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社论

|
发布: 9:00pm 25/11/2024

社论

马哈迪

马来文

多元文化

中英文招牌

社论

马哈迪

马来文

多元文化

中英文招牌

社论.招牌风波:多元文化与政客的对决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只是的呈现,不需要刻意放大解读,只有政客会不断拿来炒作。

ADVERTISEMENT

前首相敦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周末开车在吉隆坡兜兜转转时发现“吉隆坡街头招牌清一色中文字”,以为自己置身中国。

住在雪隆区的居民都知道敦马夸大其词,但是吉隆坡市政局立即展开取缔中英文招牌的行动。与此同时,国盟议员也见缝插针,批评行动党不仅未协助吉隆坡市政局执法,甚至公开反对市政局的指示,完全不尊重国家语言的地位。

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张庆信表示,取缔双语招牌已经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包括外国游客也表示不满,甚至置疑我国是否是种族主义或宗教极端主义的国家。

此外,大马中国餐饮业协会总会长高浩云也指称,严打中英招牌的行动,已经对1.5万家的中国餐饮业者带来压力。

招牌语言规定与执法平衡

是的,根据《1967年国语法令》,被明确规定为国家语言,应在官方场合和公共空间中优先使用。在商业招牌的具体要求上,各州地方政府有权制定相关细则。

地方政府普遍规定:“商业招牌必须以马来文为主,字体大小需明显大于其他语文。”这样的规定是为了维护马来文的核心地位,同时确保招牌在多语环境下,国文的地位不受忽视。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商家在设计招牌时偏向符合市场需求与受众习惯,例如使用中英文吸引特定族群与国际游客,这一来就导致部分商业招牌未完全符合地方政府要求。

“招牌用语不符合语言规范”?给一点时间改就好了,吉隆坡巿政局实在没必要超高效率的执行敦马的“指令”。况且满大街的招牌要改,招牌供应商怎么应付的来?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定一个缓冲期,不要立即取缔、罚款,应该实施限期改善的政策。

柔性执法:别演变成种族对立

操弄语言、种族、宗教等课题一直是政客们的强项。他们想刷存在感,只要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具争议性的言论,就能引起关注,然后一群人被耍的团团转。浪费社会资源不说,更经常引起族群之间没有必要的误会。

这次招牌事件;如果从法律角度看,地方政府的执法确实于法有据。然而,执法的目的不就是纠正与引导,而非以惩罚性手段造成误会与对立。例如1.5万家中国餐饮业者并非故意违法,所以强拆招牌成了高压手段,进而导致大马政府被误会有“仇商情结”。

强拆招牌肯定会对商家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因为换一面招牌,从重新设计、审批到雇吊车安装,都是成本。其实,今天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该是着眼于经济复苏,塑造优质的经商环境;过度严厉的执法会打击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与削弱投资的信心,凡事适可而止就好。

与其强硬取缔与拆除,不如采取柔性的方法,给予商家合理期限修改招牌、提供补贴或技术支援,确保在遵守法律的同时,不对商业活动造成过大干扰。同时,政府应加强招牌供应商的宣传与教育,国外商家不了解相关规定,那么供应商只要把把关,问题就不会发生。

如果因为招牌问题引发族群矛盾,就更得不偿失。被强拆的招牌涉及中文或英文,很容易被解读为针对特定社群的不公平对待。特别是在当前国内的种族与宗教处于敏感时期,此类执法行动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族群紧张,甚至被政客利用来煽动族群情绪。

多语招牌:彰显大马多元文化

马来文作为国家语言,其地位的确立是维护国家团结的重要基石。但这不意味着其他语文的使用必须被压制。作为一个多语、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多语招牌反而体现了我国特有的多元特色。

其一,强调平衡与包容:在维护马来文核心地位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其他语言的使用与存在。多语招牌并非故意与马来语地位相冲突,而是商业活动的现实需求。

其二,避免问题泛政治化:语言问题过度政治化或种族化,只会加剧族群误会、分裂与矛盾。政策制定者与执法者,应避免此类议题被敦马之类的政客作为操弄政治的工具。

其三,推广共识与认知:希望这次招牌事件能让国民了解尊重国文的重要性,同时认同多语环境对商业与文化有并存的需要。

很可能是中国餐饮业者的增加,使得雪隆街头的中英招牌多了起来,但为什么在七、八百万的巿民当中,只有敦马发现问题?甚至言过其实的说,让他彷佛身处中国。敦马为何特别注意到中英文招牌?

普通民众逛商场时,关注的是商品的种类、价格以及服务品质,没有人会特意留意招牌上的语言构成。对他们来说,多语招牌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根本不会当成批评的课题,因为招牌上的语文并非刻意在挑战马来语的地位,我们应该让多元文化成为大马的名片。

时代在进步,年轻一代对多语环境的接受度很高,因为他们在全球化与网络信息大流通的背景下成长,对不同语言的共存有更高的适应能力。中英文招牌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只是多元文化的呈现,不需要刻意放大解读,只有政客会不断拿来炒作。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