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读者观点

|
发布: 7:00am 28/11/2024

卫生部

自杀

网红

社交媒体

心理健康

卫生部

自杀

网红

社交媒体

心理健康

蔡佩颖.宣导心理健康是否应借力网红效应

政府应优先投资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而非单纯依赖效应这种短期、表面化的解决方式。

副部长鲁卡尼斯曼在国会下议院透露,该部计划通过网红来宣导民众关注心理健康,采用网红效应以改善国内日益严重的问题。此报道一出,立即在上引起群嘲,脸书热评里的“珍惜生命,远离网红”字眼更是显得极为讽刺。

ADVERTISEMENT

民众对网红的戾气并不是空穴来风,纵观近期有关网红的事件几乎全是负面新闻。而卫生部有意把宣导心理健康的重要任务交予网红,此举着实令人费解。目前来看,大部分民众对网红的印象欠佳,自然也无法接受由网红来宣导心理健康。

网红可以说是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因此由他们来倡导心理健康相信会有两面效果。一方面,网红在社交媒体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也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由他们来倡导心理健康也许能引发共鸣。网红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更贴近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能有效降低心理健康话题的严肃性和隔阂感,成为传递心理健康信息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是一项严肃的课题,其涉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专业领域。然而,许多网红并不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或背景,倘若他们在宣导过程中传递的信息不够准确,可能会引发误导的情况出现。更重要的是,网红形象具娱乐化特性,民众难以将网红与心理健康两者联系起来。

况且,网红的核心之一是商业化,他们的内容制作往往以流量和盈利为导向。如果网红将宣导心理健康与其它商业推广混为一谈,把心理健康内容包装成一场“秀”或视为商业合作的宣传工具,可能会让民众质疑活动的真实意图。民众认为这是一种表面的营销手段,并没有真正关心社会问题,弱化了宣导工作的严谨性。

通过网红宣导心理健康,或许能在短期内引起关注,但这一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自杀问题,反而会忽视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能有效解决导致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因素。因此,政府应优先投资于心理健康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而非单纯依赖网红效应这种短期、表面化的解决方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