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死,不过如同一滴水滴落茫茫大海,消失得自然而然,悄无声息,无人发现。人死去的几分钟内,体温骤降;几个小时后,肌肉开始僵硬,专业名词称作“尸僵”(rigor mortis);3到6个小时的这个时间段,人体肠道的细菌活跃生长,制造大量的腐臭气体如尸胺与腐胺,先使肠道膨胀,再由口、鼻、肛门溢出……《人生清理员》这一部台剧中,很多独居的人突然死去,这股难闻恶心的尸臭味,竟然成为死者最后的求救信号,使人发现他们的消亡。
ADVERTISEMENT
尸臭到底有多臭?我们可以借剧集其中一个母亲的说辞来想像。嗅闻女儿猝死多日后所散发的尸臭,她不禁自责:“她吐的,拉的,什么没碰过?但是这个味道(尸臭)我真的没办法。”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富豪,抑或镜头前靓丽可人的直播主,死后无一逃过发臭的终局——仿佛一片无尽的大海,那是百川汇流的终点。
我常常认为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观看那些以死亡作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其一有点虚无主义的意味,那便是体认生命如同一座巨大迷宫,无论中间多么精彩纷呈,跌宕起伏,本质上都是诞生于混沌,最终消逝于混沌,无人是例外。其二则是以死鉴生,关注的即是某个人死后,那些在迷宫里继续寻觅方向,哪怕生命出现剧烈转折,却仍然努力活着的人。
当一个人死去,原本完整的肉身开始分解,化作满地的蛆虫、苍蝇、血水、粪便与种种难以辨识的秽物。观众随镜头深入那些死亡现场,“明日清洁社”的清理员首先抵达,后来才是死者家属。人是死了,但身后亲友的下一章节的故事才要开始。来不及表达爱意的母亲、争夺财产的不孝子、被锁链绑住,来不及从火场逃生的精神病患、永远有着隔阂的父子……承接文章开头所引用的比喻,有的人的死,虽然不过是一滴水的滴落,却引起层层涟漪,就像亚马逊的蝴蝶翕动的微风,1个月以后在德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死亡的善后,便是《人生清理员》这部剧的主题。
《天下杂志》转发台湾内政部的数据,2023年台湾一人户有332万户,占总家户数的36%。至于日本,由于少子化现象日益严重,警察厅以今年1月至3月的数字为基础单纯推算,估计每年“孤独死”的长者约6万8000人。循着这条时代脉络,《人生清理员》刻画的除了是死亡,也包括临死前,人类种种的孤独症。
清扫逝者与亲友的遗憾
作为一介凡夫,我们无法预感死亡之后的世界,自然也无法想像“孤独死”当下的精神状态。每次剧集中的家属形容他们的家人“还在家里发臭”的时候,我都不禁联想,难道发臭,是人类的最后一个动作吗?死者仿佛没有死去,仍然用体内的气味与生者世界勾连最后的一点联系。
而那股经过好长时间都无法消除,仿佛渗入家中每个角落与罅隙的尸臭味,能否视作记忆的喻体之一?死后多日,轸念至深的亲人好似仍然流连在一个空间,从来不曾离去。所以,“明日清洁社”清理的,更多是生者的心理负担。生命戛然而止,留下的遗物,无不成为“刺点”(punctum),搅动着生者情绪。在这个意义下,特殊现场清理员的存在就变得异常重要。他们维持一个安全的心理距离,抑制共感、同情等人类天性,专业敬业地对死亡现场进行还原。毕竟,如果清理员与死者的关系太亲密,清理工作便很难继续下去;剧集借“明日清洁社”某个员工、亲生父亲之死,说明这个道理。
作为职人剧,《人生清理员》从一开始便以清理员和“奥客”之间的争执,凸显这一行的不易,很多人质疑他们的清理费太高,殊不知他们的挑战不只是气味与恶心画面,随剧情推进,我们发现他们就像大自然的分解者——负责把复杂有机物消化成简单无机物,使其回归环境,稳定生态结构——既然没有事物是永恒的,分解即成了一种必要,因为回忆处理妥当,生者才能早日走完“悲伤五阶段”,由强烈的“否认”(denial)情绪,终于“接受”(acceptance)的平坦与舒然。
更多文章: 刘庆玮/《反正是别人的事》网络暴力与现实的人性冲突 黄爱玲/《地狱公使2》“真理”是一场故事演讲比赛 鱼儿水中游/《白莲花度假村第二季》没有人能出淤泥而不染 王晋恒/《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最初,也是最纯的青春期爱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女人的嫉妒心烧起来时就像阿修罗,气量小又爱猜测。”
日剧《宛如阿修罗》里的男性角色一语破题,道出了3度改编自日本作家向田邦子同名小说的故事核心。阿修罗为印度古神,骁勇善战,却也潜藏着嫉妒和怨恨的情感,作家向田邦子借此隐喻女性,而导演是枝裕和则把围绕在4名女性身上展开的家庭伦理剧,用诙谐又血泪交织的写实风呈现在观众眼前。
是枝裕和曾说过他非常喜欢向田邦子的这部经典小说,70年代擅写家庭剧的小说家兼剧作家向田邦子,被华人圈誉为“大和张爱玲”,除了在文学作品中刻画细腻的人性光影,在影视界亦非常活跃,改编成舞台剧、电影和电视剧的作品不计其数。
是次是枝裕和亲自改编和执导《宛》,是自1979年NHK首播和2003年的剧场版后,三度重制的7集影集版,让一众日剧迷和是枝裕和的粉丝都相当期待,未上映就已经引起高度讨论。
剧情讲述昭和时代末尾(约70年代)的四姐妹某天意外发现年届古稀的父亲外遇的事,以此为契机揭开了故事帷幕。借由4个血浓于水的手足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件“家丑”,描摹出不同年龄层的女性持有的价值观,以及身为女性在那个年代所必须承揽的日本社会赋予的角色。
隐秘的纠葛
看过是枝裕和执导的家庭群像剧如《小偷家族》、《海街日记》的话,就不难发现他对处理这类题材很有自己的一套,用别于一般的眼光切入日常,把偌大家族成员之间的纠葛各自梳理,独立聚焦,却又同时彼此缠扰,像大多数亚洲社会里的家庭关系,难以一刀割舍,分道扬镳,于是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羁绊中相爱相杀,嫉恨着、提防着,却又口是心非地关怀着、疼惜着。
开办插花学校的大姐守寡后与课堂学员的人夫暗通款曲多年,对于老父亲的出轨因而多了几分心虚的同理,少了其他姊妹无法原谅的贞烈;全职家庭主妇的二姐努力诠释日本女性的典范,相夫教子,温良恭俭让,因父亲对母亲的不忠而开始也对枕边人疑神疑鬼;个性老实木讷的三姐请来征信社搜集父亲爱人的证据,因缘际会之下对征信社员工动心,却因为恋爱学分零分而拙于言表,无法坦率表达自己的心意;和默默无闻的拳击手男友同居的小妹一直承受着周遭亲友的白眼,为了熬出头,小妹执拗地把自己的青春孤注一掷在渣男身上,即使发现对方偷吃,也含着泪把自尊跪在脚下……
每一个角色都鲜活立体得足以写成一部各自的篇章,向田邦子写女性的柔弱无奈,像大姐无法断开与小王的私情,像二姐不敢在丈夫面前显露太多猜忌;也写她们试图跳脱社会和时代框架的那些细微但明确的姿态,如笨拙追爱的三姐所展现的勇敢,如努力把男人推向事业巅峰的聪颖小妹。
无声的哀伤
是枝裕和曾表示向田作品里的幽微细节是他的美学启蒙,于是我们在影集里看到了各处闪闪发光的生活碎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老母亲到丈夫情人的寓所外偷偷张望时所摔破的鸡蛋——或许镜头里流淌在柏油路上的蛋液,正是替代了女人一辈子不敢在人前流下的泪水。
除了奥斯卡名导的光环,影集的演员阵容可谓钻石组合,老戏骨宫泽理惠和尾野千真子互飙演技教人看得十分爽快,新生代的苍井优和广濑铃亦非常抢眼,尤其三度和是枝裕和合作的广濑铃,这一回在《宛》中几乎脱胎换骨,把小妹从任性到豪气再到迷茫的心境转折诠释得丝丝入扣,是我看得最入神的一个角色。
其他还有久违的本木雅弘、演技派松田龙平及内野圣阳,都为这出剧画龙点睛,将4位女性的轮廓衬托得更加光影有致,爱恨分明。
値得一提的是,影集开场和结尾的设计相当巧妙,开场时可见四姊妹分别对着镜头怒摔身边的物品,在慢镜头和重节拍音乐下呈现出一种滑稽的画风,而直到片尾上字幕时,观众才看到被4名女性甩脸的对象,以及他们皱眉瞇眼的狼狈样子。这或许是是枝裕和的幽默,聚焦时代女性外显的愤怒,同时对应男性在这些强势下的畏避与退却。
有人说,四姊妹的爱恨情仇故事犹如路易莎‧奥尔科特(Louisa Alcott)的《小妇人》(Little Women)东瀛版,但我想起更多的是是枝裕和另一部同样讲述四姊妹的《海街日记》,惟《宛》更加辛辣呛口,直指贪嗔痴欲的戏肉,尽管在是枝裕和的镜头语言下已经柔和不少,但昭和时代剧能在当代男女心中引发共鸣,我想这或多或少也印证了我们都是情感路上的阿修罗。
在苦涩的关系里勉强挣扎,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家族牵绊中彼此叱骂,然后听到前来劝和的老父亲一句:“10年后你们会笑谈这一切”,便明白这辈子家人应该就是这样了。
更多文章: 黄爱玲/《太阳星辰》一流卡司,三流制作 羊老贼/《百年孤寂》无法摆脱孤寂,是人类的宿命 亚瑟王/《The Secret of River》理解与接纳中寻找自我 王晋恒/《影后》无处隐藏的身外身,转瞬即逝的梦中梦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