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本應是以人為本的事業,而非牟利的行業,如今那越來越精緻的服務與享受,越來越讓人付不起的醫療費用,華陀再世也肯定喊貴啊!
ADVERTISEMENT
去過私人醫院的都知道,從停車場、接待處、等候區、看診處、病房,甚至廁所一律明亮寬敞,沒有異味,彷佛能聽到輕音樂。縱使病人再多,那裡依然可以井然有序的處理,不用等上大半天來掛號,等到天黑了還沒輪到你。
去過私人醫院的都知道,那裡就像一個社區商場,有連鎖便利店、咖啡館、餐館、藥劑美妝店、水果店、花店,讓你可以採買一切所需的物品。就算臨時趕赴醫院探病來不及帶上花果籃,那裡有笑容可掬的小姐姐,為你遞上剛包裝好的花果籃。
去過私人醫院的都知道,高知名度的專科醫生,大都被私人醫院高薪聘來常駐,甚至成為醫院生招牌。他們的預約都很熱門,等上幾個月是等閒事,各種醫療器材、用藥、療程、從急病到手術到復健,每一樣的費用都很貴。
私人醫院嘛,不然怎樣讓背後的集團有營利、股東有分紅、還得支付醫生的高薪呢。
但凡你去過的,叫得出名字的私人醫院,都是大集團的賺錢來源。這些都詳細記錄在每年的財報裡,沒有一傢俬人醫院是虧錢的,因為你每次住院,按鈴呼叫護士、每用的一切醫療用品,包括一捆止血棉也跟你算錢。
沒比較就沒傷害。當人人都去過這個每日三餐可以選菜色,有胃口的話還能追加下午茶和宵夜的私人醫院,有條件的人在生病了,自然首選去私人醫院“享受”像住星級酒店般的治療程序,誰還願意去擠政府醫院?
住院像住酒店的體驗,是需付出昂貴醫藥費的。在這個人人都有醫藥卡,甚至推崇“無上限”、“百萬醫藥費”、“超過36種疾病”、“可住單人病房”的時代,這些特權都需要用錢來維持,投保人,包括你和我,和保險公司私人醫院的拉鋸,就是一場沒完沒了的持久戰。
醫藥卡、醫藥保費昂貴,是私人醫院與保險產業鏈的雙面謀利。當我們更傾向去像酒店般舒服的私人醫院,自然少不了得月供一張醫藥卡,換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用得上的“住院福利”。
在這個什麼都要漲價的年代,醫藥卡又怎會維持不變呢。有沒有想過:醫藥卡的普及、私人醫院和保險公司在醫療產業鏈中的地位,還有你的仲介又換了merseli,是不是已經讓醫藥保險成了牟取暴利的手段?
醫藥保險的初衷,是為個人和家庭提供經濟保障,以應對醫療費用的不確定性。如今,仲介三不五時約你出來“檢討”保單,再遊說你加保,以享用以上便利,讓你的保費越來越貴,直到你付不起。
醫藥卡的普及,有沒有推高了醫療費用?私人醫院通常將擁有醫藥卡的病人視為“金主”,收費結構往往針對保險支付能力進行調整,導致實際醫療費用超出普通家庭的承擔範圍。
高保費促成高醫療費用,高醫療費用又進一步推高保費,成了一個循環。
從你踏進私人醫院的所有舒適感,這些都需要錢,誰來埋單?自然是有醫藥卡的病人啦。漂亮的護士姐姐給你安排的系列檢查,是有必要的嗎?
保險公司賣你醫藥卡,理應承擔風險管理者和經濟保障者的角色。現實是,他們把自身定位為逐利機構。私人醫院收那麼貴,他不漲價,或砍掉你的福利,又怎能年年換merseli呢。
醫療產業鏈中,私人醫院、保險公司以及其他相關機構相互依存,共同形成了一個以利潤為核心的生態系統。病人,即投保者,不再是服務的消費者,卻是可以任意搾取的金主。
那些我們看不懂、看懂也覺得“有必要嗎”的昂貴醫療費用,向來沒有人問責監督;我們難以理解費用結構,也無從比較不同醫院或保險產品的性價比。這種信息不對稱,助長了醫療費用的無序上漲。
都說教書的要“有教無類”、醫病的要“懸壺濟世”,醫療本應是以人為本的事業,而非牟利的行業,如今那越來越精緻的服務與享受,越來越讓人付不起的醫療費用,華佗再世也肯定喊貴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