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上周,教育部长法丽娜因接待塔利班领导的阿富汗政府官员而陷入困境。一些国会议员对此次访问提出了质疑,考虑到塔利班压迫和极端主义性质,他们的怀疑是可以理解的。
阿富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允许女孩和妇女上中学及大学并禁止妇女从事许多工作的国家。阿富汗几乎没有朋友,但现实情况是,塔利班已经掌权,尽管许多国家都不愿意承认他们,但他们却在管理政府。
行动党峇眼区国会议员林冠英担心马来西亚可能会被视为纵容阿富汗的政策,尤其是禁止妇女接受教育的政策,但伊斯兰党的几名国会议员批评了林冠英。
古邦阁亮区国会议员兼伊斯党署理主席端依布拉欣说,阿富汗现任政府“不是塔利班政府”。他错了。它当然是塔利班政府。
但与塔利班领导人和官员会面并不等于同意他们的政策,就像与中共领导人会面并不意味着我们支持共产主义;与公开同性恋身分的外国领导人接触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支持他们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的一些立法者能够用头脑思考,而不是只想着得到赞扬,那该多好。毫无疑问,全球都在关注塔利班如何管理自己的国家。除非他们做出改变,否则世界将继续回避阿富汗。
自2023年以来,由于阿富汗的政策,国际援助组织为阿富汗提供的发展资金已被搁置,这使得1580万阿富汗人民继续处于苦难之中。
据报道,超过25家政府医院失去了国际资助,世界粮食计划署也削减了对1000万阿富汗人的援助。除此以外,乡区的人们还不得不应对洪水、干旱和地震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些灾害使他们的农产品锐减。
与塔利班作战的美国一直是阿富汗最大的国际捐助者,他们通过联合国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向阿富汗提供了超过26亿美元(116亿令吉)的援助。
然而,在2021年喀布尔沦陷后,拜登政府冻结了这笔资金,原因是不清楚谁拥有使用该账户的合法权力。
据说,内部存在许多分裂派系的塔利班政府一直坚持禁止女性接受正规教育的政策,但它愿意会见大马女教育部长应被视为一个契机。
教育部就此事发表的声明有几个关键词——“我们向他们展示了什么是包容性的教育体系,重点在于无论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或地理位置如何,都能得到接受教育的公平机会。这包括消除性别差异,确保各级教育的平等与包容。”
“教育部的承诺与首相安华在去年表达,愿意加强与阿富汗的合作意愿相符。与此同时,教育权利不容剥夺。”
“马来西亚致力于并全力支持女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在从11月4日开始的为期一周的访问期间,阿富汗官员参观了布城宗教学校、马六甲马来女子师范学院、武吉加里尔体育学校和赛城斯里公主寄宿学校。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参观的学校包括男女同校的院校。
一位官员说:“他们看到了如何在正规的伊斯兰学校教授伊斯兰研究、英语和科学。”
他说,“除了音乐课”,阿富汗官员对一切都是开放的。塔利班自2021年接管阿富汗以来,一直禁止音乐和一切形式的娱乐活动。
然而,马来西亚的立场是明确的。与这些阿富汗官员的会面使我们能够说服他们,为女性提供教育非常重要——当然,这些塔利班官员也有女儿、姐妹和母亲。
他们是因为自己对宗教的极端解释,还是害怕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而剥夺整整一代女性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
据新闻报道,代表团由阿富汗教育部总监沙哈布丁率领。法丽娜说,代表团还与教育部进行了多次讨论,教育部也“分享了对教育的见解”。
我认为,与其对他们的来访耿耿于怀,他们选择马来西亚作为学习的地方反而是件好事。
也许,代表团可以说服阿富汗的强硬派进行反思。或许可以首先允许城市地区的女性上网课。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虽然听起来希望渺茫,但这将让阿富汗可以就恢复国际资金一事进行谈判。
严冬即将来临,塔利班将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尽管不幸的是,人民将面临艰难的时刻。但这些都是坚韧的民族。他们曾在战争中打败过英国人、俄国人和美国人。
然而,掌权者大多是退伍军人,没有接受过外交、金融和经济方面的微妙训练,而这些都是扭转国家局势所需的技能。
马来西亚在喀布尔不再设有大使馆,而阿富汗在我国的大使馆是在塔利班政府成立之前建立的。阿富汗代表应邀出席各种活动,人们很难忽视他们身着传统服装的身影。
不过,外交部在与阿富汗的关系问题上继续采取“谨慎态度”,并在决定是否恢复正式外交关系之前等待伊斯兰合作组织(OIC)等国际机构发出信号。
美国在喀布尔设有一个“利益代表处”,由卡塔尔政府管理。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没有外交关系,就会有一个由另一个友好国家管理的“利益代表处”。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只是一个“联络处”。
在巴格达,在联合国对已故沙旦胡先统治下的伊拉克实施制裁期间,美国在波兰大使馆设有利益代表处。
简而言之,无论发生什么,接触仍然存在。至少情报站保持开放。
情报收集有时是通过在阿富汗运作的现有“人道主义非政府组织”或第三方进行的,特别是那些仍在阿富汗设有大使馆的穆斯林国家。
大多数国家都以非官方身分继续与阿富汗人接触,即使在个人层面上,这些接触也是有益的。
中国是阿富汗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中国在喀布尔设有大使馆,并为阿富汗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援助和数百万美元的贷款,而两国的边境线长达92公里。
根据喀布尔旅游局的数据,自2021年塔利班控制阿富汗以来,中国赴阿富汗游客不断增加,2023年中国游客人数超过7000人,比2012年大幅增长913%。
印尼已关闭其驻喀布尔大使馆,但其驻巴基斯坦大使也被派驻喀布尔。这意味着印尼仍与阿富汗保持着全面的外交关系。
尽管我的文章对塔利班持批评态度,但这并不妨碍我与在阿富汗官方通讯社巴赫塔通讯社工作的记者们交朋友。
如果阿富汗人愿意到马来西亚学习并开阔他们的眼界和耳朵——我们利用这个机会说服他们,让他们的女童和妇女接受适当的教育是不会有任何损失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看了太多好莱坞电影,其中巴勒斯坦人被描绘成坏人、恐怖分子,作为以色列恐惧文化叙述的一部分。
马来西亚政府公开且透明地告知,马来西亚将根据以色列和加沙停火协议接收15名巴勒斯坦囚犯,这是件好事。
鉴于这一问题的复杂和敏感性,一些国家本希望对这一行动保密,避免引起民众关注。
但外交部长莫哈末哈山宣布了伊斯兰合作组织(OIC)成员国,如土耳其、埃及、卡塔尔和巴基斯坦接受部分巴勒斯坦人的决定。
其中一些囚犯未经审判被以色列关押了20多年,他们将不被允许返回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哈马斯最近达成的停火协议释放了一些囚犯,一些国家已经与这些囚犯接触或同意接收他们。
这些协议往往规定某些被释放的囚犯必须转移到国外,以减轻安全方面的担忧。
不仅仅是这些囚犯,几乎所有巴勒斯坦人都被以色列驱逐。
以色列人将巴勒斯坦夷为平地,造成许多人死亡,并想将这些人赶出家园。
实话实说,有些大马人会因为安全问题、偏见和错误信息而对这15名巴勒斯坦囚犯心存疑虑。他们可能将这些囚犯视为“恐怖分子”。
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被拘留的巴勒斯坦人都是参与暴力袭击或安全犯罪的“恐怖分子”,其中一些人还参与了哈马斯或伊斯兰圣战组织等被以色列和美国视为恐怖组织的组织。
别忘了,已故曼德拉领导的非洲人国民大会也曾被列为恐怖组织。
以色列长期以来一直将囚犯关押在监狱中,而不进行正式提控或审判。这个犹太复国主义国家的理由是,这是防止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胁的必要手段。
从巴勒斯坦人和国际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些人是自由战士,或者只是捍卫自己家园和土地权利,以及作为一个国家生存的权利的人。
巴勒斯坦人以及国际特赦组织、人权观察和联合国等人权组织指出,许多囚犯因轻微原因或政治原因被监禁,其中包括儿童、社运人士和政治人物。
其中包括向以色列士兵或定居者投掷石头等“罪行”,刑期可达数月甚至数年。
许多人因在脸书上发布被以色列视为煽动的帖文而被捕入狱。
在所谓的“行政拘留”下,数千名巴勒斯坦人被关押数月甚至数年,未经审判,而拘留的理由是他们或他们的律师无法看到的机密证据。
2024年7月,联合国人权办公室发布了一份报告,详细说明了对以色列当局自2023年10月以来任意和单独拘留数千名巴勒斯坦人的担忧。
其中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和逃离冲突的居民,他们被剥夺获得法律代表的机会,并遭受虐待、酷刑和性虐待。
联合国还表示,以色列每年因轻微罪行拘留500至700名巴勒斯坦儿童。
2012年7月,联合国以色列行为特别委员会报告称,虐待这些儿童往往从被捕那一刻就开始了。十多年过去了,虐待行为并没有改变。事实上,情况变得更糟了。
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看了太多好莱坞电影,其中巴勒斯坦人被描绘成坏人、恐怖分子,作为以色列恐惧文化叙述的一部分。
Netflix上非常受欢迎的以色列电视连续剧《Fauda》(高墙外的混乱)就是一个该叙事方式是如何令人信服的例子。
据了解,即将被带到马来西亚的15名囚犯被归类为“在以色列公民中制造恐惧”的人,而这个理由足以监禁数千名巴勒斯坦人。
重要的是──如果不致力于开展国际运动推动那里停火,那么谈论支持巴勒斯坦事业是没有意义的。
寻求和平解决方案的努力很脆弱,正如我们所见,最近战争再次爆发。更糟糕的是,以色列在斋戒月期间对巴勒斯坦人发动了最大规模的袭击之一。
20年前,当我去耶路撒冷朝圣时,我对巴勒斯坦人的整体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亲眼目睹以色列人如何公然欺凌和虐待普通巴勒斯坦人。通常,原本只需30分钟的回家路程却要花上几个小时,因为他们会毫无理由地被拦下、检查,并被迫在烈日下站着。
遭到炮击的不仅仅是清真寺,还有教堂,例如拥有1600年历史的圣波尔菲里乌斯教堂,该教堂因收容了数百名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而于2023年10月19日遭到以色列空袭。
2023年,阿赫利阿拉伯医院,又名浸信会医院,遭遇多次袭击,造成近5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从现在起,捍卫巴勒斯坦人的事业将变得更加艰难,因为一些国家,甚至包括美国学生在内的普通民众,都因为发表言论而受到惩罚。
学运分子突然变成了恐怖分子。这种简单的分类仅仅取决于你站在哪一边。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