店,我們就準備房間給有需要的人休息。”
越過停車場走上斜坡,是另一棟讓信徒祈禱的祈禱室,那是為了容納更多信徒後期新建的。梅寧德吉特補充,錫克廟沒有供奉神像或塑像,殿堂前方供奉著錫克教聖典《Sri Guru Granth Sahib》,以詩歌形式呈現,共有1430頁,5894句讚美詩。
問起何以文丁錫克廟受到大眾的歡迎?梅寧德吉特認為取決於人的信念,“錫克廟都一樣,都非常有力量,沒有誰比較好的說法,這取決於你的信念。很多信徒相信文丁錫克廟有特殊力量,能夠解決問題、治癒疾病,讓家庭更幸福。所以才會有很多人想來看看、拜訪這裡。”
聖類思教堂/高聳入雲,傲立小鎮
放眼望去文丁小鎮,創始於1900年,採取哥德式風格打造的聖類思教堂(Church of St. Aloysius)最先進入眼簾。
該教堂為了滿足中國採礦工人的精神需求而建造,原型是一間小木屋。隨著教徒人數增加,分別於1903年和1912年擴建,才成為今天看到的哥德式建築風格模樣。高聳的尖塔設計,讓建築物遠遠就能瞧見;高尖形拱門、交叉拱頂和飛拱,增加教堂的層次感,這些構造均為新式教堂看不到的。
“如果從高空往下看教堂,就是十字架形狀。”聖類思教堂教友陳貴詳和雷金山,同樣擁有聖名“約翰”(John),兩人自小在聖類思教堂長大,對教堂的情感濃厚,自願擔起歷史收集和講解者的角色。
荒廢的修女隱修院,寫下了刻苦的修道生活
教堂後方有兩座建築物,一座曾是文丁第一所幼兒園,雷金山道:“我曾在這裡讀幼兒園,它前身是一所中學,開放給當地青年學習。”至於另一座是西馬第一間修女隱修院,名為加爾默莫羅修道會,設於1981年,目前已荒廢。
“這裡以前是修女修道的地方,除了看病、更新護照等特殊情況,她們不能踏出這座建築物。”修女過著刻苦的修道生活,衣食住行都在裡頭完成。由於加入人數增加,加爾默莫羅修道會於2007年遷至芙蓉亞山。
“小時候我們一年只見過修女兩三次,其餘時間她們都待在建築裡。修道院每日的彌撒活動,她們在內部,教友可以在外面參加。”
供奉聖類思的骨頭遺物
教堂以意大利隆巴田貴族出生的聖類思命名,18歲時他放棄家族領地的承繼權和封銜,把權利讓給弟弟,併成為耶穌會的初學生。1591年,羅馬暴發瘟疫,他因照料病患染疫而歿,終年23歲。
教堂內一個小角落的玻璃櫃子裡,放有聖類思一顆真實的骨頭遺物(聖髑),視為對聖人的敬禮。根據現任神父克里斯托弗說明,除了文丁,芙蓉和波德申都有聖類思的聖髑,“但這兩個地方的聖髑都不見了,只剩我們這裡有。”此外,聖類思聖髑也收藏了基督教的遺物,即耶穌基督被定在十字架上的木頭。
中午12點,教堂傳來悠長鐘聲,提醒教友祈禱時間到了。每日清晨6點、中午12點和傍晚6點響起的鐘聲,一度因人力短缺的敲鐘儀式,隨著神父克里斯托弗的到來恢復。屬於文丁一代人的聲音記憶,也因而復甦。
【後記】當老鎮風景都是一個樣子
大道開通了,小鎮的人們有些興奮,沉寂的街道重新熱鬧起來。除了旅客變多,發展商也登門拜訪。為了更好的經濟發展,板屋村民應允了,收了連建廁所都不夠的賠償金錢,貼錢搬到花園屋。他們將獨立前的英殖民店屋,重新裝修成咖啡廳。先從粉刷開始,靚麗的橙最吸引人,“刷”一下子,覆蓋了格格不入的建築年份。
人流越來越多,紛紛稱讚起這裡的群山環繞,尤其是雨後雲霧瀰漫的山巒之間,仿如世外桃源。其中一位突然好奇這裡的過去,問起店裡的小妹,她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
客家村?很像有聽過,但我在花園屋出生,不懂啦。百年教堂?我是佛教,不常去也。錫克廟?第一次聽哦。
旅人不再問下去,只能靠自己觀察,竟發現上一個經過的小鎮和這裡差不多一樣。同樣的鋼骨水泥,一樣的新式咖啡廳,賣的旅遊紀念品也一樣。再也提不起興趣,打算喝了一杯咖啡離開,這裡應該就是個普通的小鎮吧,他想。
當馬來西亞的老鎮都成了一個樣子,會不會所有的小鎮風景再也只有一個樣子?
相關報道: 【大城小鎮/01】“錫”日小鎮文丁,舊景舊物還能撐多久? 【大城小鎮/02】客家村歷史不能遺忘,保村保家保根,抗爭仍在繼續 延伸閱讀: 【大城小鎮/01】居鑾老街,活起來! 【大城小鎮/02】老建築新靈魂,喚醒老街的舊記憶 【大城小鎮/03】回鄉──延續羈絆,重新連結人與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