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認同,是很多人無法繞開的生命課題。可它也是沉重抽象概念,如何釐清?你的認同和我的認同隔出好多牆,如何消融?
用身體。用舞蹈。
ADVERTISEMENT
生於柔佛峇株巴轄,17歲越堤到新加坡開啟專業舞蹈生涯,11年後闖蕩西班牙國家舞蹈團,5年後回到新加坡創辦“人·舞團”;在移動與安頓之間,編舞家郭瑞文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身分認同——作為大馬華人本身已足夠複雜,也曾是白人國家裡的亞裔少數,後來身上攏聚亦是大馬人亦是新國人的認同錯位。
“這是很有趣的現象,那麼我的歸屬在哪裡?”
到了2018年,長年的困惑化作一股衝動,“我很想深入去剖析,知道自己站在哪裡,如何繼續往前走”,郭瑞文與臺灣音樂家王榆鈞、新加坡燈光設計師陳俊兆、服裝設計師羅安妮,以及6名舞者合作,編織出《看不見的歸屬》舞蹈作品,於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首演,隔年再到歐洲巡演。
跨國團隊成員揹負不同文化背景,排練時常見華語、英語等多種語言在空氣中飛梭來去,來自臺灣的王榆鈞身處其中,暗自驚歎。一個小小團隊所體現的和而不同,放諸一整個社會更顯紛雜。
“瑞文想討論的,正是生活在新加坡隱而不見,在如常生活中停下來時會思考、會突然湧上難以言語的一種狀態。難以言述,卻在日常生活的‘身體感’就能直接感受到文化疆界畫出的線。在這些相似又相異的文化交織中,我們渴望對話,渴望突破某些隱形的邊界,如何鬆動?透過身體展現地域性的拓延,消弭築起的高牆。”
舞蹈不只是動作排列,身心意本屬一體
《看不見的歸屬》是郭瑞文首部使用“空”身體工作法呈現的龐大主題作品。
浸泡專業舞團多年,每早固定接受訓練課程,可郭瑞文始終覺得有所缺失。“這些課專注在技巧和身體能力的訓練,對錶演者來說似乎不夠。在表演裡,我們不單單依靠身體的能力,身體還包含情感、智慧,專業舞團訓練常常少了這方面的梳理和開發。”
2016年,郭瑞文開創“空”身體工作法,強調身體不僅是生物的載體,也是人類思想、情感和精神的延續,“我們常把身、心、意分開,其實分不開,沒有所謂‘身體只是身體’這回事。”
換句話說,“空”也是叫人勇於認清本質。
“人生活在社會里,有時會被添加很多不自然、沒必要的束縛。‘空’建立在一個基礎上——我們沒有辦法無限地接近真相,所以先要勇敢認清人的本質,不管好壞,放掉以後,就沒有所謂對錯和美醜,再從這裡展開對話,最後體會到,不管做出怎樣的選擇,我們跟這個世界是無法切割的。這裡頭有一種強烈的開放和包容精神。”
舞蹈對他而言,從不單是形式上連串肢體動作的組成。
15歲投入舞蹈,最初勾動他的,不是臺上舞者亮眼表現,“我看到的是一種精神——有一群人堅持訓練,走不同的道路,給我啟發:原來我們在社會上有這樣的選擇。”日常裡,他喜歡觀察人的狀態,“包括我們的文化生態,以及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這些都是他編舞的養分。
比如,他依稀記得,新加坡前幾年有幅公開展示的裸體男孩畫像惹議,“那是很單純的畫,為什麼有人會反對?”這起事件後來成了《看不見的歸屬》其中一幀畫面,“我把它編入舞蹈,你會看到類似有個赤裸的身體,站在高處……所以我看的不是動作,”吸引他的更常是現象。
重演的必要,以及沉澱後的改變
另有一個現象同樣困擾著他。他觀察,“尤其在疫情之後,人在尋找自我認同時,變得更加自私”,極端而絕對的觀點在政治變動中四處撒野,“尋找身分認同本該是很棒很漂亮的過程,若我們總以利己的角度出發,這很可惜。”
這也是為何時隔6年後,《看不見的歸屬》重演於馬新臺三地。舞者在動靜交錯中,展開身體與生活的對話,企圖引發思考:我們如何在探求身分認同時可更加開放與包容?
這不是一部觀眾較為熟悉的舞蹈劇場,沒有故事敘述與角色扮演;對負責音樂製作的王榆鈞而言,是頗大突破。
“這是近乎哲學性的思考,更多時候,《看》呈現的是不同角度與切面的觀察、體會,或是編舞家如何透過舞蹈語言,將不可視的邊界在作品裡位移。”她必須考量,“如何在音樂作曲上,給予舞者不同音樂力道的支撐,同時給予觀眾聽覺上有方向的引導,給予極大空間讓觀眾能找到自在的心理空間,靠近作品。”
沉澱6年再次聚首,郭瑞文和王榆鈞都感受到,“時間”讓每個團隊成員心裡長出屬於這部作品的小苗,破土綻放出2024年《看不見的歸屬》全新版本的詮釋。
“深刻的是,”王榆鈞說,“即使每個人並不真的用語言分享自己這些年的變化、經歷的事情,但我想時間淬鍊出生命刻痕,一道道都會注入作品中,無論是身體的詮釋、音樂的表達,這些積累讓我再次體會,透過藝術創作與人有語言之外交流的路徑,它看不見但真實存在,並且美好。”
“不是特意修改,是自然沉澱的結果,”郭瑞文說,“整個燈光、音樂、編舞都自然地融在一起,每個元素都找到很好的位置落下來。我會說,全新的《看》變得更加沉穩有力,乾淨直接。”
演出詳情
日期:2025年1月10日(五)、1月11日(六)
時間:晚上8時
地點:DPAC,Theatre
票務信息: https://www.cloudjoi.com/shows/invisible-habitudes
請訪問DPAC官網www.dpac.com.my,或致電03-4065 0001 / 03-4065 0002瞭解更多詳情。
更多文章: 吳偉才/斯拉夫史詩級大師穆夏 葉偉章/從攝影延伸舞蹈,雙重刺點載譽重演 西北孤鳥/從教育戲劇到戲劇藝術──《你好,契訶夫!》的創作與契機 葉偉章/羅國文,葉偉良強強聯手 打造蜂狂鬧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