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經82歲的我,經歷過無數政治和社會動盪,也早已對歷史的反覆輪迴見怪不怪了。然而最近的事態發展卻讓我深感震驚和恐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確立的國際法基本原則正遭到公然破壞。不得通過武力獲取領土的禁令、在衝突中保護平民的義務、對自衛權的限制,以及聯合國安理會“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使命都土崩瓦解,也鮮有人關心其後果。
在烏克蘭和加沙,被武器化的侵佔行為成了一種爭端解決手段,平民被當作炮灰,自衛權被扭曲成報復和復仇的藉口——發生在加沙的這類行為幾近於種族滅絕。同時美國和俄羅斯一再濫用手中的聯合國安理會否決權,致使其淪為一個連呼籲停火都無法做到的無效力機構。在這場地緣政治混亂中,那些曾經遭到普遍譴責的法外殺戮如今卻被視為勝利的象徵。
ADVERTISEMENT
這種崩潰反映了多邊安全體系迅速向由三大強權主導的多極秩序的轉型,每個強權都只想保護自身利益和擴大勢力範圍,導致世界其他地區日益變得不安全。當今全球格局中的唯一鐵律似乎就是隻要實力足夠強大,政府就算大開殺戒也無需承擔後果。
國際規則和規範的侵蝕還被顯而易見的雙重標準行為所加劇。西方國家對以色列在加沙和黎巴嫩行動的無條件支持——一再以“以色列有權自衛”為理由——與對俄羅斯施以的嚴厲經濟制裁形成了鮮明對比。雖說俄羅斯發起了烏克蘭戰爭,正如哈馬斯在加沙所做的那樣,但鑑於以色列對國際法的違犯行為數量之多、程度之重,使其實際上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
發展中國家對雙標感受最真切
發展中國家對這種雙重標準的感受最為真切,那裡的人們普遍認為各大民主國家對人權的承諾僅限於自身國界之內。而由此產生的深刻不公和虛偽感則加劇了全球南北方之間長期存在的不信任。
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恰好是在人類面臨三大需要密切國際合作的生存威脅(氣候變化、核軍備競賽和人工智能崛起)之際出現的。
氣候危機已經演變為一場全面的環境災難,愈發頻繁且嚴重的風暴、洪水、乾旱和野火就是明證。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無法得到大幅削減,全球變暖幅度預計將突破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2℃門檻並在本世紀末達到3℃。然而國際社會卻無法就避免災難所需的行動和融資達成一致。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首個任期內退出了巴黎協定,估計這回也會故技重施,而這可能會使邁向有效氣候行動的進展陷入停滯。
同樣,減緩核威脅的努力也已退化為一場瘋狂軍備競賽。與里根和戈爾巴喬夫關於“核戰爭沒有贏家且永遠不該爆發”的主張形成鮮明對比,一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現在公然炫耀其武庫。比如俄羅斯就多次威脅要在烏克蘭部署戰術核武器。而規管世界兩大核大國武器庫的最後一項協議——《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也將在2026年初到期。
合作和妥協 唯一前進道路
像核武器一樣,我們也需要全球監督與合作來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風險,但在當前這種對抗與邊緣政策的氣氛里美中俄三國之間幾乎不可能達成有效合作。
而國內和國家之間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則是全球不穩定的另一個主要驅動因素。經濟上的懸殊差距加上公眾對精英的不信任助長了近年民粹主義的激增。這尤其令人擔憂,因為歷史表明失控的不平等狀況會為專制和法西斯主義領導人的崛起提供肥沃的土壤。
對此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如果沒有一個有效和包容的安全秩序,全球軍備競賽就將加劇,而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也會因此增大。孤立主義和貿易戰——這將阻礙經濟增長並用拳頭取代法治——可不是答案。相反各國政府必須認識到合作和妥協才是唯一前進道路。
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儘管全球化不乏缺陷,但卻擁有明確的益處。面對當前各項巨大挑戰,我們既可以努力確保所有人的自由與安全,也可以眼睜睜地看著世界陷入混亂。而對於那些認為這只是空想的人,我可以給出一個實實在在的現實主義判斷:如果不重新致力於自由、平等、人類尊嚴和團結,我們就極有可能遭遇集體毀滅。
穆罕默德·巴拉迪,國際原子能機構榮譽總幹事,埃及前副總統,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共同獲得了2005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Project Syndicate 1995–2024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