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東盟大使侯豔琪日前在港大CCCW舉辦的“中國-東盟”論壇的主題演講,聚焦中國與東盟關係現況,她形容中國-東盟關係過去逾30年取得的成就可歸功於中國的獨特地理相近和文化聯繫,更重要的是中國“積極擁抱我們時代的發展趨勢,並作出正確的歷史抉擇”,包括維護基於協商和共識決策的“東盟方式”。
她說,東盟國家最擔心陣營對抗風險,且最反對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焦點。
ADVERTISEMENT
她形容,東盟建立以自身為中心的地區合作機制,例如是東盟+1、東盟+3、東亞峰會和東盟地區論壇,積極拓展全球夥伴,並在國際和地區事務發揮愈來愈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東盟在亞太地區已成為經濟一體化方面的重要驅動力與和平安全方面的重要穩定因素。
談到地區局勢,侯豔琪批評有國家推動“印太”戰略,甚至在區內部署戰略武器,威脅區內和平穩定,也有國家基於意識形態組成“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澳英美聯盟”(AUKUS)加劇局部對抗。
她聲稱,跟東盟同僚交流時,最經常討論的話題是和平、穩定、發展、合作和人民福祉,“他們最希望的是尋求真正的多元文化主義和共融發展,最擔心的是分化和陣營對抗的風險,最反對的是區內國家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焦點。”
丘偉賢:美推徵高關稅不利全球經濟
另外,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將揭開“特朗普2.0”時代,前APEC政策小組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資深經濟專家丘偉賢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美國推徵高關稅恐引來其他國家反制,不利全球經濟發展;隨著“中國加一”策略浮上臺面,如果東盟市場融合,5至10年內可望形成中國之外的另一個生產重鎮。
特朗普日前指出,他上任第一天將簽署行政命令,對自墨西哥、加拿大進口的所有商品,徵收25%的關稅,並對來自中國的商品,額外加徵10%關稅。
外界預料,特朗普上任後加強採取保護主義政策、提高關稅恐成必然,自由貿易與全球化秩序將走入不同篇章,全球供應鏈可能再次洗牌。對仰賴全球化貿易的東南亞國家來說,未來世界經貿局勢將是艱鉅挑戰。
丘偉賢表示,如果美國對各國提高關稅,將引來其他國家反制,如此一來“對全球經濟發展不利。”
他指出,關稅或其他形式的非關稅壁壘將影響貿易活動,有些經濟學者已開始預測,美國和中國或其他貿易伙伴可能出現貿易戰,甚至認為經濟發展放緩程度可能影響到三分之一的經濟成長率,不過,目前要下定論仍太早。
波及臺與東亞各國政經體系
丘偉賢認為,特朗普重掌白宮之後,不僅會加劇美中貿易緊張局勢,還可能波及包括臺灣在內東亞各國的政經體系,畢竟這些國家大多仰賴美中市場。
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美國自由貿易協定於2003年簽署,是美國與亞洲國家簽訂的首個自貿協定。
丘偉賢說,新加坡是美國第17大貿易伙伴,美國則是新加坡第2大貿易伙伴,美國對新加坡貿易順差,可是對其他東南亞國家貿易逆差。不過,如果特朗普繼續祭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新加坡也並非免疫,因為新加坡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同時也是東南亞經貿中心,如果整個區域都受到貿易戰衝擊,經濟成長勢必因此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過去在“美中貿易戰”框架下,已將東南亞視為重點經營的後花園。以電動車為例,中國面臨美國的高關稅、歐盟的反補貼調查,海外銷售瞄準東南亞,走在東南亞國家的道路上,便可見中國電動車車廠進駐。
過去東南亞國家汽車市場多數是日系車的地盤,隨著中國品牌大舉進入,像是中國的比亞迪廠正在擴大市佔率。
打造東盟經濟共同體
美中角力消長,丘偉賢不認為東南亞必須在美中之間選邊站,東盟有自己的計劃,在嘗試做到經濟融合目標、打造東盟經濟共同體,現在東盟整體已是世界第5大經濟體,如果視為單一共同體的話,未來可能變成第4大經濟體,東盟經濟共同體的概念是打造成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
東南亞各國的財政與社會結構,相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已堅韌許多。丘偉賢指出,回顧疫情時期,因為過於仰賴單一生產地、多數產品在中國生產,一旦面臨封城挑戰,供應鏈就被迫中斷。
他分析,近年“中國加一”策略浮上臺面,有些東盟國家受惠於生產商從中國移出的趨勢,希望越來越多廠商移轉生產作業到更多東南亞國家。
丘偉賢說,東盟必須強化基礎設施,需要硬體和軟體,例如道路、港口,同時像是技術勞工、工程師等人才儘快到位,才能更容易吸引企業移轉作業陣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